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泰山

2005-04-29 00:44
旅游纵览 2005年7期
关键词:天门天梯石刻

娴 雅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文化的坐标上,有哪一座山能越过泰山?

泰山在我的心底一直是神圣的。泰山又称“岱山”、“岱宗”、“东岳”,主峰1545米,素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誉。它是一座文化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景观意义的山。

对泰山我一直没有急于拜访,一来泰山离我们江苏实在很近,似乎可以随时去;二来我对泰山有一种奉若神明的敬仰,怕急急匆匆的状态下,会忽视它的博大渊深。在我看来,泰山不是可以匆匆一瞥就过去的,拜访泰山,应该以虔诚的心态,就如焚香净手地读一本早已仰慕的书一样。

游览泰山,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的一次回顾和鉴赏。因为我知道泰山不像其他名山大川以单纯的自然风光取胜,它是历代封建王朝连续经营的皇家园林,沉淀积累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泰山是古老中国的神山!什么是封禅?什么是祭天?我一直似懂非懂,也许这次会找到答案。

4月21日,我终于有幸来拜访泰山。风大,缆车停运。于是我寻着圣人的足迹从一天门开始向中天门迸发。这里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登泰山的路线,我在/心里说:泰山,我翻开了你的第一章,你能让我读懂口马?

说实话,虽然已经知道泰山不是以风景取胜,但是这段由一天门到中天门的景物实在和我想像的差距甚远。稀疏的植被,裸露的山体,飞扬的尘工。是的,泰山从外表来看远没有黄山的风采,石不奇,松不秀;也没有庐山的秀丽,没有郁郁葱葱的林海,没有芳草的碧绿,没有殇殇的流水和奔腾瀑布。虽然知道看泰山不应该注重这些,但是心底还是免不了对它的隐隐失望。一路上看到僧侣道徒的营建一天门、红门宫、万仙楼、计母宫都是那厶衰败破旧,只有文人墨客的石刻题咏才让你感到这是历史的痕迹不可轻视。

这一段路的特色就是“三里一亭,五里一坊”。这里的建筑告诉我,泰山为佛儒道三教杂糅之地,但道教的优势要大一些。泰山神、碧霞元君、玉皇大帝、元始天尊都是道教的重要神仙,难怪泰山被誉为“五岳之尊”。

看来泰山似一本让我解读的历史书籍而不是让我看的风光画册。我只能从碑文石刻中去感受泰山的内涵,充其量能读个一知半解也就不枉此行了。我把希望寄托在它最精彩的一章,也许无限风光还在险峰呢。

走过回马岭,来到中天门,泰山又展开了他的第二章。如果说泰山的第一章是“平”,那么第二章就是“险”。虽然泰山才走了一半,我却已经感到很疲惫,前面的平淡已经使我对泰山的兴趣减了三分,但是,站在这里远远地看见天梯——十八盘,竟也被它的险峻气势所吸引,满眼望山,似乎感到刚刚渐入佳境。

来到了十八盘的脚下,我望着那陡峭的1633个台阶,心里有些畏难。

据说十八盘于唐代始建盘路,在唐以前还是羊肠小道。这里山崖交口削,明人祁承业诗曰:

“拔地五千尺,

冲宵十八盘。

径从穷处见,

天向隙中观”。

可见十八盘之险!但是既来之,则攀之吧,人生能有几回搏呢?看来不劳其筋骨的人,是见不到泰山真面目的。我把到过的名山在脑中回闪了一遍:黄山、庐山、峨嵋山纵然险峻秀丽,但是没有哪一座山在接近山顶的地方有如此的陡长,你每走一公里,山体升高400米,你得仰望着天,匐匍在这千余阶的天梯上。当我两腿越来越软地蹒跚在台阶上的时候,我知道要坚持,再坚持,每挪一步就接近山顶。

在天梯上惴息不定的时候,我更多地想像着千年前的孔子和历代的皇帝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会和我等凡人一样地爬爬停停吗?还是有轿子抬上去呢?无论如何,作为祭祀的神圣行为,不管你是圣人也好,皇帝也好,在天梯面前,你只能一步步地接近天神,一步步地走近祭祀的圣坛。这个过程也就是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唯有在天梯上你才感到接近天的艰难,感觉天的伟大。在这里你没有停下的理由,你行进了一半,你悬在天空中,你别无选择只能向前、向前……

终于登上了南天门,回头俯瞰,十八盘已经在云雾中了,真是天梯倒挂!我惊诧于这走过的1633阶台阶,竟然也被我挪过来了。这时才领略了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乐趣尽在攀登中。

走过天街,越过碧霞祠、青帝宫登上玉皇顶,泰山向我展现了它的第三章。

往往人们登上玉皇顶会去体会两千年前当时孔子“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却撇开云雾飘渺,群峰嵯峨的景象去探究封禅的含义。

以为山顶上会有一个宏大的庙宇,但是令我惊讶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玉皇庙,它好似北京普通人家的四合院。这里是传说中远古帝王祭天祀望山川诸神的地方。门侧有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门侧西有“古封禅台”碑一座。这就是祭祀天的场所,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后来我才知道,玉皇顶原先连这些建筑也没有,只有一个简单的工坛。坛是供人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就像上次我在北京看的地坛,那是皇家祭祀土地的地方。古人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成了人间帝王的代名词。帝王代表神的旨意来治理国家,登泰山也就成了帝王权利的象征。我想,一代帝王站在高高的泰山顶上,会觉得离天更近,有天人合一的感觉吧,他们在这里与苍天对话,表达对天护佑的谢意,也许从心理上会觉得更虔诚,更神秘。

据我所知,对天的信仰始于我国自远古时代,据记载最早的天神就是远古时代的五个帝王,他们分主天的五方。泰山地处东方,古代有“东方主生,帝王乎震”之说。主管人间福祸生死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自然也在泰山顶上安家落户了。由此儿门构筑了南天门以上超然尘外的神仙世界,于是我明白了,我们到达这神仙之地自然要受二番攀登之苦,明白了为何要过那么多的关,就是过那么多的门:一天门、中天门、南天门、和后面派生的西天门、北天门。原来这一路我过的三重门,就是让我体会帝王们在祭拜天神的过程中,领会道教的理念——由尘世进入仙境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其实这和我们生活、工作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成功的路上都是要付出艰辛和汗水。

在泰山顶上,我见到了泰山石刻,也叫《封泰山碑》,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封泰山时的功德碑,为丞相李斯篆书,俗称李斯碑。石刻历经两千多年的时光,我没有过多地关注石刻的内容,那些歌功颂德的文字已经引不起我太大的兴趣,只是欣赏文字的行云流水、刚柔相济、工整匀称的线条之美。在这里驻足欣赏古人留下的墨迹,让我感到了泰山的文化底蕴原来也体现在这些方块的文字里了。于是我明白了,泰山的美在于它的石刻和它的建筑——许多有着历史痕迹的载体,这就是泰山作为一座文化山的底气,想来想去,中国还确实没有哪座山在文化的内涵上来和它媲美。

登泰山的过程也是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于是我又理解了历代帝王将相

为什么选择在泰山祭天,这里实在是一个接近天神的最佳之地。而且这种选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泰山祭祀是历代统治者达成的共识,也是历代王朝苦心营造不断完善的祭坛。这就决定了泰山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据说,唐宋以前的皇帝把泰山作为与苍天对话的媒体,只表达对苍天的敬意和虔诚,所以只有简单的土坛而已。但是到了明清,帝王不但要表达对天的崇敬和感恩,还要表现神本身的巨大与尊严,是便奖天的概念具体化,将泰山改造成天界,再请来玉皇大帝安家,以造成仙都的气氛,目的是让泰山永安。泰山安了,则四海皆安,帝王的江山就可以永固了,这才是帝王封禅的真正用意所在啊!也就明白了泰山脚下的城市为什么叫泰安了,问起同来的泰安市的同行,“泰安市的来历是否出自此?”竟未答出,但我肯定,一定是这样的。

我曾无知地以为,孔子之所以会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因为广袤的鲁中平原上实在缺乏伟岸的高山,因此就显得泰山的拔地而起;又因为它是中原文化的核心腹地,所以秦汉以来,帝王封禅,代代不绝。也许以当时(汉唐时代)的条件,皇帝达到泰山可能更方便一些?也许是因了孔子的名气才造就了泰山的名气?在文化的坐标上,泰山固然是一座无人可以比肩的“天下第一山”,而在自然的坐标上,其实泰山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山也!但是,当我走完了泰山之顶后,我才深深地为我的浅薄而惭愧:因为海拔1545米的泰山确实可以当得起泱泱华夏的精神象征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读泰山的时候,你必须在结束整个过程以后才能给它下个结论,因为泰山的建筑和石刻是要串起来解读的,单单一个建筑一块石刻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他们实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于是我明白了古人的良苦用心:他们设计的是从岱宗坊以下的凡界向南天门以上的天界仙府逐渐过渡的漫长过程。从山下到山上每一个层次都有它的层次与起始,层层递进。直到完成从人到仙的飞跃。

其实,无论你是读山读水还是读人,你必须下番功夫全面了解才能看清人世间的真面目,那种一知半解和只看表面现象的做法只会误导你的人生。我开始悟出泰山的第三章可以用一个“仙”字来概括了。泰山,让我感觉了由“平”到“险”到“仙”的过程,那不仅仅是一个接近封禅的过程,更像是一个生命不口爱情的过程。于是我开始欣赏泰山、赞叹泰山了!

常常听到这样的赞美:黄河啊,母亲!当我终于走出泰山的时候,一句话在心底涌起:那就是:泰山啊,父亲!

诚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源地,而泰山这个凝结了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山岳则是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遗产。泰山的历史底蕴是厚重的,泰山的硬朗和挺拔的风格,就好像我们沧桑的父亲?此时,我的心底涌起了彭丽媛唱的那首歌:《我们是黄河,我们是泰山》……

榕树下二泉映月社团推荐

猜你喜欢
天门天梯石刻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洞开天门
天门
百丈天梯上层云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玩“火”男人蔡国强的还乡“天梯”
尼阿多天梯
天门石
天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