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民: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

2005-04-29 00:44
传媒 2005年7期
关键词:替代性都市报报业

肖 武

面对报业广告收入的全行业大面积急剧下滑,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坦言:“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这位首倡“媒体木桶”理论,预言都市报终将“一家独大”的资深媒体人又语出惊人。

在我们了解对本刊第6期关于报业“德比”战(同城大战)的看法时,吴海民社长表示,广告经营形势的恶化势必加剧都市报市场的整合,这是一个优胜劣汰、赢家通吃的过程。

不是背景的背景

京城报业竞争向来是全国报业景气指数的晴雨表。然而近来,网上、业界乃至读者感受到的一些信息或现象,似乎都在昭示着京城报业经营环境在恶化!关于京城两大老牌报纸利润跳水的传闻不胫而走,曾雄心勃勃的新创报纸并未如愿,而有的报纸数度输血仍一蹶不振,以致有的报纸沦落到靠一厢情愿派送直至读者邮箱爆满的窘境。上半年的消费指数下降、房地产市场调控、医疗广告整顿等,直接影响了报纸广告的投放。据慧聪调查数据显示,仅5月份,北京八大平面媒体广告刊登量比4月下降29.92%,净减了1 .75亿。其中,原先红红火火的房地产广告比4月下降了18.1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10%。而家电广告比4月更是下降了69.50%。前4个月,全国报刊广告额仅增长了5.77%,是历年增长最低的,而且是多年来第一次低于GDP的增长。由于房地产、汽车、通讯、药品、计算机等媒体广告支柱行业投放广告的全面下滑,加上广告主投放更趋理性和务实,都市报的广告收益急剧缩水。业内资深人士估计,上半年,京城的都市类报纸能实现盈利的不过一、二家。有人更是惊叹:现在想活得好是第二位的,想活下去是第一位的!都市报的暴利神话已经彻底破灭,微利时代则露出了它的冷峻面孔!

两个错觉

前几年都市报一哄而起,一是认为都市类报纸可以带来暴利;二是一个城市可以养活几家报纸。结果,报人纷纷举旗易帜,投资商也纷纷放血,一掷千金,都要在都市报这个貌似巨大的聚宝盆下注。“现在,他们开始承受当时盲目投入的后果”,吴海民说,“一个城市能容纳多少报纸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绝对不会因主观想象而放大,也不会因大量投入而扩容。都市报之间的竞争,不会是共生共容,只能是此消彼长,只能是你死我活”。

都市报的可替代性是很明显的

“市场的定义是,各类可替代产品的总合。因为可替代性,才使市场充满活力,也因为可替代性,出现企业的生死浮沉”,吴海民说。都市报的可替代性特别明显。一个城市的多家都市报,受众是一样的,内容、版式甚至栏目也几乎雷同,发行方式更是一样,刊登的广告类型和面目也基本一致。有人统计,同城的都市报之间雷同率占了60%左右。由于报纸是精神产品,消费周期又极短,今天读者读你的,明天就可能买别的。其结果,必然是做得好的(而且要始终做好)才能生存下来。都市报冬天提前来临,对那些做的不好、体质较弱的报纸来说,是致命的。

都市报自身的致命弊病显现出来

前几年都市报红火的时节,许多人以为是解决大报经济的一棵摇钱树,但很少有人反省都市报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就结构性来说,经营模式过于单一,几乎清一色是依赖广告而发行巨亏。这种单纯依赖广告的经营模式,其实存在巨大风险,受广告市场波动影响巨大。一旦广告形势恶化,几乎没有别的经济支撑。比如,“非典”时期很多都市报都在苦熬时日,“不夸张地说,如果‘非典再延长几个月,不少都市报就无法支撑下去了。”

再一点:人均成本高,人均利润低。好的都市报一年广告数亿,表面上很红火,但背后却是巨大的投入,高昂的成本造就的人均利润微乎其微。假设说,一家都市报税后利润1000万,这已经是不错的了,但人均利润呢,不过几千元。编辑部要200多人,广告部100多人,发行部更是高达1000多人,都市报采取的是“人海战术”。而人力成本,这些年来节节攀升。发行量的背后是巨额纸张费、印刷费的支出,自去年开始纸价飞涨,老总们都打了一个寒噤!都市报的发行都是自成一统,一个城市有10家都市报,几乎就有10个发行网,维护好这样一张大网,可以想见背后的成本的高扬和投入的艰辛。这种发行投入方式,在经济调整或萎缩时期,压力可想而知。

体制上的弊端不言而喻

目前的都市报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如果是一家企业,在剧烈的经济波动中,可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产品结构,进行资本运营,经营形势不好的及时转产乃至拍卖、被收购及至破产。而都市报不行。如果它深陷市场困境时,几乎无法自拔,形成债务时不仅难以偿还,而且越发债务缠身,债台高筑。都市报船大很难调头。主管主办者也不敢轻言转产,更不可能允许破产,有条件的不得不继续为其输血,眼睁睁看着一个根本没有希望的烧钱机器不停地运转下去越烧越多。

出路

都市报的这个冬天,会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漫长。一些脆弱的报纸可能会熬不过去。春天终究要来临,但只有那些强者能享受到和煦的春风。强者也需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它的战略选择是应该正确的、制度安排应该是科学的、企业文化应该是绵厚的,它的经营模式应该是创新的。同质化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赢家通吃。诸候纷争的“战国时代”会结束。向成熟的报业市场结构演变是必然。一个城市,最后只属于一家领袖型的主导性报纸+若干细分市场的报纸。北京的市场稍有不同,“未来的都市报市场结构,将会是一份领袖型报纸+一两个挑战者+若干个细分市场者。”吴海民最后说。

猜你喜欢
替代性都市报报业
美国少年司法替代性教育项目的运行框架与经验启示——以德克萨斯州为例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基于分类替代性关系的应急物资储备量分析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有限责任公司自治与公司法自冶的关系——以替代性条款的司法适用为例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