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经济复苏是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福,而“中国特需”遂成了日本不胫而走的流行语。
经济复苏依托“中国特需”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的相对优势一是具备雄厚的资金,二是拥有先进的科技,三是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体系和现代化管理。日本快速实现工业化,在后工业化建设中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能型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自1992年至2003年,日本连续12年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主力是输出贸易激增,而成长中的中国却是主要动力。客观分析都说,日本的经济复苏是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福,而“中国特需”遂成了日本不胫而走的流行语。2003年全年的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133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日本出口增量中的2/3与中国因素有关,两万余家日企进入中国。据日本贸易振兴会发表的统计结果,日资企业在中国80%以上取得盈利,在中国日本投资的子公司获得的利润成为母公司主要利润来源。 “中国特需”正在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对日本的重要性与日俱增。2004年前三季度,中日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额比重从1990年的3.5%,快速上升为16.3%。与此相对应,中国外贸总额中对日贸易比重为14.7%(同期),总体虽有下降,但与中日贸易占日外贸总额比重更为接近,说明更为平衡的相互依存正在形成。
“政冷”影响“经热”?
2004年1-8月,中美贸易额达1070.4亿美元,超过中日贸易额4.2亿美元,美国仅次于欧盟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只好退居第三,丧失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头衔。欧盟与美国所以迎头赶上,一是中欧、中美首脑外交活动频繁,二是欧美都在加强中国投资。相比之下,日本在中国无法再独占鳌头。
自日本首相小泉连续四次参拜靖国神社之后,两国政府首脑的互访外交活动已被迫停顿,此后出现一连串明争暗斗的纠纷,比如石油资源的争夺、东海油气田开采与专属经济区划分的龃龉。加上日本公开抗议中国舰船入侵,以及日本恫言要片面终止中日ODA(政府开发援助)协议等等,使两国关系从冷淡越来越接近冰冻。
有专家分析:近期中日在政治上的关系,正处于“政冷经热”之中。所谓“经热”,是相对于冷却状态的外交关系而言的。但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来看, “政冷经热”的现象是迟早会起质变的,不是变成“政热”,就是变成“经冷”。这种微妙的关系,或许会在一段时间的持续中出现变化。
但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是,中国与日本在政治上的摩擦虽然不断,中日贸易在“政冷经热”的环境下往来依然活跃,日本对华投资也还在增加。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最近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具有3家以上国外子公司的日本制造业企业中,约有90%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希望和魅力的投资国。
夺回“宝座”并非难事
2004年第三季度的中日贸易统计,虽然增长速度转趋和缓,上升势头已相对不能与欧盟和美国相比,但绝对数额依然在攀升。据我国商务部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10月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超过3万个,协议金额650亿美元,实际投入461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升温,据统计,仅2002年中国企业在日本投资近20个项目,金额达1亿多美元。中日两国地缘和文化相近,经济发展层次不同,水平和垂直产业分工并存。两国双向贸易和投资潜力巨大,经济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据日本权威机构对两国贸易结构的调查,构成竞争的只有不到20%,而80%以上都是互补的。竞争的部分也大多是良性的,可以积极刺激各自企业的创新和进步。
中日双边贸易互惠互利也显而易见。中国对日本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化纤、塑料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集中度较高,依赖性较强,而日本对于我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很大。当前日本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日本企业界有扩大中国市场和加速产业升级的强烈愿望,日本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欧美国家加大对中国投资,而让日本失去在中国的头号贸易伙伴地位。这会进一步增加了中日双方合作的动力,日本夺回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宝座”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