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信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日前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将会面临“土地供应不足”等四大新矛盾和新问题,这四大因素会互相交织与作用,而总的作用方向是可能会极大地压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
一是土地供给成为工业与城市化发展的“瓶颈”。“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口将增长4000万人,若按人均400公斤考虑,到“十一五”后期中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5.36亿吨,会出现近6000万吨的粮食供求缺口。因此,为保吃饭,可能连年均140万亩的非农土地供给水平都达不到。目前还是政府主动控制土地供给,“十一五”期间则可能出现客观上无地可供的情形。
二是能源和矿产“硬”约束。如果“十一五”期间石油消费增长率继续保持目前6%以上这一水平,则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就会增长至4.5亿—4.7亿吨,石油进口依赖率也会上升到70%以上。铁矿石、铜、铝、镍等进口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进口在“十一五”期间都将陆续接近或突破国际市场贸易量的上限。
三是投资与产能过剩危机。始于2003年的投资周期,将在2008年前后结束时迎来产出高峰。届时,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就必须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拉动,否则就会爆发生产过剩危机。而消费的增长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必须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是出口和美元风险。2004年在中美贸易中,中方顺差额为1620亿美元,但当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只有32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是用对美贸易顺差中获得的美元从其他国家换回了实物。虽然目前还很难具体预计美元危机到来的时间,但是从大趋势来判断,在“十一五”中期出现美元危机的可能性极大。
在以上四大因素中,最需要解决的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因为未来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最大,对中国经济造成的破坏也最大。而若能成功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中国就具备了经济增长的基本需求拉力,即便出口需求下降了也不怕。
王建认为,未来5年中国的外部资源供应问题,更多地会表现为进口资源价格上涨,但只要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不停,就有能力消化涨价因素。至于土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则会推动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更加朝向集约土地使用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推动“大都市圈”的发展。此外,还会推动对城市已建城区的大规模再开发,就是将大量低层建筑推倒重建成高层建筑,大幅度提高城市的容积率,并结合产业升级,淘汰掉那些土地产出率低的工业与服务业项目。总之,如能正确对待这些新问题,则会推动中国经济加快走上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十一五”成为中国经济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转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