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春辉
地处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的川西高原,素有“碉的世界,碉的海洋”的美誉,这里自古就是多民族活动的舞台,沉淀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历史积淀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极高的民族、历史、考古等科研价值。
川西高原现存的高碉近千座,大多建于康熙、乾隆年间。这些高碉千姿百态、林林总总,从平面形状上分,有的呈四角形或五角形,有的呈六角形或八角形,有的呈十一角形或十三角形;若从碉所表现的功能予以分类,主要有军事防御碉、预警烽火碉、土司官寨碉、镇妖降魔碉,另外还有纪念碉、风水碉和家碉、界碉。藏碉和羌碉造型大同小异——羌碉的四角碉顶部靠后部有升起的照楼,而藏碉的四角碉四角顶端作尖角耸立。
川西高原藏羌古碉群与古文献所记载秦汉时期盛行于川西高原的“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十余丈”之“邛笼”和“巢”建造技艺一脉相承,其“帐幕”、“干栏”、“原始穴居”的三原色的遗存,更使其荣获了中国古建筑“活化石”的赞誉。
石碉镇松岗雄峙三百春
——松岗直波碉群和土司官寨
直波碉群位于阿坝州马尔康县松岗镇,西距马尔康镇15公里,是松岗土司官寨碉。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背靠青山,前临梭磨河,左右两侧是藏寨、农田和公路。直波碉群依据山形地势而修筑,分北碉和南碉两座,建筑格式均为八角外形,片石砌墙,内有独木梯作各层通道之用,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台体,两碉相距50米。八角碉是各种石碉中造形最美、建筑艺术水平最高的一种。南碉位于藏寨内,内径8米,外部每角间边长2.05米,墙体下部厚0.95米,顶部厚0.50米,通高29米,共七层,各面墙上每层均开1—2个竖长方形了望孔;北碉位于山腰,内径8米,外部每角间边长2.15米,墙体下部厚0.90米,顶部厚0.45米,通高24.70米,共六层,除其门开二四层外,其门、了望孔尺寸、方向均与南碉相近。
直波碉群碉身石墙面平整,内外分角准确,碉角线由下至上极为端直,石块间的缝隙较小,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地震,百年风雨的摇撼都未使它受到损坏。而用来修砌石碉的材料,竟然是这俯拾皆是的石块和泥土。直波碉群充分显示出藏族石碉的艺术魅力,建造它的初衷是为了炫耀、显示土司对人世间永恒的威慑力量。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在历经种种劫难之后,直波碉群仍然完整地幸存下来。碉群、石碉楼与飘荡的经幡、猎猎的风马旗可谓松岗镇独特而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直波碉群保持着石质的本色,质朴无华,粗犷中透出一种特有韵致和细巧。翘首仰望,直波碉群拔地而起,直指苍穹,好似时空留在大地上的永恒的惊叹号,给神奇而空旷的川西高原,留下了历史的咏叹调。如今这劫后孑遗了300多年的双子星座,已被作为镇徽,成为松岗人的骄傲,也牵动着每一个旅游者的心。人们总是要到碉群前绕视一番,或拾梯登临,解读石筑的《易经》。登碉时,每到一层人们都可以凭窗远眺。不同方面,不同高度,远眺时的感受也迥然有异:登上三四层,松岗镇全景便可一览无余;登上五层以上,若在晴朗的日子,远眺梭磨河如绿毯谷中的哈达,银光闪烁,游人至此,飘飘然如置于云天大山之外。
政教合一藏汉共融
——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土司官寨坐落于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镇政府驻地背后山腰的三角形台地边沿上,东距马尔康市7公里,是嘉绒藏区的代表性建筑,被誉为“世界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始建于民国初年,扩建于1938—1940年,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卓克基土司官寨坐西北朝东南,由四组大碉楼组合而成封闭式的四合院建筑,其正面边长37.54米,侧面边长37.20米,院内中心部分为天井,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官寨正面南楼为一楼一底建筑,其底层由大门入内,系门厅;二层为汉式“会客厅”亦称“外宾厅”为土司接待汉族官商客旅的专门场所,顶为平顶,用于沐浴阳光,观赏景色。官寨正对面的北楼为四楼一底的宗教建筑,一二三层为库房、客房、厨房、茶房等,四五层正中为大经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黄教和苯教喇嘛的小经堂;四层经堂墙外有悬挑出墙的木质转经回廊,内安置牛皮包裹的木质经筒数个。官寨左右两边的西楼、东楼分别为三楼一底、四楼一底建筑,为土司、及家眷的住房、书房、厨房、库房及当班大管家、小管家、杂役的住所;西楼、东楼左边分别有阶梯式木楼梯直通顶层,各楼房靠天井处又有一周木质回廊作为同层各楼道间往来的通道。在官寨左面耸立着一座与西楼相连通的四角形的石碉,通高20米,形态稳健,气势轩昂,不仅是土司及家人在紧危情况储藏珍贵物品及藏身的防御性建筑,同时亦是土司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官寨的屋顶采用了嘉绒藏族传统的密梁构成的平房顶和汉式三角木行架构成的悬山式屋顶的两种结构形式。由于官寨的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在侧立面又采用前低后高的拖厢做法,因此各楼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别有洞天。官寨建筑的屋面共分三个层次,最低层为南楼的平屋顶,距地表高度7米;次层为西楼的悬山式屋顶,距地表高度16.40米,最高层由官寨东楼的悬山式屋顶及北楼的悬山式屋顶所组成,其高度为19.50米。东、西、北楼屋顶覆瓦为小青瓦,正反瓦扣,檐前装滴水。
官寨内院天井旁的回廊由通顶廊柱、木质楼板及木栏杆组成。通顶廊柱总计21根,分布于天井四周,支撑着层层楼板和屋顶密梁及三角木行架。廊柱为上下两根树木重合构成,上下结合处采用暗子母榫套合,做工精细,毫无痕迹,如同整木一般。每根廊柱通长15米,下大上小略带收分。楼板则平铺于由墙体挑出且与廊柱穿斗而成的矩形梁上。栏杆则以镂刻雕花的木条构成几何形或吉祥如意的窗格图案,栏上大小窗格均装有五色玻璃,栏杆绕柱,柱撑栏杆,五色玻璃在夕阳的辉映下色彩斑斓,整个内院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官寨的四周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汁勾缝。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分的砌法,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亦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墙体四周均开内大外小“T”字形小窗作通风和了望防御之用。
官寨的外部装饰以石块、片石的天然成色作为基调,从而使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凝重。四面墙体正中镶嵌石刻彩绘的天神或地神一尊,起镇妖、避邪之功能。四角上方各安置一木雕龙头,而龙头上各系一铜质风铃,常年吟风啸月,歌秋颂春。官寨的内部则以木板或石墙隔成63间大小房屋,各屋又以各种家俱填充空间,使屋内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大小经堂内帷幔低垂,神灯长明,香烟缭绕,内墙四周绘有佛本生的故事等内容的壁画,色彩艳丽,笔法细腻。
卓克基土司官寨建造年代虽短,但它规模庞大,构造精巧,几乎囊括了嘉绒藏族石碉古建筑艺术之精华,是藏汉民族建筑艺术高度融合的典范。它不仅是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而且在灿烂的民族古建筑星河中,堪称一颗耀眼之星。
经百载磨砺屹万山之间
——桃坪西羌古堡和黑虎古碉群
桃坪西羌古堡坐落在理县桃坪乡增头沟口一块不伦不类不规不则不平不阔的台地上,东距理县县城41公里,是尔玛羌族古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羌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左右两侧是果园和农田,奔流不息的杂谷脑河对岸的台地上是成阿公路。
走进桃坪西羌古堡,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座高耸入云并与大山融为一体的羌寨标志性建筑——四角形石碉,通高20米左右,共有9层。石碉各层的四方墙上均设有内大外小的了望和射击孔,石碉顶部靠后还有升起的小照楼,照楼两侧的外墙体上各镶有一个石耳孔,石耳孔也可挂大钟预警又可系绳取物或沿绳而下。两座石碉作为全寨的制高点并非独立的单体碉,而是与羌寨内100户人家房屋相连,相互通用,浑然一体,这是桃坪西羌古堡的第一绝。进入羌寨屋内壁墙有色,家宅生烟,上到屋顶泥软石滑,时有苔藓。放眼望去,整座羌寨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交叉得当,且梁与梁相接,墙与墙相连,户与户相通,体现了一种整体意识和互助精神,体现出非凡的气势。桃坪西羌古堡依据山形地势,是在不绘图、不吊线、不搭架,就地取材,利用遍地的乱石和泥土垒砌修筑而成,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里的石碉墙面不再平光,而是别具匠心的砌出了一个波纹,使墙面正中出现一个从顶到底的棱角,这一棱角两侧被一分为二的墙柔和地内弯,使墙面形成鼻状,它的奥妙在于使碉房所受压力通过这一曲线波纹分流扩散,同时又使单调的墙面顿生峥嵘,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洗礼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至今仍然完好无损,这是桃坪西羌古堡的第二绝。桃坪西羌古堡一反传统城堡设东、西、南、北城门或出口的古建筑程式,而是将其修筑成以古堡三岔巷为中心的放射状的8个出口,8个出口又以甬道织成路网,颇有八卦阵之玄妙,本寨人进退自如,外来人却如入迷宫,这是桃坪西羌古堡的第三绝。走进幽深而又曲折的甬道,仿佛穿越尔玛羌族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甬道两旁用一片片青石砌成的寨垣,沉积着一层又一层岁月的痕迹;弯弯曲曲而又户户相连的长巷仄径上,遗留着一代又一代羌民的足迹。进巷时虽有“疑无路”之感,但出巷后又多了“又一村”之叹。桃坪西羌古堡甬道下面还隐藏着密布的地下水网工程,羌民利用山坡地形,在甬道下面挖掘了一条各家连通的水渠,水渠以青石砌成,石板盖面,将源自大包山一股清泉,经明渠引入羌寨,再经暗渠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地引至各家各户,暗渠上面盖着活动的石板,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来移动、取舍、更换,地下水网的功能在这里以古老的方式得到最为科学合理的诠释:一可饮用,二可除燥,三可防火,四可防敌,五可调温,六可灌既,这是桃坪西羌古堡的第四绝。置身羌寨,感慨万千,难怪有人说:“寨得水而活,水依寨而娇”。
桃坪西羌古堡是羌族同胞住房形式之一,重在厚实坚固,而不求表面的光滑,并且建于险要之地,以便于防守、躲避、逃逸和保暖、贮藏之需要。碉房都是用石块、石片以稠米浆制的胶泥黏合砌筑而成,一般人家住宅建筑为五楼碉房,一层为畜厩;二层为居室、客厅和厨房;三层贮存肉食;四层堆放粮食和杂物;五层为白石神祭坛;屋顶为晾晒粮食的地方。碉房均系下宽上窄,底大上小,呈梯形向上收拢,具有“粗大中见浑厚,实在之中显凝重”的古羌建筑文化特质,石墙墙体下厚上薄,墙体上还遗留着多种多样的石砌图案,如“十”、“T”“”、“王”等。在碉房前平台的屋檐下挂满了成串的红辣椒和金黄色的玉米包,红黄交织,给古老的碉房增辉不少。古巷深处不时可以看到穿红着绿的羌族姑娘穿巷而过,为古巷平添了一丝生机。
“留眼搭木,靠墙立柱”系羌族同胞垒石为碉房的“八字诀”,适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原理,是羌族同胞修筑碉房中“堪为座佑”的指导原则。从“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石碉文化。
位于茂县黑虎乡鹰嘴河山梁上,散布着大大小小十多座建筑格调各异的羌族古碉群,其中保存完好的有7座。这些古碉群的平面形状有四角形的、有六角形和八角形的,都是以本地区丰富的石块、片石为材料,用小石块缝,用黄色的粘土搀合草节做成粘合剂,相互错落搭接而成上小下大,高十余米到数十米不等的截顶锥体。四角石碉平面呈方形,立体呈由底向上逐渐内收的方锥形高台,属最为古老的一种石碉造形;六角石碉外部造形平面呈正六角形,角与角之间呈内凹的弧形,六个角明显突出,立面呈下大上小的六棱柱形;八角石碉平面呈八角形,立面呈下大上小的八棱柱形。碉群通常碉墙下宽上窄内直外斜逐层垒砌,内置横梁隔成数层,横梁同时起支撑拉址的墙筋作用,各层间用可随时抽取的独木梯相连。各碉底层全部封闭,而在二层开小门一道,以独木梯上下,自二层起四周开无数内大外小的长方形或“T”形小窗,以作通风、了望和射击之用。清代咸丰年间,茂县黑虎一带局势骤然吃紧,各寨寨首为防备外族侵袭纷纷大兴土木,竞相造碉,一时碉群林立,蔚成风气。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这一座座御敌碉拔地而起,表明了它作为军事了望观察哨的明确目的。为了军事了望的需要,设计上也与常规不同。一般碉顶开窗之数少于下部,而此群碉碉顶恰恰相反。黑虎古碉群,互为犄角,构成极其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随着时代的变迁,碉群的功能逐步退化,仅仅是黑虎羌寨所在地的一个标记。今天,饱经沧桑的黑虎古碉群已经成为了九环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土碉色如铜凌空傲苍穹
——布瓦黄土碉群
布瓦黄土碉群位于汶川县威州镇克枯乡布瓦山上,是川西高原藏羌传统军事防御碉的主要形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黄泥土碉群”。始建于明末清初,为阿坝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介绍,川西高原藏羌碉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石块砌筑而成的石碉,大多分布在阿坝州和甘孜州的农区县;另一种是用粘土夯筑而成的黄泥土碉,主要分布阿坝州的汶川县、甘孜州的乡城、新龙等县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其中尤以乡城县的四角黄土碉最雄伟,通高达30米以上。历史上散布在两州的黄泥土碉大多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被石碉所替代。不过,布瓦黄土碉群在经历种种劫难之后,仍然完整地幸存下来,这不得不叫人啧啧称奇。因碉群为黄泥粘土夯筑而成呈淡紫红色,所以也被人们称为铜碉群。
布瓦黄土碉群高高耸立在布瓦山顶上。布瓦黄土碉群由5座黄泥土碉组成,分布在布瓦村羌寨中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的范围内。碉为四角形的黄泥土碉,碉体平面呈长方形,底边长4.5米,宽1.64米,墙厚0.74米,整体下大上小略带收分,内置木质楼架分层,各层四面墙正中开“T”字形小窗作了望或射击孔,顶有木质斗拱建筑以蔽风雨,底部开有一门,门高2.1米,宽1.64米。碉外貌无任何装饰,每面都笔直如削,5座黄泥土碉通高不一,从18米到20米不等。布瓦黄土碉群互为犄角,构成完整防御体系,战时主要用于防御侵袭与抢劫,一旦有事,附近各户老幼妇孺均可入内躲避;平时则多用土碉贮藏粮草。
布瓦黄土碉群立体地反映了尔玛羌族追求深沉而热烈,质朴而雄浑,极富力度感的审美倾向。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布瓦山的仙就是这冲天而耸立的黄泥土碉群,在它身上能展读出尔玛羌族不屈不挠、与山共舞的民族个性。
群碉身最高所用为御敌
——金川曾达关碉
位于金川县曾达乡和马尔邦乡交界处,有东、西两碉隔岸相望,两碉造型均为四角形,合称为曾达关碉,系嘉绒藏族土司领地的重要标志。曾达关碉可谓扼守金川县至丹巴县之咽喉,碉夹峙大金川河两岸,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登碉之顶处可了望沿河上下5公里之地。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两碉均为木石结构,平面呈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立面呈由底向上逐渐内收的方锥形高台。碉身四面密布了望射击孔。内部木楼架总共有13层,现在只能上去四、五层。东碉位于大金川河东岸的半山腰上,距河面高30米,碉体通高28米,底边长3米,石墙厚0.9米;西碉位于大金川河西岸的半山腰上,距河面高60米,碉体通高50米,底边长5米,石墙厚0.85米,享有“中国第一高碉”的美誉。曾达关碉为御敌碉,作为了望监视敌情之用。当人们登上碉顶,极目远眺,大金川河下游的山川景物尽收眼底,数十公里内的情况一目了然,它的御敌效果非常明显。“每上穹然绝顶处,几疑身到碧虚中”,这是前人赞颂曾达关碉的诗句,也是对此碉雄伟高大形象的真实写照。
史载清代乾隆年间“大小金川之役”时,金川地方“千碉林立”,仅卡撒一寨便有石碉300余座。每当落日的余辉洒落在座座古碉身上,那“夕阳落西山,千碉映黄昏”的壮美景观总是令人赞美不已。乾隆“打金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0多年前金川大地上曾发生过激烈而残酷的军事和政治斗争。随着时光的流逝,伴着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除了留在历史著作中的记载之外,在实物和地域上的痕迹也不多见了。在这罕见的遗迹中有一处却十分突出,这便是金川县的曾达关碉。这座中国第一高碉,就是在那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当人们置身于金川县曾达关碉之前,目睹那些碉身下部及腰腹之间被当年清军大炮轰塌击毁仍历200余年而不倒的古碉,更是无不由衷赞叹那高超的石砌工艺技术。曾达关碉虽然经历了无数次风雨的剥蚀、地震的惊骇和战争的洗礼,却依然屹立在大金川河下游的两岸,像忠于职守的卫士始终默默地守望着这片热土,丝毫没有失去它的英姿和雄风。
古碉遍丹巴更饰山河美
——丹巴古碉群和甲居藏寨
在甘孜州丹巴县的大地上,散布着众多高耸云霄的古碉群。那一座座高碉,千姿百态,拔地擎天,点缀着丹巴县锦绣的河山。素有“千碉之国”和“东方金字塔”之称的丹巴县坐落于康巴藏区东大门,它像一颗闪光的绿宝石镶嵌在“蜀山之王”贡嘎山与“蜀山王后”四姑娘山之间,东与阿坝州小金县和金川县相连。丹巴古碉群,大多始建于康熙、乾隆年间,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蔚为壮观的古碉群仿佛奇峰林立,所谓“状似浮屠”,就是对这里古碉群的生动描述。
丹巴县现存的古碉近千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280多座,堪称全国之最。这些如林的古碉,有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尤以四角碉为最,高度从十余米到四、五十米不等。十二角碉、十三角碉仅在丹巴县境内有个别发现,体量较大,是难得的古建筑艺术的杰作。高碉内部结构,分为若干层,少的有四、五层,多的则有十余层。高碉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分为寨碉、家碉、界碉、哨碉,以寨碉、家碉居多。建筑在要隘险道上的古碉称界碉,主要用于防御封锁,它们大都建在路口或山岩上,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哨碉高大挺拔,建在山顶,既用于烽火传信,又用于作战,寨碉建在寨口或寨旁的高处,既是藏寨的标志,又是用于抗击入侵者的工事;家碉一般较为矮小,与居住的藏寨相通相连,平时是家里的贮藏室,一遇战事,则用于御匪防盗。
丹巴古碉群如刀锋,端正笔直,墙体用石块砌成,习惯在碉外墙面上涂红或粉白,重在厚实坚固,而不求表面的光滑,且角与角之间均为内收孤线,形同攒尖顶和帐幕顶边沿,无论是战争的创伤还是风雨的剥蚀都没有磨灭它凌空屹立的阳刚之气。丹巴古碉群布局疏密相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座古碉,尤以梭坡84座古碉群、中路21座古碉群和蒲角顶29座古碉群三地为最。丹巴古碉群是用黄泥和片石结构相结合,融数学、几何学、力学为一体的历史建筑,是石头书写的藏族史书。修筑如此高大坚固的古碉,无名的藏族建筑大师一般不吊线、不绘图、不搭架,全凭目测和经验,信手拈来不规则的片石、卵石加黄土粘合而成,都光滑平整得不留任何痕迹。试想,在既无升降机,又无起重机的时代,要把重达一二百斤的石块送上四五十米的摩天古碉,真是谈何容易!丹巴古碉群正是藏族先民们赤脚背石,手抓绳索,一石一泥,一檩一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点点背上去,一寸寸砌起来的。丹巴古碉群是属于历史的,是属于乱世的,是属于军事的,也是归于内向的。而今,最封闭的成了最开放的。古碉人家,敞开门户,迎接四方游客。美人谷藏寨里最漂亮的姑娘,成了最能干的导游。藏寨里最本色的香猪腿、酸菜面块、青稞酒、酥油茶、和尚包子、手抓肉,成了最时尚的东西。丹巴古碉群,并不仅仅是一种文物而单独存在于高山顶和藏寨中,而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藏族文化现象犹如风马旗和经幡一样飘动在藏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