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清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地。从东汉立丹兴、隋朝置石城,至唐朝设立黔江县,至今已度过1800多个春秋。黔江作为一个直辖市的直属区是少数民族地区,或许在全国“仅此一家”。
黔江区做优民族文化的几点做法
民族文化建设,是黔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全区的民族文化建设当成推进整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主要做法有:
(一)重视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积极保护优秀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深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漫长进程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精神气质,需要进行必要的发掘整理。我们先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对做摆手、舞铜铃、闹花灯、吹木叶、打溜子、唱山歌、吼号子等传统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我们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土家苗寨,进行全面细致的采风活动,在发掘整理的基础上,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提炼与升华,使之成为广泛的文化介质,如土家摆手舞,不仅是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形式,经过我们的发掘整理,已经成为遍布城乡、活跃广场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愉悦身心、日常休闲健身的文化活动。舞铜铃、闹花灯、吹木叶、打溜子、唱山歌、吼号子等,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正在有序推进其普及活动。我们组织编写了《黔江民间歌谣》、《黔江民间故事》、《黔江民间谚语》三大民间文学集成和《学说土家话》、《民族知识》、《清早起来就上坡》、《山高水长》等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方面的普及读本。
(二)提升民族文化内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我们发掘整理民族文化,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升民族文化的内涵。为此,我们以建设国家级文化先进区为目标,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为途径,着力提升民族文化的内涵。
目前,我们主要以土家摆手舞、土家打闹和南溪号子为重点来进行先期打造。黔江土家摆手舞的群众性、广泛性和美誉度,已经为武陵山地区、为重庆和全国所知晓。我区摆手舞多次在全市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中参加表演,以土家摆手舞为基础提炼的黔江土家摆手操,在参加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中获一等奖。
(三)鼓励民族文艺创作,催生民族文艺成果
民族文化要与前进的时代相适应,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我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拿出经费,拿出编制,建立健全了民族文艺工作有关的组织机构,如文联、作家协会等。我们花力气培养出有一定规模和创作水平的文艺专业人才队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普及提高活动。几年来,黔江举办了“十周年区庆暨第三届民族文化艺术节”、“这方水土”大型民族歌舞巡演、渝鄂湘黔“西部之声”卫视直播迎春文艺晚会等近百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观众达50余万人次。各种艺术门类共计获国家级奖项20多项,市级奖40多项,取得了“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民族文学创作已成为重庆市民族文学创作的生力军,并成为武陵山地区民族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庆市首届民族文学奖20个获奖人员中,黔江有7人获奖。黔江先后有3人4次获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骏马奖”。电视散文《最后一个船夫》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文学类一等奖。近年来,有上千件文艺新作在国家级刊物、媒体上发表、播出,全区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
近年来,我们完成了对万涛烈士故居、香山寺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保护,公布了26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达215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9件,三级文物41件。对我区的历史文物,我们以各种形式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利用万涛烈士故居,建立了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我们利用民族聚居地的文化生态,建立了桥梁民族风情村等民族文化风情展示地。我们正在申报建设全国第一个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拟对我区小南海板夹溪土家族聚居地,进行土家文化生态保护,从空间形态上和物质、精神形态上,对土家文化进行全面的立体保护。
我们坚持长期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做到每月有亮点,每季度有重点。我区的民族博物馆系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重庆市民族博物馆,为重庆市三大博物馆之一。民族文化的物质部分,正在得到充分的保护利用。
(五)加强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民族文化工作基础
三年来,我们在城区黄金宝地上,投资上亿元的资金,建起了民族文化宫、民族博物馆、体育场和体育馆,使我区民族文化设施和城市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长期以来,我们对民族文化建设舍得花钱,肯下功夫,形成了全面做优民族文化的氛围。全区各街道镇乡认真开展了民族民间优秀特色文化艺术的发掘、提炼和保护、传承工作,为营造黔江区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鲜亮的民俗文化景致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积极引导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自觉意识
民族文化工作的前提,是民族地区的党政干部和群众,要有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自觉意识。民族文化的自觉,是对民族历史、现实及未来的清醒。民族地区没有民族文化的自觉,就会丧失根源和本质,其历史的脉络必然断裂,其发展的走向必然迷茫。上级部门要积极引导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自觉地保护和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
以黔江为例,我们民族文化的自觉,经过了从文化人到干部群众,从淡泊到浓厚的过程。这几年来,通过党委政府的引导,少数人的民族文化自觉,渐渐变成了多数人的文化自觉行为。为此,我们的民族文化工作的开展,越来越为大众所认同、所支持。当然,就这个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凸现民族文化自觉的意识。
(二)加大对民族地区无形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民族文化大量是以无形文化形态而存在的,山歌、神话传说等等,虽然在民族地区保存完好,但是,随着文化现代化的推进,民族文化中无形的文化形态正在受到剥离和舍弃。民族地区无形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处在被湮灭和遗忘的深谷里,抢救和保护的紧迫性刻不容缓。
为此,我们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民族地区无形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对无形民族文化形态,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我们恳请上级部门出台有利于民族地区无形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拨付专项资金,开展专项工作。
(三)加大对民族地区有形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民族地区的文化,既有无形的文化形态,又有有形的文化形态。有形文化形态,以实物的方式存在,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方面。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中,我们对无形文化形态的认识要高于对有形文化的认识,因而,我们常常忽视对民族地区有形民族文化的保护。独特的民居,瑰丽的民间手工艺品,甚至劳动的工具、生活的器物等等,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恳请上级部门加大对民族地区有形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四)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应尽快在偏远的民族地区实施
国家基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现实,于今年提出了在全国进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试点工作。我们认为,国家应该尽快在更大范围里进行实施。如果得不到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丢失,就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