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汉
书也有种类之分。有一种书,积累的是多数人所未知的知识,这种书是科学和民主的先行者;而另一种书,往往重现了人们所不了解的真实历史,这种书能点燃社会的理性之光,并且照亮后来者的坎坷行程。
《邓小平手迹选》看起来更像是后者。此书汇集了邓小平从1926年到1992年间工作中亲手起草的大量文件、电报、文稿,批阅的无数公文,写下的许多书信、题词,因此它成为了回顾历史,了解邓小平一生的重要历史文献。
历史是可以阅读的,至少在《邓小平手迹选》一书中如此。每一份批示背后,都存在一个曾经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曾经牵动过数以万计直至千万计的百姓生计。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可阅读性,至少让活着的人们了解逝去者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历史的可借鉴性,也至少在于此。
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凯利就说过:现代历史学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从“遥远过去”的传说背后找回真实。实际上,即便是发生在并不太遥远的20世纪80年代的往事,由于政治政策的特殊性,往往其中的经营和运作难以公开化为人所知。人们总是仰望中南海红墙,遥想其背后的那一方静水,以及水边的人们所做的一切。而《邓小平手迹选》则找回了这份历史的真实,并且展现在人们面前。
我们可以从本书中看到邓小平1946年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的题词“为人民服务”;读到他在1952年的批示,“报告太多太长,并非好事”,督促公文进一步讲求效率;也可以找到他1986年写给《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等文件的首肯意见。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邓小平是全程参与的。从敌人四处存在的革命党,到今天现代治理环节中的执政党的转变,其实也一直是邓小平所思考的,更是今天新一代领导人所身体力行的。尽管两者在最大限度追求民生福祉的诉求上并无多大区别,但是,使命的差异使这两者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上又截然不同,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所区别。
《邓小平手迹选》的出版,让我们看到在这种转变中,如何对待历史态度的更新。这种对以往政策的公开,既是对历史伟人的尊重,又是对决策透明度的采纳,更是对民众认识的信任。
细细翻阅《邓小平手迹选》,更让人深深地感到,社会理性是执政党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而建立在社会理性基础上的现代治管,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孜孜以求的良性秩序。2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经身体力行,他认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推动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步伐;当这些记录着历史足迹的真迹从中南海的红墙里走到民众的视野中,无疑是尊重历史、政务公开的一种谐音。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可以阅读的现代史甚至是当代史,将是无比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