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修:一辈子帮农民讲真话

2005-04-29 00:44
党员文摘 2005年5期
关键词:大包干农民农村

包 蹇

陆子修现年72岁,自上世纪70年代亲身参与促成“大包干”以来,30多年里始终都在思考“三农”问题,从未停止过为农民鼓与呼。

年轻时难忘的一幕

“我当过记者,鼓吹过浮夸风,那是毕生难忘的一课。”陆子修说。

陆子修20岁出头时在安徽滁州《来安报》当记者,24岁当总编辑。那会儿,正赶上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不久,老百姓中开始出现饥饿、逃荒、死亡……陆子修的几个亲人也在那时饿死。

1961年,陆子修作为反“五风”工作小组成员,下乡听老百姓“揭盖子”,听到更多惨痛故事。

“我不是从文件,而是从农民口中,知道犯大错了”;“老百姓诉苦,说得最多的是那几年自己曾参与过的事,这教训太沉痛了!”

这一教训深刻地影响了陆子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相信群众、重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态度自此确立。

1964年7月1日,滁县地委(今滁州市)创办《滁州报》。试刊号上,登载了陆子修采写的《搞生产就是干革命》的长篇通讯,写的是琅琊公社陡岗大队科学种田、兴建水利工程,由穷变富的事例。文章发表后被《安徽日报》转载,陡岗经验也在滁县范围内推广。

陆子修当时在农民家吃住两周,日夜找人谈话。他问,为什么大搞水利?农民说,农民干革命就是搞生产,我们自己能吃饱饭,也能给国家多交粮。陆子修觉得,这是农民的一种精神境界。但在“文革”中,此文成为滁县地委及陆子修搞“唯生产力论”的罪证。

“大包干”背后的风云

上世纪70年代末发端于安徽的“大包干”,人们虽对小岗村人的“冒死分地”记忆深刻,却大多不知在此之前,小岗村隶属的滁县地委所面对的风风雨雨。

1972年,陆子修任滁县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总想着“在旧体制框子之内寻找新政策”。

1975年,全国普及大寨经验,陆子修在地委领导下,在全县进行了一次“普及大寨经验”的调查,具体了解在学大寨活动中,农民的生活、生产、集体经济究竟如何,是否比学之前好。

陆子修经过调查研究,用“干活大呼隆,生产一窝蜂;出工不出力,分配不兑现……”来描述他所看到的现状,写了一份《落实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查报告。不料,此报告使地委受到省里批评。

万里同志到安徽主持工作后,看了这份报告,觉得真实可信,于是指示滁县继续派员深入调查。根据滁县地委新的调查结果,省委出台了闻名全国的《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六条》。

滁县认真贯彻《六条》,干部群众很受鼓舞,有的地方如来安县烟陈公社已“定产到组”,天长县新街公社也将棉花地包产到户。但在1978年滁县三级干部会议上,这些“秘密”经验还未获准交流。有的公社党委书记在会上质问地委:为什么有的地方搞得好,灾年大增产,经验却不让介绍?

这事实上是因为“六条”本身有禁区——不准联系产量搞责任制,不能包产到户。

会后,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的王郁昭和陆子修专程向万里同志汇报贯彻“六条”的情况。万里说,“六条”也不是框子,可以突破,可以在一个县范围内,找一个公社推广试验。

孰料,滁县地委召开县委书记会,每个县都要求能够成为试点县;县委书记回去开区社干部会议,每个公社也都要求试一试;公社召集大队干部开会,大队说每个生产队都想试试看。如此,奠定此后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的大包干就在此氛围中产生,小岗村是其中之一。

讲真话语惊四座

“大包干”事过26年,陆子修秉性未改,依然执著于替农民讲真话。

1985年,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的陆子修,向国务院呈送了一份《农村应由双轨制走向市场经济》的报告。报告中说:“老百姓骂我们说话不算数”;“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要农民多交粮、多出钱、多出义务工的合同,被农民说成是‘不平等条约”。

1994年,从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上已退休的陆子修和江苏省委原农工部长吴镕给中央一位领导同志寄了一篇调查报告,报告的结语称:“不少农民说,去年防汛抗洪时,中央领导人吃了那么多的苦,解放军出了那么大的力,处处为农民着想,我们农民一边看一边哭。希望中央领导为民作主,把农民税费负担降到一人一亩100元。这等于农村再来一次大包干,我们就有奔头了!”中央领导同志专门批示:这篇调查报告根据大量事实和第一手材料,对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深层次原因作了大胆而透彻的剖析,反映的问题很具体,也很尖锐,值得认真研究。

《农民日报》原总编辑张广友在为陆子修撰写的一书作序时写了这样一段话:1979年以来,安徽省以及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陆子修大部分都参加了,他的发言屡次“语惊四座”。有人评价说,他不作空泛议论,根据事实讲话;不赶时髦,却常有前瞻性。

早在1988年,陆子修就撰文指出农业要企业化经营——与今日农业产业化异曲同工;1996年,他写了《应将减轻农民负担作为一项长期国策》;2001年,他研究农村税费改革,指出应减税费不能满足于“扬汤止沸”,更应“釜底抽薪”,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

建言立论宠辱不惊

迄今为止,陆子修牵头或直接进行了150余次有关“三农”问题的调查。这些调查,涉及农村经济、农村税费改革、劳动力资源、农民负担、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问题。他也多次走出安徽,对广东、甘肃、新疆、黑龙江、吉林、浙江、四川等地的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劳动力市场进行调研。

陆子修较早开始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问题。2003年,由陆子修等人策划拍摄的五集电影理论片《中国民工潮》,被广电总局授予2004年度电影电视片一等奖。

“我也写过一亩十万斤的消息,做过对不起人民的事情。后来被委以重任,就始终提醒自己,千万不能再犯那样的错误!”

退休后,陆子修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建言立论,一定要做到宠辱不惊”;“我们有不少经验教训,现在应该争取多以成功抵偿失误。失误,往往就出在从书本出发、凭经验决策,不注意研究新情况,不从实际出发”。这些年来,他的意见很受中央和省里领导的重视,常常被决策层采纳。

一个理想主义者

陆子修从乡村小学教师开始,官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仍始终抽出大量时间深入农村基层,爱跑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交流。众多调查报告、书稿,都是他自己的心血结晶,从不假手他人。

调研辛苦,笔耕艰难,是什么动力驱使一位七旬老人如此锲而不舍?

陆子修常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现在,农民兄弟奔小康尚还艰难,我们已经拿着高薪,过上都市生活,怎么能苟富贵,即相忘?”他还说,“退休后干得再好,也不可能取悦于上,继续升官;乐在其中的原因,就是想为农民群体说点真话。”

古人云:靡不有始,鲜克有终——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如一。在陆子修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老者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和坚守。他从当年为农民大包干鼓与呼,到今天为农民减负锲而不舍地深入调研,历时几十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为官还是为民,他坚守着讲真话,坚守着人民利益大于天。

猜你喜欢
大包干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互联网+大包干促进农民增收探讨
唯物史观视域下“大包干”产生的必然性探析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发扬农业“大包干”精神 培养新一代安徽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