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相机盛衰看国产相机困局

2005-04-29 00:44高宝昌
照相机 2005年7期
关键词:照相机数码相机企业

高宝昌

欧洲是摄影术的发源地,而德国是世界相机产业的摇篮之一,德国辉煌的光学历史成就为全人类所认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会一直走在世界光学领域的前列。民用照相镜头广泛受到成本的限制,不能以绝对追求像差纠正来设计,而是沿着基本像差、高级像差和像差妥协的步骤进行民用镜头设计的,最后的像差妥协是从可以接受的像差程度与制造成本之间的妥协。

德国民用照相镜头业的盛衰历史可见一斑,目前主要困局在于世界迎来了数码摄影时代,摄影器材革命的结果使照相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照相机,从记录方式和存储媒体的变革乃至后期图片加工处理程序与方式的彻底变革,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人类对待图像的思维方式,在这个突然到来的数字化时代之前,漫长的孕育是关键因素,即使一家曾经非常成功的企业依赖其曾经辉煌的历史成绩,想要靠几种单一化的产品线来永久地赢得市场和消费者始终如一的青睐也是不现实的。很多历史上著名企业目前的困局都不同程度地来源于固步自封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

在自动相机席卷全球,几乎全世界的摄影师尤其是新闻记者都换上了自动对焦的新型相机的时候,德国相机工业还在希望野外摄影师和德国器材发烧友能够为它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而最终的结果是判断失误,没有适时地抓住改革发展的最好机遇。

当日本照相机企业凭借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并不断尝试新技术革命带来丰厚利润的时候,德国企业还自以为这些小改小革不会动摇其雄厚基础的光学、机械实力打造的市场基础。事实表明历史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

德国民用照相镜头的困局才刚刚开始,其照相机的困局已经展现,21世纪已经进入数字化摄影时代,这种变革面对人类追求快捷方便的消费情结将会不断推进。而数字化成分体现在传统照相机与数码相机的结构上,数码相机更像是一种可以拍摄图画的微型便携式计算机,其自动化程度是各种最新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软件开发水平的充分整合合作的体现。在这个充满市场诱惑的新产业领域,德国镜头产业必然受到相机机身技术的约束,相机机身产业又受到镜头配套能力的约束,必须两个产业紧密配合,彻底融合才能够使相机的自动化程度提升,其中有各自技术保护的限制、有对市场开发前景预期的理解不同,以及各自风险承担比例分解的妥协谈判等诸多非技术层面的壁垒因素,又有不同国别对待技术输出与限制以及投资比例分解等的矛盾点等。因此如果期待欧洲相机能够拿出非常出色的产品和大家喜欢的品牌的产品彻底提升恐怕还要欧洲厂家的互相兼并与资源重新整合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自动化技术的苛刻要求。这些又不是我们消费者可以左右得了的。可喜的是哈苏已经成功地走出第一步,下面会是谁呢?日本企业已经在规模上具备了自主研发能力,通过最早成熟的技术占领数码相机最大的市场份额并获取丰厚利润的同时,继续在更新的技术领域不断尝试。势必最终通过电子产品固有的规模化成本优势拉动价格杠杆把竞争对手越甩越远。

中国的照相机产业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受到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经济强国的经济封锁和政治敌对。中央领导集体不得不选择坚持自力更生的强国之路。一切也只能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艰苦奋斗历程,照相机也不例外。那时主要以从战争中收缴和外国友人赠送的相机为样本,进行翻版试制,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种中国人制造的照相机一定要赶超德国的强烈民族主义情怀。如仿制德国莱卡M3的上海红旗58型系列相机最初目标就是快门速度要超过莱卡,当然后来证明是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但是通过中国几代建设者的努力,我国拥有了以三鸟(海欧、凤凰和另外的孔雀)、东方、珠江、长城、青岛、甘光、华中、华夏等齐头并进的照相机大产业格局。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的不断放开,小型135相机的普及和优秀的日本相机的大量进入,国产相机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许多企业产品得不到及时升级又纷纷下马。而二鸟(海鸥和凤凰)、东方、甘光等企业除了纷纷引进不太先进的日本老旧生产线外,就是大举与外国厂家合资合作,同时不少民族品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洋品牌,其中甚至出现过根本不拥有生产技术的国外企业与中国著名照相机厂合作,竟然以生产其洋品牌的可笑的合资方式使国有资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流失,中国照相机企业走了一些弯路。

进入27世纪的第五个年头,满世界都是数码相机的影子,而原来摆在各个照相机商家柜台里的各种袖珍胶片相机清一色被时尚元素包围的数码相机所取代,而原采被众摄影发烧友所爱的135单镜头反光机也成为配角,主角也已经是各种具有高像素和连拍能力强劲的高端数码相机了。此时此刻,面对多少年来中国照相机产业一直萎靡不振的状况和外国照相机行业大举进军中国开厂设立加工区并在中国国土上书写其照相机宏功伟业的时候,多少国人在各种网站呼吁中国的照相机产业赶快振作起来并腾飞以满足国人的期待与爱怜的。但是企业毕竟是企业,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存法则。如果要求任何一个企业不是通过自身发展而是政府无限制投资承担民族产业危亡的重任都是不现实的,急功冒进甚至会加速断送企业的前程。

简单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复杂化,复杂的问题同样不能简单化处理。对相机产业的理解同样应当如此。中国的相机不论是产品外观还是产品性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在拉大,这主要是我们国家工业基础的薄弱、原材料的加工工艺还相对落后、电子信息技术还与发达国家具有不小的差距等等客观因素,还有我国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国有企业很多年积累下的弊端需要一点点克服,资金短缺、人员太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工艺设备更新难度很大,更有人们思想意识转变慢;企业经营运作还不够成熟等等因素还在困扰企业的发展,其中不乏固步自封的狭隘观念,部分大企业自满意识和对待消费者的无所谓态度在影响产品进步的同时也在削弱市场竞争力。正是这种历史加之上国产照相机不可靠的产品质量,不得不花更高价格购买国外品牌相机的现实,使得具有爱国心的华夏儿女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可以让国人放心使用的优秀国产照相机,是一种非常值得理解和同情的民族情怀。但是仅仅具有这种爱国的民族情怀是改变不了中国照相机产业的现状的,真正可以改变其现状的是企业根据自身基础,寻找适合的发展之路,而不是仅仅出自民族自尊感而做出不适合市场发展规律的事情来。

目前,世界各国的著名照相机生产线纷纷安家中国,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照相机生产国和输出国之一,同时也真正给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地企业敲响了警钟,同是在中国制造,差别在于公司管理体制和核心技术,同样由中国人生产制造,如果出现不同样的产品品质的话,就需要反思除了核心技术层面以外的东西了,也许这才是国人所忧虑和着急的。这种思想对待任何中国制造具有同样的意义,应抱有同样的态度。虽然企业就是企业,与民族使命两回事。但是

同样的中国人在同样的祖国,仅仅是不同的企业,做出产品的质量是不同的,就应该考虑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了,思想意识和职业操守方面肯定存在问题,而企业的管理架构和质量控制的体制性漏洞则是直接因素之一,这是需要深刻反思和改进的。

假如在管理成本、监督成本方面接近和好于国外企业,由于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那么我国照相机的绝对成本优势会十分明显。获取合理利润并适时把资金用到人力资源的培训挖掘上,充分整合国内科学技术开发力量,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把我国大型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利用起来,企业利用自己对摄影器材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选择好适合目前开发的面向未来市场的产品格局,结合我们现有技术薄弱和生产工艺落后的特点,在推进过程更易于一次性抛弃旧的生产线和落后的工艺,直接进行脱胎换骨的产品更替损失相对更小的企业现状,学习当年日本佳能公司为了发展其EOS接口彻底放弃过去产品系统,经过一段阵痛后终于验证了其改革的正确。我国的照相机产业不具备太多核心技术优势,也就不存在舍弃的心痛,也就具备了直接开发一种新型技术产品的可能。譬如,在照相机结构上不受任何限制的数码照相机,几乎完全的电子产品,仅仅考虑一个镜头接口的信号连接问题,面对新的复杂技术,处理得当就会相对简单的多,大力开发应用适合的电子技术,整合国内有效资源直接在高档次产品链上起步,也只有在高档次产品上才能获得高附加值,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我国家用电器行业的崛起也是个很好的例证。

我们没有舍不得放弃的生产线和技术,一切都是空白。在白纸上绘制发展蓝图则是毫不顾及历史也毫无忌讳消费者对新旧产品继承性的承受能力的。可以轻装上阵就是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而体制性创新则是必由之路。电子技术已经不是阻碍相机发展的关键要素,主要是还要看企业的改革力度和远识卓见。在全球数码相机具有压倒优势的发展速度面前,企业脱胎换骨的机会还是有的。中国照相机企业的使命就应是适时抓住机会,向更高层次跨越。

附言对中国照相机厂的启示由于中国没有设计制造现有数码照相机系列产品的核心技术,也没有失去现有固定消费群体的担忧,能否把握机遇在未来一代照相机领域建立新的技术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愿会有光学与肝业的充分联合为中国精密仪表类产品的未来数码相机市场带来一点奇迹吧。

猜你喜欢
照相机数码相机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这个“数码相机”不一般,全球最大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走进照相机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为什么数码相机不用胶卷也能照相
最早的照相机
数码相机 手机 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