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星凯 赵光平 曾平飞 刘小兵 薛跃规 吴德汉 唐 力
2004年,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了新课程实施以来的首次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我们看到,各实验区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学科学业考试的命题,既较好地吸收了以往中考命题中成功的做法,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就这些变化中几个突出的方面,分类作一简单的评析。
各实验区的命题都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试卷中出现了不少题材新颖、情境设置自然,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下面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道试题。
例1很多宾馆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请你说出它能很快把手烘干的两个理由:。
答案:吹出的空气温度高,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点评】该题取材于生活,考查学生是否会用所学的有关蒸发的知识对手被快速烘干的原因作出解释。
例2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人可以活30天;若是没有水,时限便缩短为3天~4天,因此水是人类生命的基本要素。如图是一个应急净水器。在大容器中倒入不能直接饮用的水(如泥水、海水等),将杯子放在容器中央,用塑料膜将容器口封好(容器边留1个小缝隙),上面压一块石头,使塑料膜形成一个凹面。
将制成的净水器放在阳光下,几小时后杯中就可收集到从塑料膜上滴下的纯净水。这种净水器主要是利用了 和 现象来达到净水目的的。
答案:汽化(或蒸發)液化(或凝结)
【点评】本题介绍了一个在应急情况下使用的净化水的装置,以此为背景,简单地考查了水的汽化和液化。同时,这样的背景材料,既可以让学生长知识,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
例3某保健食品的外包装标签上的部分内容如下:
主要原料:碳酸钙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1片,嚼食。
(1)该保健食品的主要功能是 。
(2)服用后,该保健食品中的碳酸钙与胃液中的盐酸发生反应,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食用方法中嚼食的作用是 。
答案:(1)补钙(2)CaCO3+2HCl=CaCl2+CO2↑+H2O(3)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促进钙的吸收。
【点评】本题通过对一种保健食品的分析,考查了有关化学反应和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在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中,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元素并不完全是一个抽象概念,在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里面,就有它的存在;化学反应也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胃里就在发生着化学反应。这样的试题对化学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例4“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被美国《广告时代》评为20世纪的经典广告之一,该广告词能体现的钻石的性质是()。
A.硬度大B.不能导电C.化学性质稳定D.熔点低
答案:C
【点评】本题通过一则经典的广告词,考查了金刚石的特性。
这样的取材,拉近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例5下表是某人的血液常规检验单,请根据表格呈现的信息填空:
由该报告单可以判断此人可能患有 。
(填病症名);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贫血;红细胞(或填血红蛋白也可)含量偏低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是人体正常血细胞特征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题目要求学生从一张血常规化验单中,提取有用信息,加以理解和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避免了学生凭死记硬背解答试题。
在实验区的试卷中,像上述这样联系实际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还有不少。
从中我们看到,实验区学业考试的命题都在努力实践“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努力避免考试内容脱离实际,尽量使试题的素材来自生活,来自生产,来自现代科技等方方面面,努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致力于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各实验区的试卷在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上,基本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在知识点上“深挖洞”的现象已基本避免,考查高超解题技巧的试题已不多见。这方面,变化最突出的就是计算题。
计算题是物理、化学和科学试卷中一种常见的题型,长期以来,在教学和考试中都被普遍重视。2004年实验区理科学业考试试卷中计算题的明显特点是:注重基础,注重计算的目的与意义,体现与实际的联系,繁、偏、怪的试题已很少出现。
例6小王家新买的电热淋浴器的铭牌如下表所示。
小王按说明书要求给淋浴器装满水,通电50min,观察到淋浴器上温度计示数由23℃上升到45℃。求:
1)在加热过程中,水箱中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J?〔C水=4.2×103J/(kg·℃)〕
(2)电热淋浴器加热过程中消耗的电能是多少J?
(3)比较(1)、(2)两问计算结果,你认为违背能量守恒吗?为什么?
答案:(1)解:Q=cm△t=4.2×103×50×10-3×1.0×103×(45-23)J=4.62×106J
(2)W=Pt=1600×50×60J=4.8×106J
(3)不违背能量守恒,水箱中水在升温过程中要向外散失热量,水箱也要吸收热量等。这些都是电能转化过来的(即消耗的电能)。
【点评】此题取材于生活,情境自然,问题的设计也有一定的意义。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最后一问没有直接要求计算热水器的效率,而是问计算结果是否违背能量守恒定律,要求学生进行解释。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能量守恒定律,并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效率达不到百分之百。
例7碱面(Na2CO3)中常含一定量的杂质,某厂生产的碱面包装袋上标有“Na2CO3含量≥96%”字样。为了判断该碱面中Na2CO3的含量是否达到要求,小明取10g该碱面样品进行检验,请你帮他完成检验过程的设计(假定杂质都是NaCl)。
(1)从下表中选择所需药品及应测量的数据:
(2)你检测的原理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通过计算回答,当被测量的数据是多少时,“Na2CO3含量≥96%”是真实可信的。
答案:(方案一)
(1)药品:HCl、H2O测量的数据:CO2的质量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解:设测量的CO2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10g×96% X
106/(10g×96%)=44/x
X≈4.0g
∴当测量CO2质量≥4.0g时,“Na2CO3含量≥96%”是真实可信的。
(方案二)
(1)药品:BaCl2、H2O
测量的数据:BaCO3的质量
(2)Na2CO3+BaCl2=BaCO3↓+2NaCl
(3)解:设测量的BaCO3质量为X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10g×96% X
106/(10g×96%)=197/X
X≈17.8g
∴当BaCO3质量≥17.8g时,“Na2CO3含量≥96%”是真实可信的。
(方案三)
(1)药品:HCl、BaCl2、H2O
测量的数据:CO2或BaCO3
参照方案一和方案二给分。
注:(1)、(2)问各2分,(3)问4分。
【点评】本题是围绕检测碱面中Na2CO3的含量来展开的。
要进行检测,就要知道检测的原理,选择检测所需的藥品,测量所需的数据,然后,再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样品中Na2CO3的含量。由于选择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检测方案,题目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开放性。本题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自然地考查了实验设计和有关的化学计算的内容。
以上两题是2004年实验区学业考试中计算题的典型例子。这样的试题,情境接近实际生活,难度基本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适宜。从整体来看,以往考试中那种过于强调计算难度,常把计算题作为“压轴题”来处理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改变。计算题上的这种变化,为其他方面的考查留出了更大的空间,也将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4年实验区的学业考试,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关这方面的试题涉及的内容广泛,如大气污染、节水与污水治理、垃圾回收与处理、能源危机、环境保护等,这些试题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下面我们选两道环境保护方面的试题作简单评析。
例8我市政府拟将西丽塘朗山建成一个城市郊野公园。为了继续维持塘朗山原有的生态系统,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A.定期清理树林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B.开荒种植荔枝等果树,供游人观赏、品尝。
C.建环山公路,为游人提供方便。
D.进行区域性简单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
答案:D
【点评】本题讨论的是当地城市公园的建设规划。
题目给出的4个选项都是常见的做法,似乎每个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孰优孰劣,难以根据常识马上作出判断,需要真正理解了生态环境保护要义,并进行仔细比较,才能正确作答。这类试题有利于引导师生从科学决策的视角去关注和分析现实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例9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人们充分利用庭院发展立体栽培和多种经济动物饲养。如用菜地里产生的一些菜叶喂鸡,鸡粪制沼气,沼液浇菜地;用果园里的残枝落叶和菜叶养蚯蚓,蚯蚓喂鸡;鸡还可以散养在果园内,鸡粪直接用于果园;从而形成物质多次利用的良性循环。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由于树种单一,害虫天牛把宁夏等地以杨树、柳树为主的防护林毁灭殆尽。
触目惊心的一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请写出一条食物链。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如果在宁夏等地再建造防护林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对人工生态系统来说,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具有什么意义?
答案:(1)菜叶→蚯蚓→鸡(其他合理食物链完整也可得分)。
(2)应尽可能增多树木种类,使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化。
(3)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点评】考查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的试题在历年的考试中并不鲜见,但本题提供的素材却有一些新意:其一,题目以农村利用庭院发展立体栽培和多种经济动物饲养为题材,使有关食物链的考查,跳出了“草—虫子—青蛙—蛇—老鹰”的套路;其二,题目并没有简单地要学生回答生物多样性有多重要,而是以当地防护林建设中曾经出现过的失误为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所起的作用。这样选择和使用素材,有利于学生感受生态环境对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教与学的方式,又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各实验区都在科学探究的考查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考查的内容几乎涉及科学探究的各个方面,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解释实验结果等。在考查策略和方式上,大部分试题侧重于考查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方面,并且是在新的情境中进行考查,而不是仅仅简单重复课本上的实验。这些做法,有的尽管还不完全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但这样的探索,对学业考试水平的提高,对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的目标都有积极的意义。下面就是这方面有一定代表性的例子。
例10有三个同学在家里用实验探究纸片、塑料薄膜、棉布对电视机遥控信号的阻挡能力。他们的探究过程分别是:
甲同学在自己家里,将纸片放在遥控器与电视机之间,手指按遥控器控制键,如果遥控器能对电视机起控制作用,则增加纸片的数量。如此重复实验,逐渐增加纸片的层数,直到遥控器不能控制电视机为止,记下纸片的层数。
乙同学在自己家中用塑料薄膜按照与甲同学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记下塑料薄膜的层数。
丙同学在自己家中用棉布按照与甲同学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记下棉布的层数。
他们的实验结果已经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他们的結论是:棉布能比纸片和塑料薄膜更有效地阻挡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控制信号。
(1)三个同学的探究过程存在一些问题,请你指出其中存在哪些问题。
(2)请从指出的问题中选出1个说明如何改进。
答案:(1)没有选择同一台电视机(同一遥控器)进行实验;遮挡材料所放位置不一致;遥控器与电视机的距离不一致;遮挡材料的厚度(性质)不一致……只要指出的问题合理,答对一种得2分,最多得6分。
(2)改进方法合理,与其指出的问题相对应,得2分。
【点评】此题给出一个探究过程,即探究棉布、纸片和塑料薄膜哪种能更有效地阻挡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控制信号,要求学生指出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考查了学生是否掌握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
例11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如右图所示)。
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
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
2)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①;②;③。
答案:(1)用注射器抽取袋内气体通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或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其他合理方法均可给分);(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或紫色石蕊试液变红);(3)①无毒;②不与食品反应;③廉价,易获得。
【点评】包装袋里充的是什么气体?这是一个很有探究意味的问题。但为了控制开放度,题目给出了可能是二氧化碳的信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并预测实验现象。这样一来,问题就降低到几乎只需学生复述一下课本上有关二氧化碳检验的内容。如果换一种方式和角度来控制开放度,情形又会怎么样呢?看来需要深化这方面的研究。
例12由吃小包装食品所想到的:
小宇和晓丽周末到崂山的“九水十八潭”游玩。该吃午饭了,他俩从背包中取出事先购置的各种小包装食品准备饱餐一顿。小宇拿了一包塑料包装的牛肉干,晓丽拿了一包塑料包装的薯片。晓丽正吃得津津有味,可小宇还在费劲地撕着包装袋呢!小宇不解地说:“你力气比我还大?!这么容易就将包装袋撕开了?”
晓丽也奇怪地看了看这包牛肉干,明白了。她对小宇说:“你看,我这包薯片的包装袋上有一个三角形的缺口,你的没有。”
他俩又检查了其他小食品的包装袋,发现有的是半圆形的缺口,有的是直线形(裂缝形)的缺口……
物理课堂培养出的探究意识,促使他俩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个物理探究课题……
请你也像他俩那样针对上述现象提出一个探究课题,并完成如下的探究报告:
答案一:
24.探究课题:撕物体时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与缺口的大小有关(1分)
25.猜想:有关(或:无关)(1分)
26.设计实验方案(共6分):
实验器材:六张相同的纸,三张有缺口,三张无缺口(1分);
实验步骤:
(1)将纸分成三组,每组分别有一张有缺口的和一张无缺口的(1分);
(2)实验第一组:沿缺口撕那张有缺口的纸张,感觉一下用力的大小;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撕那张无缺口的纸张,感觉一下用力的大小(1分)。
(3)实验第二、三组:用同样的方法撕其余两组有缺口和无缺口的纸张,感觉一下每一次用力的大小,并将结果记入下表(1分)。
实验记录表格(2分):
27.预测实验:如果猜想正确,将会出现的现象是:撕每一组纸张时用力的大小均不同(或“撕每一组纸张时用力的大小均相同”)(1分)。(注:这里的“预测实验”可以更加具体,如:“每组中撕有缺口的用力小”,等等)
〔若“探究课题”是:是否有缺口的物体容易撕开(或“撕开用的力较小”),没有缺口的物体不容易撕开(或“撕开时用的力较大”)?“猜想”可回答:“是”或者“不是”,“设计实验方案”与上同,“预测实验”回答:每一组中有缺口的纸张都容易撕开,没有缺口的纸张都不容易撕开。(或者:撕每一组中有缺口的纸张和无缺口的纸张用力都一样大。)〕
答案二:略
答案三:略
答案四:略
【点评】食品包装袋上有一个缺口,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很少会有人对此进行一番探究。以此作为试题素材,意图是拉近科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身边日常现象的探究兴趣。本题是以一份研究报告的形式出现的。首先请学生提出一个研究的课题,然后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也就是说,要学生在研究报告中完成整个探究过程。那么,探究将如何進行呢?让我们分析一下命题者提供的答案。
答案一:
探究课题:撕物体时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与缺口的大小有关
猜想:有关(或无关)预测实验:如果猜想正确,将会出现的现象是:撕每一组纸张时用力的大小均不同。
答案二:
探究课题:撕物体时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与缺口的形状有关猜想:有关(或无关)预测实验:如果猜想正确,将会出现的现象是:撕这三张纸时用力的大小不同。
答案三:
探究课题:撕物体时缺口成什么样的形状效果最好
猜想:线形最好(或“三角形最好”、“半圆形最好”)预测实验:如果猜想正确,将会出现的现象是:撕开有线形缺口的纸张用力最小。
答案四:
探究课题:撕物体时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与缺口的大小有关
猜想:有关(或“无关”)
预测实验:如果猜想正确,将会出现的现象是:撕这三张纸所用的力不同(或“相同”)。
从上面可看出:探究课题、猜想、预测实验结果的答案,三者没有实质的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述。对这份试卷进行的抽样分析表明,学生在“提出猜想”和“预测实验结果”这两项上得分的相关数为0.715(显著性水平P<0.01),达到了高度相关的程度。有缺口的包装袋易撕开,涉及材料力学中的应力,以初中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这一问题的探究难以进行下去,一定要他们提出猜想和预测实验结果,他们就只能像上面那样同义反复。
由此可见,食品包装袋上的缺口,对初中生来说,并不是很适宜的探究素材。
此其一。
其二,退一步说,要探究“撕物体时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与缺口有关、是否与缺口的形状有关、是否与缺口的大小有关”,只要提出问题,就可以进行了。在这种情形下,还要学生再去提猜想、再去预测实验结果,显得有些多余,也太生硬。不分情况地硬去套探究的程序,不但不自然,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本来面目。
其三,从更广的角度说,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这是无疑的。但面对一个实际的问题,要深入地探究,需要有從容的时间思考,甚至需要同伴间的交流和讨论。所以,在考试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报告,就有可能流于形式。还有,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考查,就会形成从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到结论的得出都是开放的。尽管命题者已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的情况,但仍无法囊括学生所有的答案,使评分非常困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仅就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考查,都存在不少困难。而试图在一道试题中对科学探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进行考查,就更难了。总之,有关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学业考试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各实验区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而谨慎的探索。由于这是一个相对较新、也较难的课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地所进行的探索一方面很有意义,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分析总结和研究交流,以期不断改进。为了便于讨论,下面先给出两道试题。这样的试题虽不是很普遍,只出现在少量的试卷中,而且每份试卷中一般也只有一道,但是,这类试题可能造成的影响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例13下列家庭用水习惯中,你认为既科学又经济的是()。
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
B.洗碗筷时不间断地冲洗。
C.洗菜、淘米、洗衣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
D.洗手、洗脸、刷牙不随时关闭水龙头。
答案:C例
14烟草也是毒品,下图是一幅关于它的危害的漫画。
请就人们的健康生活提出两条建议,并用化学知识说明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题是考查考生学习化学后,形成的健康生活观念和方法,并能提出应用所学化学知识的理由,正确建议1分,正确理由1分,除如下可能的答案外,其他正确答案参照给分。(各2分,共4分)
①合理饮食(合理喝水、吃蔬菜)(1分);保证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的均衡摄入。(1分)
②不长期饮用蒸馏水(适当补钙、碘等)(1分);保证吸取人体所需的元素。(1分)
③远离烟草等毒品(1分);以保证不摄(吸)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1分)
④多吸入新鲜空气(1分);以保证人体内有足够的氧气。(1分)
【点评】以上两例涉及的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从考试的角度看,它们考查的内容是什么呢?实际上,它们提出的问题,可以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常识中找到答案。我们特意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中做过测试,答对例13的比例为90%。这说明,这样的试题太容易。也许,这正是命题者的目的,让每个学生都能答对,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但是,要达到同样的目的,是不是还有别的途径?
例15下表是研究清水和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对某种水蚤(水中的一种小动物)心率影响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格简要描述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情况。
答案:(3分)(只要合理均可给分)以下答案供参考: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心率会逐渐减慢。(2分)当酒精浓度达到或超过20%时,水蚤就会死亡。(1分)
【点评】通过上面的数据,学生得到的并不仅仅是这个答案:“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心率会逐渐减慢,当酒精浓度达到或超过20%时,水蚤就会死亡。”他们还会产生许多想法。比如,他们有可能会想到,酒精也会影响人的心脏。虽然这里没有明说不要酗酒,但它在情感和心灵上对学生的触动也许会更大。
例16在今年的气象日,《海口晚报》刊登了一则气象资料:“由于空气污染的影响,地球上阳光越来越少。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如今到达地表的太阳光平均减少了10%左右……”请你依据光的传播知识分析,影响地表日照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空气中的污染物(尘埃)将太阳光向各个方向反射。
【点评】同样的,学生做完这道题后,收获的可能不仅仅只是它的正确答案。很多学生都知道大量排放烟尘会造成污染,但没想到连光照也会受影响。无形中学生就会意识到防止大气污染、保护环境是多么的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中的一维,其重要性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少是等同的。但在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学科的教育活动中,不能把这方面的东西当成一些条文背诵,而在考试中要求简单地复述这些条文恰恰就会导致这样的教学。因此,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要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具体的、生动的科学事例与活动中,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004年物理、化学、生物和科学学科的学业考试所取得的经验和提出的问题,对今后改进考试和教学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我们有如下主要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进一步加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研究,使之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引导教学真正改变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状况。2004年的学业考试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例如,考虑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理科课程标准适当降低了有关计算的要求,而增加了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学业考试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并积极地引导教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值得我们花更大的力气去研究和探索。
2.对科学探究的考查,仍需加强研究和探索的地方还很多。從探究问题的选取、情境的设置,到问题开放程度的把握,都会触及对科学探究本质的理解。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整个探究过程。但在考试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难度是很大的。还有,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考查,就会在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结论的得出等方面都需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并使评分标准的制定和评卷都非常困难。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一道试题可只侧重考查探究的某一个方面,而要考查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则需要慎重考虑。
3.正确处理课程培养目标和考查目标之间关系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学业考试对教学的巨大导向作用固然需要得到尽量的利用,但也不能因此过多、过急地让这种高利害的考试负担不能承受之重。例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在学业考试中如何体现,应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不能操之过急。其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要避免形式化;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就目前的研究基础和现状来看,用纸笔考试的方式来检测难度很大。一般的试题,有可能导致教学中把有关内容当成僵化的条文让学生去背诵,以期在考试中复述出来。因此,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宜直接考查,而应渗透在具体的知识和事例之中。
4.无论是对知识与技能还是科学探究的考查,都需要有来自于实际的素材作基础。但好的素材并不是很容易获得,也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唯有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提高收集优秀素材的意识和眼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命题的质量。
5.2004年的学业考试,各实验区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只要能坚持不懈,把准改革方向,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必将不断提高命题和考试的质量。
6.学业考试的命题是一项学术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工作,同时还受到不少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命制一份没有问题、没有留下遗憾的试卷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实事求是地正视问题,抱着一个开放的心态进行坦诚的交流,是减少遗憾、不断提高的最好办法。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的理念,我们没能更多地顾及一些现实的影响因素,对所发现的问题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真诚希望和大家在没有隔阂的情况下有更多实质层面的互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提高,这项工作才对我们大家都具有真正的意义。
(罗星凯系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部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评价理科研究组负责人,其他作者均为项目组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