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细节

2005-04-29 00:44
视野 2005年7期
关键词:垃圾筒大块垃圾箱

娜 斯

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人,很多时候它的精神气质并不一定展现在宏大的方面、而往往是那些微小的细节,决定它的高度。

——编者语

垃圾筒

在城市里行走,我经常琢磨的—个街头细节是:垃圾筒。因为小时候,中国公园里不知是哪位“聪明人”设计的兽头垃圾箱经常让我要“发狂” 。以这位聪明人的想法,在风景区设计这种垃圾箱是一种“与环境搭配”吧?可是它那极丑的颜色,口小肚子大的功能——谁会忘记这些垃圾箱口上常常叼着的半截香蕉皮——恐怕都是设计教学中可以拿来当失败案例讲授的。这样的垃圾箱让人如何讲卫生?行人很难往里扔垃圾,清洁工人很难打扫。就别提它好看难看了。

所以到了别处就爱琢磨人家的垃圾筒——我的怪癖之一,琢磨出的心得是,垃圾筒第一要便于扔垃圾,所以口要宽敞;第二要便于收垃圾,所以应该在筒内包一塑料袋。垃圾筒满了,把有绳子的塑料袋口一收。完事。再装一塑料袋,接着盛垃圾。晚上,垃圾车一来,载上堆在垃圾筒一旁的塑料袋就走。纽约的每个十字路口的四个街角,都有这样的垃圾筒。

按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而且,我总认为我碰到的人里中国人是最聪明的,可是一到这种最细小最简单的事情上,不知怎么就非按愚蠢的方式行事,实在让人不明就里。今年在苏州的狮子林,我又遇到了那久违的兽头垃圾箱,真的堪称一景!好在在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这些“样板人行街”上,都看到了设计合理的垃圾箱,可是这种垃圾箱远没有达到城市每个街角都备有一个的程度。加上像北京的街道长短不一,毫无规律,所以垃圾箱的分布也找不出规律.就算你有不随地乱扔纸屑的习惯,要走几步就发现垃圾箱可不易,除非你在王府井或南京路。

曼哈顿的各种餐馆店铺,则一律要按规定用一种统一的黑色厚塑料袋装垃圾,晚上放到街边,夜里垃圾车来收走。无论商家私人,扔什么垃圾要按规定行事。搬到一地先要查电话号码簿上写的“垃圾日程”,比如星期几可以扔家具、星期几可以扔旧报纸杂志,等等。你要是不按规定,很简单——罚款。

人行道路面

再说一件让我疯狂的事,就是中国非常时兴的一种人行道地砖。城市更新的项目之一,似乎是把所有的人行道改铺新地砖——最高一档的还似乎得有图案。可是没过两年就又坑坑洼洼起来。有的还不需要两年,因为施工粗枝大叶,加上风雨摧残,很快就有砖翘起来,差点崴你一脚的事情——起码我在苏州,就被这种“活动地砖”给害了那么几回。

对于此种地砖我有若干项不解。第一,我们在家中铺地砖都取大块的行之,为什么公共街道那么大的面积要铺这样小的地砖?铺起来耗时费工,铺完了也很容易高低不平。是因为此种地砖比较便宜?还是因为取其审美价值?

在国外的人行道,算我孤陋寡闻,还真没怎么见过这样的地面建设法。曼哈顿的人行道都是大块的水泥地面,平平的,绝没有那种本来就小、砖面上还要划几道沟的砖。这种水泥砖地面很多都是长远年代之前铺的,很少见到需要挖了重新铺。在上海一些老街道,也是那种大块面的水泥地面。那种小小四方的、五颜六色的、铺起来要一块一块的、没过几年就高低不平的人行道地砖是我国专家根据何种美学上的或功能上的道理来设计的呢?我是否是绝对少数对之有疑问的人?

在纽约见到的小砖地面,倒是苏菏区的Mercer街,据说是花了几百万铺了一条青砖头街道,以凸现苏菏区的传统。还不是人行道,是街面颇有点故宫里那种地面或青石子路的味道。那条路面的道理我倒很能理解。

(任朴摘自江苏人民出版社《东看西看》)

猜你喜欢
垃圾筒大块垃圾箱
His epic trash pickup journey垃圾收集,开启“绿色之旅”
垃圾箱的变化
基于PLC的自动降解垃圾箱压缩粉碎模块的设计
老妈的“垃圾筒”
V先生的幻想世界
用大块肉做丸子
Zr基大块非晶合金低速切削性能试验研究
留点漏洞给别人
可控挤入复合膏浆防渗灌浆技术在大块径漂卵石层防渗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一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