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多的紧张筹备,《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作品展》于7月2日晚7时,在拉纳雕塑公园隆重开幕!本次雕艺展由中国雕塑杂志社、北京精卫文化艺术中心、比利时王国里贺塔特市(Lichtaat)拉纳(Lanart)雕塑艺术中心组织承办,有147位中、比雕塑家踊跃参展,覆盖面广,受到媒体密切关注。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大通道和桥梁,它开启了展示两国文化、传承国际化艺术的窗口。《雕塑》杂志社社长、北京精卫艺术中心主任范伟民先生亲率16位艺术家赴比利时参加了开幕式,以下是本刊记者就中·比雕艺展对范先生进行的采访纪实。
1、记:听说您7月初刚刚参加《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展》开幕式归来,您能谈一下此次开幕式的情况吗?
范:7月1日,我们一行十七人赴欧洲参加了《2004中国·比利时当代雕塑展》开幕式,在当地受到拉纳艺术中心董事长巴特先生的盛情款待。以往欧洲举办的一些展览活动前来观展的人并不是很多,让我吃惊的是此次开幕式声势浩大,有一千多人参加,可见他们对此次活动的重视与关注。到场媒体很多,我在此还接受了他们的采访。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文化官员和地方官员也都到会并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他们对于此次国际性的交流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赢得了千余名到会者激烈的掌声。作为中方赴欧代表,看到此次开幕展览圆满成功,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讲话中,我真诚地希望比利时的艺术家们能来中国看看,我们能经常进行国际性的交流、合作,对中国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中西文化的现状有所了解,与中国的艺术家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东西方雕塑文化的发展和提高。开幕仪式结束时,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关呈远先生找到我,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真是办了一件大好事,为两国友谊作了大贡献,此次活动太有意义了!你们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们将会大力支持并积极配合”。他的一番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更加激发了我的一种使命感。
2、记:您是怎么想到要在比利时这个地方举办此次活动的,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范:欧洲有着漫长而古老的西方文明,其雕塑比比皆是,与建筑结合得非常融洽,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几乎每一个富有特色的建筑物和雕塑都是一个神奇的传说,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我们已多次组织国内艺术家赴欧洲考察,我一直都想构建一个能供双方自由交流的平台,使中国艺术家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欧洲的文化历史,吸纳其艺术的精华,激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同时也可以让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精良性在国际上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促进艺术多样化,使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去年,我与广州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的艺术家赴欧洲考察时,在闫淑芬女士的引见下,我们同拉纳艺术中心的总裁巴特先生见了面,在那里观看了《比利时雕塑艺术作品展》,对他们的活动也有一定的了解。从1998年开始,拉纳雕艺展每年都举办一次全比利时雕塑家的最新作品,部分作品还在这里成交。我们一行人在观看的过程中,被公园独特的景观和优美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住了,雕塑作品与公园景致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于是我萌发了一种想法,我们为什么不来比利时举办一次展览呢?经过与同行艺术家们商议,一致认为这种想法是可行的,拉那艺术中心董事长巴特先生也很想尝试,并热切地期待着这次合作。因此,北京精卫文化艺术中心与比利时拉那艺术中心经过一年的积极筹备,联合组织了这次活动。
3、记:就作品而言,您觉得中、比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范:两国的雕塑作品各有所长,比利时艺术家的作品从材料上到形式上都十分活跃,其中多为金属焊接与石材作品。中国雕塑作品的材料也很丰富,有铜、铁、石、陶瓷、不锈钢、景泰蓝、玻璃钢等,此次我们没有出现玻璃材料,金属焊接作品也属于较薄弱环节;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了具象、抽象和写意多种手法。如蒋民民的《圣》将传统的石材和不锈钢结合,展示生命力,富有现代感;文航的金属作品《交流》形式上富有曲线美,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曾获“攀格林奖”的吴为山作品《远古笛声》,即运用了传统写意的手法。在题材内容上,比利时艺术家更注重一种理性观念的传达,及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中国艺术家则大多反徐映中国民俗,以民间传说、人物、民俗符号为常用题材,用多样的雕塑语言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也许是因为在本地的缘故,比利时雕塑作品在体积上相对都比较大,显得颇有气魄。同时中国的雕塑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并不逊色,像吕军、吴诚仁、何镇海、陈文令、陈志光、项金国、田喜、成阳、高蒙等等许多艺术家的作品各具特色,在环境的映衬下显得非常谐调,更为抢眼,给人以活跃而不失稳重的美感。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欣赏,并与艺术品合影留念。
4、记:这种类型的展览非常有意义,您今后是否还会举办类似的活动,为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花费更大的精力呢?
范:这一点是肯定的。北京精卫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弘扬和传播中国精神的主体,有责任把根植于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那种“锲而不舍”的内在精神,由外在通过组织活动表现出来,带给外界一个整体性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风格。之前,我们也去参加了一些国外的艺术活动,在主动吸取和借鉴的过程中受益良多,但是单方面的交流仍然是很有限的,我们要努力去构建一个平台,让中外艺术家能聚在一起自由地去交流,在寻求中国特色与东方文化立场的前提下,致力于促进现代艺术与古老文明、国际化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充分融合。但是,我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个好的活动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帮助,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已对这类活动表现出的深切关注;政府部门越来越认识到雕塑艺术对美化城市环境和提升人民精神文明有促进作用,并在这方面敢于大投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为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目前,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像中国对雕塑有这么大的需求量,各个城市、乡镇、校舍,甚至村庄都讲究雕塑的摆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住宅面积的不断宽松,在室内摆放雕塑作品以装点生活已越来越为百姓所接受。这对雕塑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创造出更多反映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以此推动雕塑事业的进步。能为雕塑事业的发展、中外艺术的交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尽一份力,对于我来说是义不容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