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青少年阅读习惯调查

2005-04-29 14:22王卓铭
传媒 2005年6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青少年

宋 飞 王卓铭

随着信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信息的专业采集和传播者,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众传媒的发展经过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进入了目前网络媒介阶段。随着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技术的日趋普及,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止到2005年1月,中国网民已超过九千万,拥有全球第二的网民规模,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

网络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在我们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网络在很多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那些不谙网络技术且价值观已经形成的成年人受到冲击很大,然而,思想尚未定型却掌握网络技术的青少年受到影响更深,他们也更加值得我们去关注。笔者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在上海市高级中学中任意选取了一所,对其高一年级两个班级共计104名学生进行了关于网络媒介使用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虽然直到现在网络媒介是否能彻底取代传统的印刷媒介仍受到广泛质疑,但是现代人特别是现在这批“含着电脑芯片长大”的青少年一代的阅读习惯已经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占据了阅读时间

2004年12月我国“全民读书月”期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5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这和前面提到的我国网民人数的直线上升形成鲜明对比。差不多有一半的中国人不怎么读书,保持着读书习惯的只有5%左右。

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同样可以得到相应的结论。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都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5到16周岁,家庭电脑拥有率为79.2%。受访者的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在8小时左右,这对于一个高一的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虽然高中生课业压力比较大,但平均每天有1个小时以上的上网时间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了他们对网络媒介的依赖性。

学习阶段的青少年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课余生活并不十分丰富。学习压力的增大更剥夺了他们许多课余生活的时间。而且,青少年平时可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是比较零碎和短暂的,还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网络媒介不但因为使用方便(就在家庭中)与使用不受时间限制,更因其本身的媒介特征实现了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人际交往的超时空、虚拟化,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因此,上网占据了青少年的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而青少年使用网络传媒的时间,主要还是用于聊天、玩游戏、论坛等活动,使用网络传媒进行阅读的人很少。在问卷调查中,通过聚类分析,笔者对青少年的上网目的进行统计,以学习、查资料、阅读仅占总应答次数的22.3%,其中真正以阅读为目的比例会更少。上网主要还是被青少年当成是一个休闲娱乐的方式及与人际交流的平台。毫无疑问,网络媒介的普及削减了青少年的阅读时间。

改变了阅读方式

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习惯于用网络媒介进行阅读,网络媒介与传统印刷媒介相比,在内容上数字化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和影、音、图、文并茂的优势,在形式上又具备了印刷媒介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和高参与性的特点。网络媒介催生了“超文本”格式,是一个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信息,以链接方式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利用超文本机制提供的联想式查询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超文本格式的这些特征,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效率和时尚的心理特点。而且,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免费的信息资源,非常容易被经济能力相对不如成人的青少年所接受。

网络媒介不仅提供了E-book这种新的文本载体,改变了青少年阅读的客体,更改变了青少年自身的阅读方式。有人提出,网络媒介把人们带入了“浅阅读”时代。青少年很少通过网络媒介来精读图书,一般情况下都是进行快餐式的随意性非常大的快速阅读。这主要是由这样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学习压力的增大使得青少年在网络上主要从事的是休闲性阅读而非学习性阅读,甚至许多学习性的阅读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带上了休闲色彩。正如前面提到的,网络媒介对青少年来说更像是一个休闲和交流的平台而非学习工具;其次,电脑屏幕造成的视觉疲劳更甚于传统印刷媒介,长时间观看电脑屏幕不利于青少年身体健康;再次,网络阅读往往是多媒体阅读,加上电脑的多程序运行状态容易造成青少年本来就不易集中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然后,即使在搜索引擎出现的情况下,网络媒介近乎无限的信息量和青少年不够全面的知识面还是造成阅读目的性和质量降低;最后,已经习惯浏览网页信息的青少年把这种习惯也带到了阅读里,常常是一目十行,只看大意。

阅读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网络传媒这种集影、音、图、文于一身的整合传播造就了现在青少年形象思维能力发达,而想象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较差的现状。在电视之后,又诞生了网络媒介这种具有更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媒介,使得知识结构还不完善、思维方式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在阅读时一直是在“看问题”、“听问题”而不是在“想问题”。正如美国批判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在体裁上,产生出一种我称之为‘距离的消蚀(eclipse of distance)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即刻反应、冲撞效果、同步感和煽动性。审美距离一旦消蚀,思考回味也没了余地,观众被投入经验的覆盖之下。”

影响了阅读内容

如今,大众传媒飞速发展,其影响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代替学校、家庭行使一部分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职能。互联网的诞生,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形成很大的冲击。青少年可以从网络上获得足够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或知识。父母甚至是学校都不再是青少年心中不可替代的信息源或知识源。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与能力方面也正达到一个巅峰,往往比他们的父母要强。所以,对于计算机和网络这些新技术,青少年的掌握能力要远远超出他们的父母。这样一来,在认知方面父母的权威地位被削弱,父母反过来向子女学习知识的文化“反哺现象”产生了。在笔者的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表现出有强烈的文化反哺意识,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父母懂得并不比他们多;老师只对其专业领域的知识精通,其他知识也并不丰富。

所以,大众传媒不仅在青少年的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知识训练等方面开始逐渐超越了学校和家庭等传统途径,在塑造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甚至严重威胁了学校和家庭的传统权威。这种影响在青少年阅读习惯上主要表现在阅读内容呈现多元化、低俗化和片面化。

阅读内容的多元化是由网络传媒在技术上的先天原因,已经不像传统媒介那样受到政府的控制而造成的。这种控制力的削弱直接导致了互联网的多元文化特征(其中除了那些包含色情、暴力等的糟粕外,很多是一些目前还未得到广泛承认但又并非完全不能接受的非主流文化,例如黑客、网恋等)。这种多元文化特征代表了各种文化之间的平等共存,在网络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么清晰的界限。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整合的困难,因为文化在社会系统中充当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统一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维持社会体系稳定的目的。网络上文化的极端自由性导致了价值观的混乱,这对思想尚不成熟、价值观正处在形成阶段、学习和模仿意识又特别强烈的青少年来说,一方面开阔了眼界和知识面,一方面由于缺乏树立和引导,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混乱的。

而低俗化则是多元化的负面极端表现,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有着无限资源的“知识储藏库”,也是一个充斥着各种糟粕的“信息垃圾场”。比如,在美国,一个著名博物馆史密森学会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一周的浏览量为30万次,而成人杂志《花花公子》的网络版浏览量为470万次,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

阅读内容的片面化则是一个矫枉过正的产物。互联网带给受众的是近乎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在传统媒介中,往往是由传播者决定受众(包括青少年)能阅读什么,不能阅读什么,把关人的存在使青少年不能完全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然而在网络上,人们是平等的。“把关人”权力的下放使得青少年可以在网上浏览任何自己需要的信息。虽然从人身自由的角度来说,未必不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尚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是否能真正为自己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还是值得我们怀疑的。给予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的绝对自由容易造成他们认知结构的“挑食”现象。在传统媒介中,青少年无法回避一些由传播者(也就是“把关人”)强制传播的,青少年本身可能觉得无用而实际上对其认知结构起到稳定作用的信息。比如,青少年对一些政治新闻可能觉得不感兴趣,但是报纸的头版头条一般都是政治新闻,习惯看报纸的青少年即使不感兴趣,也会或多或少的接收一些信息。这样在无形之中,看似是“填鸭”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而网络媒介则不同,信息资源的无限广阔、分布极端的专业化、细分化、选择的完全自由使青少年很容易避开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信息,而将有限的时间全用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里,导致阅读内容的片面化。青少年一般处于不具备完整认知结构的年龄阶段,如果在信息和知识获取上养成“挑食”的坏习惯,就会引起他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和极端性。

应对:提高青少年的传媒素养

青少年的阅读习惯改变后,导致了其价值观形成、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心理发育等多方面的变化。我国向来是一个喜爱阅读、崇尚理性、注重思辨的国家。然而,在网络媒介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悠久的阅读传统正在渐渐流失或者说慢慢变异,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消除或者降低青少年阅读习惯改变后的负面影响是刻不容缓的百年大计,其关键在于切实提高青少年的传媒素养。

所谓传媒素养,主要指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对媒介积极作用的开发能力,对媒介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媒介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工具的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对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媒介的传播规律、特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既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的一系列优点更好地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吸收知识、沟通他人、放松娱乐,也要晓得网络媒介的一些局限性,清楚地辨析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区别,更均衡、更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

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引导是青少年提高传媒素养的主要方式。随着网络媒介在社会上越来越凸现其重要作用,学校、家庭在教育中带有功利色彩地呈现出了重网络、轻书本的态势。许多家长、学校都能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网络硬件设施,在书本阅读方面缺乏善可陈。所以,家庭、学校在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文本阅读对青少年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和网络媒介的负面影响,倡导、鼓励青少年积极阅读有思想、有深度的书本,同时建立校园、家庭网络文明环境。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宣传也必不可少,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共产党的耳目喉舌,我国政府和大众传媒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和塑造整个社会(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良好的阅读风气。一些网络媒介及其普及的发达国家政府都十分重视公民的阅读问题,向美国、日本、英国等都设立了专门的读书节或者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来提倡和鼓励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文本阅读。

相应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提高青少年传媒素养的保证。青少年身心发展都处在一个微妙的时期,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和窥探欲,社会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使他们并不能完全成为独立、合格的把关人,而网络媒介的发展又过早地把把关人的权责下放给了他们。这时,就需要一些技术手段来帮助他们来控制信息的接收,比如网络防火墙和一些监控软件等。

总而言之,在这个充满着浮躁气息的快节奏社会,高质量的阅读显得难能可贵,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而是的的确确具有现实意义。直到今天,书本和阅读仍然是高雅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是网络媒介所无法取而代之的。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