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进林 晓 秋
“史册”为何称“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诗句,其中“汗青”一词代指史册。那么,大家知道把“史册”称为“汗青”的原因吗?
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古人大多在简牍和绢帛上书写。简是竹简,牍是木牍,因原料不同而叫法不同。简牍在用竹木加工成平面竹条或木条之前,需经烘烤蒸发水分,才能用于书写。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这里的“杀”是除水的意思。“汗简(青)”中的“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使简(青)出汗”。
简牍加工完成之后,为了阅读的方便和防止散落,还需串装成册。“册”字的本义就是编结好的简牍。《说文》:“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像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符命是诸侯受封的文件档案,即书面材料,故为册。册中间的横线是串简牍的皮条。唐朝和尚成玄英在《庄子叙》中说:“古者杀青为简,以韦编之。”韦即皮条。传说孔子晚年非常喜欢读《易经》,有“韦编三绝”之说,即编简的皮条由于长期摩擦而断绝了好多次,后人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人读书勤奋。因造纸术发明之前的史书是用简牍韦编成册的,又先经过杀青、汗青工序,古又以“汗青”代指史册。
由于文化专制、自然损耗、战争火灾等诸多原因,古代的简牍大都已经消失了,现偶尔可在博物馆中见到断简残编,多是后来出土的文物,从中我们仍可依稀窥见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
(甘肃桑进林)
谐诗题画
作画题诗,是文人学士之雅好。一幅画配上几句诗,恰如画龙点睛,妙趣自在其中。据考证,古代最早的题画诗出现在南朝时期。梁代简文帝箫纲就是个好手,在一幅美人图上,他题诗曰:“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谁能辨伪真。分明净眉眼,一种细腰身。所可持为异。长有好精神。”是人是画分不清,画得逼真,故有谐趣。这类题诗纯是咏物的。又如清人郑板桥,他喜好画兰竹石。题诗有“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谐诗题画,文人雅士借以自嘲或自勉,表现独特的个性,富有幽默情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字伯虎),曾在一幅山水画上题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画幅青山卖,不用人间造孽钱。”此诗活现出画家清高不俗的雅性和风流潇洒的情致。徐渭(字文长)亦是一个“江南才子”。他有一幅墨葡萄画,上面诗题:“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散抛闲掷野藤中。”明珠一般的葡萄被闲置,画家那种怀才不遇与愤世嫉俗的心情不言而喻,自嘲之中又表达了自身刚直不阿、纯正无邪的美好品性。
还有一类题画诗是嘲讽的,骂得含蓄,刺得深刻。曹雪芹有则趣事。某王爷慕名而来,请他在扇上为其子应试画题诗。曹雪芹平日见这位王爷趾高气扬,贪得无厌,决计要戏弄其一番。画面上是一只小麻雀栖在枯梅上面,题诗曰:“扇扇有风凉,王子上学堂,八月中秋考,头榜状元郎。”王爷颇为得意,哪里知道这是首藏头诗,将各句头一字连起来竟是“扇王八头”呢。齐白石先生曾画过一幅不倒翁图,题诗尖刻:“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拉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当时,这是讽刺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官僚作风。
(浙江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