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生
目前,在一些摄影“发烧友”尤其是部分老年“发烧友”当中,对数码影像技术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数码相机的摄影作品可以充分运用数码影像技术,传统相机的摄影作品只能“原汁原味”,无法使用数码影像技术。
我虽是用了8年多传统相机的“发烧友”,但近年来通过对数码影像技术的初步学习和实践,认识到:传统相机的摄影作品同样可采用数码影像技术,而且还尝到了一点甜头。在数码彩扩店技术人员的细心操作下,运用数码影像技术——电脑暗房,象变魔术一样,救“活”了不少片子。例如:一些尚好的片子,锦上添花;一些美中不足的片子,变得更美了;一些列入“另册”被打入“冷宫”的片子,也起死回生,焕发了青春。因此,有的陆续被报刊登载,有的在影赛中获奖有些还被选入影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数码影像技术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三术”。
1.美容术
就是把一些不该在片中出现的东西去掉,或适度加一点片中缺乏的东西,使作品出彩,提升和增强作品的美感。因为在实地创作拍摄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尽人意的东西,如天空缺少蓝天白云,地上竖着果壳箱,草坪周围用木桩系着尼龙绳,湖塘飘着杂物等。由于作品构图需要,有的可遇不可求,有的则无法避免或回避。在这种状态下拍摄的片子,就难以出彩或成废片,造成遗憾。自采用“美容术”后,这些遗憾就会轻而易举地被克服了。如2004年深秋,我采用逆光拍摄了一幅较为靓丽的红枫照片,但在构图时画面中的1只果壳箱、1只电线箱和草坪边木桩、尼龙绳始终无法回避,造成美中不足。后经数码影像技术人员采用“美容术”,只有短短几分钟就删去了果壳箱、电线箱、木桩和尼龙绳,当即成了一幅千净、靓丽的红枫作品。我以《漫天红叶》为题向《浙江老年报》投稿,很快被选中刊登。附:未经“美容术”的照片(图1),美容后的照片(图2)。
2.嫁接术
就是有两幅或数幅相似的片子,一幅中缺少了某元素成了废片,而另一幅则有可弥补的某元素,于是将两幅采取“取长补短”的嫁接术,变成一幅较为完整且能出彩的作品。如2002年我拍了一幅断桥景区的夜景照片,画面中宝椒塔及其周围宝石山的灯光和断桥一带的灯光映在西湖的灯光倒影,五彩缤纷,流光溢彩,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但片中宝石山的黑色部分占了三分之二,失去了整幅作品的魅力,成了废片,被判了“死刑”。2004年秋,宝石山全部实现了亮灯工程,我又去重拍了一张。两片比较各具特色。但从灯光的色彩、亮度来看,前者占优。于是,我请数码影像技术人员将后一幅宝石山的“亮灯区块”,嫁接到前一幅宝石山的未亮灯区块”。经过几分钟的电脑合成,就“天衣无缝”地嫁接完成了,变成了一幅构图饱满、画面靓丽大气的夜景作品{见图3、图4)。我立即以《人间天堂》作标题,刻入光盘贮存。今年春天,在浙江老年报举办的《浙江省老年绘画、摄影作品大赛》中,该作品还获得一等奖。
3.移位术
就是按照“九宫格”构图法的要术,把片中主体或陪体所处的不当位置加以适当移位,以求得平衡构图,突出主体,增强作品的美感。如2002年以来,我多次多角度拍了《金牛出水》的片子。由于主体“金牛”的位置不当而屡遭失败。据初步分析,造成主体“金牛”位置不当的原因,似拍摄高度不够。使水中“金牛”与水中“桥”的距离在视线上拉近了,从而难以突出“金牛”主体。后经数码影像技术人员电脑制作,将整只“金牛”约下移了2cm。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幅构图较为完整,主题较为突出的作品(见图5、图6)。
综上“三术”,可能是刚刚接触到数码影像技术以来一点皮毛,仅仅是我开始学习和实践数码影像技术以来的初浅认识和体会。随着学习和实践的不断加深,各种各样的“术”可能会应运而生。但我也逐步认识到,对运用数码影像技术,在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确保摄影真实性的前提下,掌握好一个“度”,可让观众看了以后觉得真实、自然、美丽。尤其是要与数码创意摄影和数码创作广告等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