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无事的时光(评论)

2004-12-16 08:51
长江文艺 2004年12期
关键词:雕刻经验时光

蔚 蓝

《无事》这样一个题旨下能写些什么?

《无事》想告诉人们些什么?作者在这样一个故事构架中想要体现怎样的一种意蕴?

这可能是许多人乍一看到小说标题时,在脑际一晃而过的疑问。

晓窗的《无事》,选取了一个人们熟悉而又容易淡忘的叙事视角,可说是人人都身历其境,因太不经意便笔下所无,一般很少会从这样一个命题去探寻生存的深意。晓窗便在人们的不经意中,从这个再普通寻常不过的视角中发掘出一篇小说,并且努力地想赋予其一定的写作意义。

的确,照通常意义的理解,“无事”是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情境,波澜不兴,天长地久。而“无事”在小说中,则可能意味着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没有撕心裂肺的爱恨情仇,也没有在对抗、出走、回归、误会等大的变动中所充分演绎的性格命运的发展,因此,也多半不会有分离、流血、死亡、毁灭的悲剧结局。而庸常恒态的生活内容,注定不会有离奇和荒诞的叙事元素可操作,也难以设置大起大落、波折起伏的情节,这自然不会给人带来大的审美冲击力。

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审视,“无事”又是有一定的文学开掘意义的。“无事”,正是我们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情景,最简单的生存之道,储聚着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种种记忆。在当下,日常化已无可阻挡地成为文学中的主要生存处境,在恒常、零碎和无奈的生存形态中去探寻人生的意义,更能体现出作家对生活层面的超越性思考。

《无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郑深和秦花,带有明显的70年代青年人的思想状态和人格特征。他们是极个人化的一群,讲求实用,希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快地增值个人价值。他们有时也会产生迷惘,思想和价值观都不太稳定,对人生并没有大的目标,往往待人处事带有凸显的感性化的色彩,缺乏理性,这使他们直觉地活着,喜欢小资情调,认同着消费时代的城市玩乐经验,在流行时尚的规定场景中物质化地享受着生活。看上去他们多少有些自恋,偏执地自尊而充满虚荣心,常常身不由己地制造一些戏剧化的场面,自伤或他伤,将自己陷入自造的困境中。郑深为秦花的一个“滚”字而耿耿于怀,不惜摔杯而去,瞬间毁灭了自己的爱情,或可以说是他俩一生的幸福。而秦花说“滚”,也纯属无事生非,然后又自哀自怜,继而轻易地放弃了爱情。

怎么看这俩人都有太多的表演性,总是有意无意地于无事中生出点事来,硬是从平淡中弄出一场悲剧。小说中并非无事,其中有误会、分离、流血、死亡和爱的毁灭,却多少让人有些无动于衷。因为叙事太平,平静得近乎无事,把悲剧在无事的平淡中消解掉,这或许正是小说题旨和内容错位的意蕴所在。

《无事》明白地显露出了晓窗生活根底的有限性,她的创作明显地受到历史记忆和生存阅历的限定。作品中的人物与晓窗应当属同一代人,她和他们相知相近,一时还难以摆脱代群经验的框定。生活经验需要在岁月中充分积累,审美经验则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创作去提升,这两方面的获得对晓窗未来的创作都很重要。

我用“雕刻”一词来形容晓窗的创作。雕刻,得一刀一刀去刻,一点一点去琢,费工费时。看得出,晓窗是非常非常认真地在写她的小说,也写得很是耐心,这从她对事物的描摹上可以看出。她写得太细,尤其是在枝梢细节的语言修辞上。她也写得过满,想把所知道的都装进小说,像俩人的餐桌上有香醇的浓咖啡、鲜红的葡萄酒、透亮的贵妃醋、浅绿色的苹果汁,还提到了枸杞酒和青岛啤酒,这似乎太多了些。内容写得过满,有时只是扩展了篇幅,却并不一定能在质上增添砝码。

会讲故事,会写人物最能体现小说家的功力,这也最考验作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优秀的小说,离不开好的故事、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人以事显,事因人出,二者相辅相成。对晓窗来说,要在写故事和人物上好好下些功夫。明显地,《无事》中故事的铺垫还差火候,人物因性格展示不充分而未能真正地立起来。

天道酬勤,持久的毅力和定力也会是成功的一种保证,晓窗还要走过一段很长的默默守望自己园子的日子,好在她始终很努力,也很勤奋。她以文学之笔雕刻时光,也会在时光的雕刻中逐渐地成长,走向成熟。

猜你喜欢
雕刻经验时光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经验
On art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漫时光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
汉代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