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智慧在教研中提升

2005-01-24 08:11
人民教育 2005年2期
关键词:教研幼儿园幼儿

王 洁

编者按:一位化学教研员告诉我,他常常和学校老师们一起读《人民教育》上的小学数学和小学语文的教学案例。他说,这些案例大家都能看得懂,从中也能受到很多启发。这话让我非常感动。倒不是因为我们编辑的内容找到了知音,而是被一种学习的精神,一种学习的境界所打动。中学的老师学小学的案例,且是不同的学科,还能有所收获,这是怎样的学习视野,怎样的汲取力量。

其实,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领悟,就是一种对真理、对规律的追寻,所以不一定非得一对一、二对二。新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规律、研究教学实践的方法,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只要有意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可借鉴的面就宽阔了许多。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编发了下面的文章,读一读,看看是否可以找到一点儿感觉或门道。

晨星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是上海市青浦区一所普通的全日制幼儿园。幼儿园结合课程改革,以“基于幼儿生活体验主题活动的构建”为研究重点,通过教师同伴的观摩、实录、研讨等教研活动方式来发现活动教育中的问题,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短短的两年工夫,教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幼儿园的新教研文化也开始形成。

“美丽的朱家角”是大班幼儿游览了青浦千年古镇朱家角以后,项老师设计与组织的一次幼儿分享与交流活动。全园教师集体观摩了项老师的教学活动,并围绕这次观摩展开教研活动。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亲历了这次活动,耳闻目睹了老师们相互之间的那种积极互动,感受了他们的困惑、迷茫、思考,更体会了他们的专业觉醒和智慧。

以课堂观察为出发点,引导老师反思教学

当我拿着笔记本走进大(一)班活动室时,发现老师们都早已捧着本子坐在活动室的不同角落了。孩子们也三三两两地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或做纸工或串念珠或揉面粉……各自津津有味地做着不同的事。组织活动的教师项老师正在一个角落里和两个男孩子说话,而其他老师则很专注地看着孩子们的活动,时不时在本子上记着些什么,偶尔也会和孩子们有几句话的交流。看起来观摩活动是幼儿园经常进行的,老师们已驾轻就熟了。“他们都观察些什么呢?他们的笔记上都会记录什么呢?”我心里有很多疑问。

下課后,徐园长给了我答案。“以主题的方式来统整幼儿的学习活动,是本学期幼儿园想要探讨,并着力开展的一项课程与活动教育改革活动。我们老师只是在书上,在其他幼儿园观摩过幼儿的主题学习,但没有亲自做过,项老师是个先行者。今天,老师们观摩项老师的组织活动教育,就是想通过现场观察小朋友的反应,来看看这样的活动设计好不好,适合不适合我们这里的孩子。因为这个设计也是经过老师们共同讨论的。”

研究显示①:大部分教师不喜欢被观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观课活动,一方面被广泛地认为是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的培训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又对它存有戒心,在心理上将其视为一种威胁。幼儿园怎么会将这项活动开展得那么自然呢?

一位老师告诉我:“第一次大家来观摩而且还有摄像时,感觉很紧张,生怕出错,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后来,次数多了,感觉这就像练习,为的是以后‘表演时更好,也就不紧张了。”

“表演”注重完美,任何一次“表演”,都要求它完美无缺,大多数参加者是为了观看,而不是去参加演出。然而,如果老师将观摩当作是共同为“表演”这个目标作准备,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家都成为了参与者,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地贡献自己的想法、经验、智慧,就有了合作,就有了学习。

和老师们闲聊中得知,幼儿园做这样的观摩活动已经有三四年了,除现场集体观察外,还有“实录反思”。“实录反思”就是老师们自己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并写反思札记,这已成为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了。看来,老师们的这种习以为常,从内心里不拒绝被观摩也是有过程的,是慢慢形成的,其中一系列的安排和准备很重要。

通过叙事反馈,共同面对教学问题

“以前,老师们集体评课时,争议比较多的除了与教育理念有关的问题外,就是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无意识的形体动作、口头禅,等等,而就是后一个问题,老师最难改。‘实录反思能让教师有意识地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研组长施老师告诉我。

“很多时候教师并未意识到他们在课堂里所做的一切,或者是未注意到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活动,教师对其缺乏洞察力会导致没有成效的课堂行为”②。晨星幼儿园借助录像技术的活动教育观察,为教师提供了在真实可信的学习环境中,从不同的视角(如自我的视角、同事感觉和经历的视角等)重新审视自己的活动教育、反思自己的机会。将录像用在教研活动上,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定格,回眸具体的活动教育片段,通过再现真实的活动教育情景相互交流。老师们在分享活动教育成功的同时,能共同面对活动教育问题。

人们之间相互交流,交流时不是使用数字,而是通过讲故事,讲它的来源、讲它后来怎么样了、为什么它可能不合适,等等。晨星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具体的案例为载体,通过录像带的帮助,有了讲述、倾听“故事”的平台。那么老师会不会讲故事?故事的讲述会不会使对活动教育的反馈显得琐碎、不系统,最后形不成老师在活动教育中碰到的共同问题呢?

这里,摘录老师们观摩后,述说的几个片段:“一个孩子制作小挂件,用丝线穿珠子。刚开始他拿起来就穿,穿不进去,犹豫了一下,他把线放到嘴里,舔了一下,变湿了,再用手捻一捻,就一下子穿进去了。”一位老师说。“我见到一个小孩子,她也是穿珠子,她是用绒线穿的,很粗,穿不进去;放在嘴里舔一下、用手捻一下,再穿也不行。想了一想后,她把绒线对折两头比一下,发现一头粗一头细。随后,她将细的那头放在嘴里舔一舔,捻一捻,一下子就穿进去了。”第二位老师说。

“说到比较,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用稻草粘房子。刚开始他用湿稻草,发现粘不上去,就用干稻草,发现一下子就粘上去了。后来,我见他宁愿用很细的干稻草,也不用宽宽的湿稻草。可能这个孩子在比较过程中发现了干、湿稻草与材料的关系,知道了怎么做。”第三位老师说。

“孩子在活动中进行比较,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和技能。”第四位老师说。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会教比较,也会教粗细,但主要是通过集体活动,目标是唯一的———教会孩子这个知识点。现在,我们的活动也有目标,但是目标是隐伏的,与知识点和技能相比,我们更关注过程、关注孩子的体验,让孩子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第五位老师说。

“我们以前关注的是知识,现在关注的是幼儿在过程中的感受,让幼儿在过程中不仅体验知识的发生,而且也使他们在情感等方面获得发展。既然这个过程那么重要,那我们老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做些什么呢?”第六个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在具体“案例”这个平台上,老师以“叙事”的方法讲述的都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活动教育片段,反映的是具体情境下的人际互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实际互动。在老师们这样的相互述说(叙事)中,共同的问题被提炼出来:和以前相比,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幼儿在过程中的体验。如果说体验这个过程对幼儿是重要的,那么我们老师该在这个过程中做些什么,除了事先为幼儿提供材料,在过程中我们该为幼儿的学习活动提供怎样的支持呢?

通过叙事反馈组织活动教育过程,老师们的关注从形式走向了实质;从关注活动全面的模糊走向局部的细节。老师们通过叙事反馈,引出共同思考、面对共同的活动教育问题。以叙事反馈为方法,它的重要意义可能在于:让老师在对局部的精细关注中,从改变教师的局部活动教育行为着手,进而由小见大,从局部到整体促使教师活动教育行为、教育理念的变化。

专业引领下的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行为

晨星幼儿园老师以“美丽的朱家角”主题活动为载体,展开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这是一段老师们在专业引领下集体讨论,群体学习,不断改进活动教育行为,获得专业成长的过程。

活动以项老师的一次主题活动“美丽的朱家角”开始。项老师结合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在带领大班孩子开展了“千年古镇———朱家角”的秋游活动后,设计并组织了一次分享交流活动“美丽的朱家角”。项老师设计活动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幼兒的分享与交流,萌发孩子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在讲讲议议中,清楚连贯地表达搜集与朱家角有关材料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愿意倾听同伴的讲述,发展语言表达的能力。老师们集体观摩后,发现项老师的设计理念与组织策略同现场幼儿的活动状态间有着很大的落差,老师们在教研组的反馈会议上指出:

“活动中幼儿的关注点仅停留在对搜集材料的指认上,较多听到的是‘这是放生桥”、‘这是熙园、‘这是我带来的、‘他们没带东西来,等等。话多但言之无物,语言单调而干瘪,更不要说爱家乡情感的流露了。

“活动形式很丰富,有小组交流、个别汇报与观摩等,场面热闹,幼儿情绪也高,但从孩子们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兴趣点是游离于整个活动的。有的孩子在比较哪组小朋友带的材料多;有的孩子在谈论谁做的画面大、谁的画面小……”

项老师沮丧地说:“原以为幼儿自己搜集了信息,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说,原以为他们在听同伴介绍时一定会相当的投入,原以为通过活动孩子会自然流露对家乡———朱家角的情感。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项老师很困惑,其他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最好。

教研组长施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她看过的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和《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针对项老师课中存在的问题共同阅读了其中的片段。另外,园长还请了区教研室的程老师给大家做《如何开展幼儿主题活动》的专题培训。之后,老师们一起讨论,设计了第二次“美丽的朱家角”活动。

第二次活动从孩子在朱家角秋游活动中关注最多的粽子切入,整个活动的设计是:秋游活动的重温———关于粽子资料的搜集活动———关于粽子书与故事的阅读活动———尝试包粽子的活动———品尝粽子活动———围绕粽子的分享活动。

老师们在集体观摩了第二次活动的最后一个活动后,发现:

“孩子们很投入,想讲、愿讲、敢讲、能讲也会讲。一个男孩在讲包粽子的趣事时,其他孩子听得很认真,好像一起分享了这段快乐。这种表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们都体验过这样一个过程,很有共鸣。”

“从他们的童言稚语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孩子们由对粽子的喜爱而迁移到对朱家角的热爱。”

“我感觉‘美丽的朱家角这个主题以粽子切入很好,但如果仅局限于粽子,仅局限于语言,是否真的有点局限了。”

“我在游戏角看到一个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座桥,我问他是什么,他说是朱家角的桥。”

在反馈会议上,项老师也谈到,从这段日子里孩子的游戏活动和交谈中发现,孩子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对朱家角的感受了,他们不仅尝试着用积木拼搭朱家角的桥,还用蜡笔绘制在朱家角看到的手工艺品,甚至有些孩子在模仿朱家角北大街上的店铺,玩起了小商店的游戏。

老师们在会上得出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应创设丰富的环境,提供多样的材料,支持孩子们尽兴地用自己的各种“语言”来探索,用各种表征形式来表达对朱家角的感受和体验。于是,老师们各自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及他们所了解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提到的主题活动,仔细地分析了项老师班孩子的现状和需要,为项老师的第三次“美丽的朱家角”活动出谋划策。

我感到老师们集体走过的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地在经验和理念的带领下,进行着有价值的专业讨论。正是由于专业讨论,老师们才得以相互支持、帮助,因而减少了教学方案的无目的与凌乱。正是同事之间的支持和帮助才使教师坚信,除了今天要把课上好,还必须采取必要的步骤改进明天的教学,并有勇气为了以后越来越成功而不断修正和改进教学实践。

由晨星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想到的

1.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

当教师是为了达成只有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才能实现的目标而在一起工作时,其工作状态是相互戒备的,集体内部充满竞争。

当竞争无法控制,“赢”本身成为目标时,理想失去了意义,于是竞争者就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打败对手上,而不是做得更优秀,或者是为了做得更好进行变革,个人或者团体的专业成长都会遭遇挫折。当个体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协调各自的努力时,就会有合作,集体中的个人就会把注意力放在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并为追求更好而进行革新,个人或者团体的专业成长也就成为可能和必需。

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项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这也是晨星幼儿园提倡教师集体观摩,观摩后大家对着录像带相互评论,共同改进活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试想,当教师们观的“课”是集体合作、精心准备的,“课”的背后承载着不同教师的不同贡献时,教师们所关注的不是執教教师本身,而是关注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关注的不是组织活动教师的个人“表演”,而是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实际获得;关注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准备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观摩的初衷就被落实和回归。

2.让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起步。

以往,我们总是将教师的变化看作是与教师培训直接相关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教师在职培训的目的是改变教师的知识和信念,教师知识和信念的改变导致教师课堂行为的改变,最后导致学生学习结果的变化(见图1)。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和我们的实践都表明③,教师信念和态度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结果的变化而发生的,而导致学生学习结果的变化是教师组织活动实践发生的变革(见图2)。换言之,教师的变化,情感、理念变化的起点是教师自身的探索性实践。

教师的探索性实践需要打破框框,这是学习和进步的巨大源泉。但是,它需要时间,需要教师的准备。晨星幼儿园的老师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源于充分的准备和等待。

3.教师之间的讨论需要载体,需要专业引领。

案例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教研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晨星幼儿园,以一个阶段内教师们比较关注的主题活动,一个来自于教育实际中的问题,作为探讨的议题。

老师们以“案例”为载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如果一个水手不知道自己正驶向哪个港湾,那么就没有什么风会对他有利。”(塞尼卡)教育理论的首要功能可能不在于直接给教师提供技术、增加教育知识,它的重要用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育思考和专业自觉,获得一种工作的方向感。

教学是一种实践,要向经验学习。用心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由成功的、失败的种种体验而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改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其他教师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相观而善谓之摩”,教师同伴之间先进经验和行为的相互引领,学校中“学习型的实践共同体”的形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

①KeithA.Acheson&MeredithDamienGall著,林春雄等译,《教师临床视导的技巧》,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第1版,P7-P17。

②ThomasL.Good,JereE.Brophy著,陶志琼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版,P73。

猜你喜欢
教研幼儿园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爱“上”幼儿园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