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寅
■诗人:王寅
■诗作:《灰光灯》
■推荐人:唐晓渡
■推荐理由:不能说是最后三行使我产生了推荐这首诗
的念头,但它们确实令我深为感动(包括激
情和纯意象两种风格的转换无痕)。仿佛突
然有心事来袭,又仿佛是突然被一种不可知
的力量所控制,它至少可有四种读解。
灰光灯
这声音里有阳光
这骨头里有歌声
这灯光里有透明的空隙
这红裙里有雨
这舞蹈里有血
不是八月,不必如此寡言
不是深秋,不必像海洋那样不住地叹息
暮色盛开的花朵
蝴蝶为露水所湿
如同天堂的眼睛
(选自《王寅诗选》,花城出版社,2004)
唐晓渡:
暮色盛开的花朵
“灰光灯”又称钙光灯,本系T·德拉蒙德于1816年发明的一种以钙为燃料的灯,在有电之前曾被广泛地用于照明,且与后来的剧场演出中使用聚光灯有一段渊源关系。这点残缺的历史知识或许并不为读解王寅的这首诗所必需,但似乎也不多余。当然,对诗人来说,作为实体的灰光灯并不重要,他要紧紧抓住的,是这个词提供的诗的可能性。
第一节五行,前三行都是在拆解、敲打这个词。“这声音里有阳光”可缘于“灰光”一语本指太阳光经由地球反射到月亮上形成的微光,亦可缘于英语Limelight(灰光灯)中的Light常用来指阳光;“这骨头里有歌声”稍稍复杂一点,其中“骨头”是钙的转喻,“歌声”是舞台的转喻;“这灯光里有透明的空隙”显然是指舞台上聚光灯的视觉效果。接下来的两句不再围绕这个词本身,而是缘前句的“灯光”和“空隙”转向了舞台;但保留了“这……里有……”的排比句式,因而是同一口“气”所贯通。
是一口什么样的气呢?句型是揭示性的、强调的,意在指明被“灰光灯”一词所遮蔽,或我们看不见的事物:阳光、歌声、透明的空隙、红裙里的雨、舞蹈里的血。我们会注意到这些事物在视觉或质感上具有敞亮、鲜明、轻灵、热烈、青春等性质,它们和直觉中“灰光灯”一词的幽昧、模糊、黯闷、清冷、迟暮等构成了内在的反对。
这一意向以变奏方式在第二节的前两句中获得了对称的发展。指陈的语气变得更像是在争辩,也许是自我争辩。字数的增加——尤其是第二句——缓减了语速,这似乎与“不是……不必……”的双重否定所具有的劝解意味相协;但与此同时,前一节的排比所积蓄的势能也在必要的限定(“八月”和“深秋”)和修辞(“如此”和“像海洋那样不住地”)中找到了用武之地,使劝解和讥讽、斥责混而不分,而讥讽的意味更甚。其结果是,一方面,“寡言”和“叹息”这两个原本就发散着“灰光”的语象变得更灰,另一方面,发话人的内在反对姿态却显得更加孤傲和强硬。
我不能说是最后三行使我产生了推荐这首诗的念头,但它们确实令我深为感动(包括激情和纯意象两种风格的转换无痕)。仿佛突然有心事来袭,又仿佛是突然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诗人几乎是喃喃地说出了“暮色盛开的花朵”这个短语,语气也变得柔和。这种无主句为古典诗歌中常见,在本诗中则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它至少可有四种读解:暮色中(下)盛开的花朵;由暮色催发而盛开的花朵;盛开着暮色的花朵;暮色/盛开的花朵;但无论怎样读,都可解出诗中原本对立的色调(在这里则是“暮色”的昏暗和“花朵”的鲜艳)在刹那间的融溶为一。接下来的“蝴蝶为露水所湿/如同天堂的眼睛”承续着前句的“花朵”和“盛开”,一连给出了四个轻盈、明亮的意象,且“蝴蝶”和“天堂”都和飞翔有关,但由此造成的上升感却被一个有重量的“湿”字挽住。这两行也至少有两种解读:为露水所湿的蝴蝶就像是天堂的眼睛;天堂的眼睛也像蝴蝶一样为露水所湿;然而无论怎样读,也无论是重读还是轻读,“穴点”都会是“天堂的眼睛”。这来自高处的湿漉漉的凝视是否再次影射了“灰光灯”?在这种近乎强迫性的凝视下,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再读这首诗,重新品味其精湛的诗艺,其既单纯又丰富的意蕴;而最终我们可能会发现,在同样不自禁的情况下,我们已经阅读了这位诗人迄今的大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