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晓 王晨波
是否驱逐了行政权力,证券市场就可以达到一片清明呢?恐怕不是。将权力还给市场,不是简单的消除权力,而是建立一个多层次股票市场。“一个精品店和大百货公司共存的市场。”
王小石事件让中国证券会发行部成为众矢之的。
11月26日,中国证监会前副主席、第一任发行部主任——高西庆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高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开山人物之一。1981年9月赴美留学法律,之后在华尔街担任律师;1989年“联办”(即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的前身)创立,高西庆为首席律师。1992年中国证监会诞生,高西庆担任发行部主任兼首席律师。1995年底调离中国证监会,先任大学教师,后担任香港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1999年,高西庆重入中国证监会并任副主席,主管监管工作。2003年1月,高西庆被免去证监会常务副主席职务。现担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分管投资。
记者与高西庆的谈话是从“王小石事件”开始的。
王小石事件并不奇怪
中国新闻周刊:有人说,王小石事件所引发的发行潜规则问题,自有发审权之日起便存在。作为中国证监会第一任发行部主任,你是否有耳闻?
高西庆:我一点都不奇怪,有这种权力就有这类(腐败)东西。防不胜防,堵不胜堵。王小石事件不是第一例,如果机制不改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我在任时,有一次听人讲,我们部门的职员下班后,被一家公司的车接走了。后来这个职员告诉我是因为顺路。我就此专门开会讲过一次,顺路接的也不行,不能给人家瓜田李下的感觉。但是一些人的思想与纪律脱节还很大,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是我第一次辞职的原因之一(1995年,在出任3年发行部主任之后,高西庆离开了证监会)。
中国新闻周刊:从发审权的历史沿革来看,设立上市审批权像放开潘多拉的盒子,成为孕育腐败的温床。资本市场最初制度设计的时候,为什么要设置发审权?
高西庆:证监会成立之初,讨论过发审权问题。当时我的态度是,这个权力的立法在市场。即使后来不得已而进行发审,我一贯的态度是应该放弃发审权。证券市场不是证监会或者任何一个其他政府部门可以左右其基本运作规则,确定其商品价值的地方。从长远看,这个作用只能由市场来起,应该把这个权力放回到市场上,不然各方面矛盾解决不了。
但这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全世界100多个证券市场,只有中国的证券市场是由自上而下方式建立起来的。
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深圳两个地方政府积极筹建证券市场,各自出了一套公司、证券规则。本来发审权应该在市场,但当时如果中央政府不审查,也是由地方政府在做。这里不光有理念问题,也有利益问题。
地方政府开始做证券市场时,印花税都由地方得,后来才一点点和中央政府分成。中央和地方博弈了很长时间,一直到1997年才逐步把两个证券交易所上收,发审权也收归证监会。
中国新闻周刊:在发审权收归中国证监会以前,证监会也有发行部,当时这个部门的工作主要是什么呢?
高西庆:1993年证监会开始进行发行审查时,上海和深圳地方政府自己审查的企业就想直接上市。后来国务院协调的意见是,既然有了证监会,一定要证监会审。但地方政府已经审过的,证监会可以不实质性审查。事实上,当时的发行部只是做样子。由上海、深圳市政府报的几十家企业都这样上市了。
审核和审查无非是把猫叫成咪
中国新闻周刊:实行核准制是不是往市场决定审批方向的一个进步?是证监会为了消除发审腐败的一次努力?
高西庆:那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只要具体程序不改,审核和审查,能有什么区别?只是把猫叫成咪而已。政府终会有一天能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做那个事情(发审股票)。当然,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个证券市场是完全放任自流。但绝大多数国家政府不审查而是由各个交易所来审查。
中国新闻周刊:政府审查会导致寻租腐败,但将审查权还给市场,市场动机不一样,怎么能保证上市企业的质量呢?
高西庆:可是政府审查的结果又怎么样呢?由政府审查的上市公司质量,并不比由市场筛选上市的公司质量好,甚至更差。
其实中国的《证券法》和《公司法》,并没规定上市的公司必须是好公司。我国按质量审查上市公司。政府审查要求达到的,只是表面的指标门槛。这是静态的东西。上市之后变了,没人保证得了。至今人类社会任何一种形态都不可能对动态的东西作出保证。
上市公司质量差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存在的问题。美国上市公司有好几万家,里面值得投资的,只在前1000家之内。每天的交易量的99%也在前1000家之内。
美国的证券市场也有很多欺骗,但多数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各得其所。如果投资者想把股票作为养老金,保命钱,那么他就投相对风险性小的。前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是相对较低,但也比较保险。不像中国的上市公司,今天上市明天就翻几十倍一百倍。
愿意搏一把的投资者,可以去其他层级的市场,买风险性高的股票。上世纪30年代,加拿大国会讨论证券法时就说到,政府没有权力剥夺上帝赋予每个人愿意当傻子的权利。
政府不放权,市场就自己会找平衡点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中国将股票发审权交还市场,那么应该怎么操作?
高西庆:首先应先把这样的分级市场建立起来。就是我鼓吹多年的“精品店和大众百货市场”理论。一个完整的市场,应该是既有精品店又有大众百货市场。
让不同眼光和生活水平的人都有选择。如果关闭所有大众百货市场,只开精品店。那么坏东西很快就会充斥市场。因为很多人会造极廉价的假货,然后用钱贿赂精品店的看门人。这跟今天的股票市场有类似之处。
美国有几万家上市企业,在精品店——如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却只有一两千家。这里的上市规则就要求严一些。而且纽交所的上市门槛很高。企业来这里上市,本身花费就很大。相对来说,上市公司质量相对好一些。不够资格上纽交所的企业,还有多层次的其它交易场所可以选择。那里就不需要严格的审批,企业上市前登记备案就可以了。
市场审查,不是审查企业好坏,而是审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同样的企业,好坏跟是否赢利没关,跟人看企业的角度有关,有的人看长期,有的人看短期。有的人看可能性。只能由他做基本判断。谁都保证不了将来的情况。只能由投资者根据企业披露的真实信息自己做判断。监管资源有限,你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保证企业的好坏,但却可能下全力保证其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中国新闻周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国各地曾出现了100多家地方柜台交易场所,这应该是多层次股票市场的一个雏形。但后来都被关闭。你担任证监会副主席期间,尝试过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吗?
高西庆:只能说,我从来没有改变过初衷。在任何场合我都强调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为什么没有实现,只能由历史来看。过几十年或许能看得更明白。当年证监会的同事中,跟我持相同观点的人也不少,但还没有多到能彻底改变现实的程度。
中国新闻周刊:如果现在着手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将股票发行改为备案制,市场环境是否比前些年有所改观呢?
高西庆:证监会努力了很多年,在其能控制的范围内出现了一点层次。比如中小企业板,ST垃圾板。虽然和当初设想的不同,但稍微开了个口。但层次只体现在一个角上,没有给所有风险偏好层提供适合的市场。
中国新闻周刊:改革的步伐很缓慢,将发审权还给市场似乎还没有提上日程,是否意味着王小石事件会继续发生?
高西庆:如果政府坚持不放开审批权,市场就会找到自己的平衡点。那么很多王小石这样的人还会不断地被抓,甚至不断地杀,如朱元璋杀贪官一样,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起到震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