一个北大学者的谦卑

2005-04-29 00:44:03杜丽燕
民主与科学 2005年5期
关键词:治学哲学家王先生

杜丽燕

近来,看多了学术界丑闻,便又想起北大老一代学者的风范。在北大校园里,时常能够与这种态度相遇。著名哲学史家、翻译家王太庆先生几年前不幸故去。我们在为先生办后事的时候,偶然看到先生在申请正教授时填写的一个表格,上面赫然写着,他自己并不够教授的条件。用王先生自己的话说,“教授应该是个起码的哲学家,而我的确不够哲学家的水平。有人说我是个翻译家,我也不敢当此美名。我一向只是以此为中国人民服务,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哲学水平……我热爱人民和哲学,所以甘心当哲学家们的助手,干这个既费力、又困难,而且被有些人误解为仅属于二等的翻译工作。叫我哲学家,那是空头的、虚伪的,我不干。我是个实惠的哲学翻译工作者,也帮着教点书”。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实在、最谦逊的职称申请表。其实,先生的学问是很精深的,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那侃侃而谈,毫无造作的讲课风格,像一位长者拉着你的手漫游在哲学奇境。哲学思想在先生这里,不是板着面孔的说教,不是生僻聱牙的天书,更没有故弄玄虚,你能从他的授课内容中触摸到苏格拉底的刚骨,品味到柏拉图追求不朽的理想……无知的心灵瞬间能被先生带到一个极高境界。即使听他闲聊,也常常受益匪浅。先生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是个“翻译工作者”。由于几十年的经历,先生个人更偏好翻译,所以,他老老实实地说,自己只擅长翻译。其实翻译,特别是信、达、雅的翻译,需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否则,不可能把一种外来文化神形兼备地移译过来。先生的译作在国内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直到逝世前,还在翻译希腊文的《柏拉图文集》!他的翻译标准是用中国人最容易懂的语言,表达希腊哲学的精髓。先生逝世以后,我们收到一些海外来函,学者们不胜感慨地说,先生的逝世中断了中国文化与古代希腊文化的对话。而先生却说自己仅仅擅长翻译!这种实实在在的治学态度的背后,是一位有道学者赤诚的良知。

现在的北大和以前相比多了不少浮躁,人们可以用有多少学部委员、多少教授、博导、多少高考状元来考量北大,数字化的时代嘛!但是,这是北大最外在的东西。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在于她的灵魂。什么是北大的灵魂呢?蔡元培先生在制定北大办学方针时曾经指出,“北大并非养成资格之所,亦非贩卖知识之所,而是研究学问之所。北大学者当有研究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由此看来,北大的灵魂当是“学术为本”。我以为,北大人能够凭着自己的良知立足于天地之间,求知、教书、育人,皆因对学问的敬畏和信念使然。脚踏实地治学、严谨扎实执教、诚实正直做人是北大人的理想人格,北大之所以是北大更取决于此。先生们的学问首先是道德文章!

离校20余载,镜中的我们,全然一介老妪也。在学问之途上踯躅20余载,王先生教授的知识,经常不用的也忘却了不少。然而,在校间经历的一些事情,历历在目,犹如发生在昨天。王先生的治学态度,对学问的敬畏,是此生都不敢忘记,也不会忘记的。几年前,在一次会议上,遇到黄楠森先生。闲谈之间,先生不无忧虑地谈起现在的学风,说现在有的研究者或者硕博士,写书写论文,口气大得很,好像每个人都在建立一个学科。宏大的题目下面,几乎都是老生常谈,句句都是别人说过多少次的。不读原著,不讲传承,不研究问题,上来就敢说自己的研究是前无古人,这种研究态度会毁掉中华民族的学术研究的。看着先生那饱含忧虑的面孔,我不禁为之感动。是啊,人称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承载着传承文明的重负。倘若学人蝇营狗苟,那可真是民族的不幸。

猜你喜欢
治学哲学家王先生
“大将军”的治学之路
不速之客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16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警惕提升信用卡额度的骗局
派出所工作(2017年4期)2017-05-30 10:48:04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长江丛刊(2016年19期)2016-11-26 14:24:31
关于“主诉证治学”的思考
见鬼了
意林(2009年12期)2009-02-11 11:09:12
见鬼了
治学与为人
雕塑(1995年1期)1995-07-15 02: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