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明
畜牧业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支柱产业。到2003年,全县饲养各类牲畜73.71万头(只),其中绵羊50.06万只,山羊19.52万只,大畜4.13万头(匹)。年内出栏各类牲畜27.34万头(只),出栏率达到57.52%。绒毛、肉类、鲜奶产量分别达到1217吨、4960吨和1511.6吨。与1954年相比,牲畜饲养量增加54.41万头(只),绒毛、肉类、鲜奶产量分别增加987.6吨、4602.1吨和796吨。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结合一批重点畜牧业项目实施,以围栏种草、封育改良、综合治理、建立防灾保畜基地为主要措施,大力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03年底,全县草原围栏面积累计达到285.93万亩,畜均占有围栏草场5.9亩。累计发展优质牧草种植面积3.79万亩,建立半人工草地6.8万亩,完成草原防蝗灭鼠1357.15万亩,修建绵羊人工授精配种站156座,药浴池136座,放牧员宿舍4087间,新建暖棚羊舍3243座(其中高标准羊舍360座),畜棚2123座,畜圈3974个,使100%的牧户冬春草场有固定保暖的宿舍,90%以上的小畜越冬实现了暖棚化。全县累计建成人畜饮水管道70条464公里,集雨(雪)水窖2382孔,建立抗灾保畜基地5万亩。
良种繁育工作成效显著。以细毛羊改良为主线,狠抓牲畜良种工程建设。一是从1954年开始,先后经历杂交改良、横交固定、选育提高三个阶段,于1980年成功地培育出了"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并于1986、1987年两次归属验收,被农业部确定为"甘肃高山细毛羊"生产基地县。通过杂交改良,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与改良前的1954年相比,绵羊只均产毛量增加2.6公斤,绵羊毛社会产量增加1034.6吨。为进一步提高甘细羊生产性能,巩固改良成果,在客观分析甘细羊品种综合质量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以澳血导入为主的品种改良方向。从1989年开始,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质细毛羊品种138只,在细毛羊主产区开展导血改良。到2003年90%的甘细羊实现了澳血化,只均产毛量提高0.41公斤。二是先后引进肃北、内蒙等地山羊品种638只,在绒山羊主产区推广河西绒山羊杂交改良技术,累计改良当地山羊20.6万只,只均产绒量增加130克。三是引进含野血牦牛、布尔山羊、优质肉羊和黄牛品种开展良种繁育工作,累计改良牦牛4980头,黄牛3890头,布尔山羊3100只,优质肉羊3.2万只。
畜牧业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一是在狠抓草场综合培育的同时,大力推广饲草料科学加工喂养技术,在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和转化率上下功夫。2003年全县累计建成牧草青贮窑540座、氨化池419座,建立草粉加工点194处,年加工草粉634.6万公斤。二是在畜种改良工作中积极推广应用绵羊人工授精配套技术,有效加快了绵改进程。2003年,全县细毛及细毛杂种羊数量达到35.2万只,其中一、二类细毛羊达到30.49万只,占改良羊的86.6%,含澳血羊数量达到34.2万只。三是大力推广暖棚养畜技术,在全县范围内累计新建暖棚羊舍3243座,暖棚养羊数量达到40.9万只,逐步遏止了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四是示范推广天然草地毒草治理技术,应用灭狼毒、灭棘豆药物在皇城、康乐2区防除毒杂草19.2万亩。五是推广绵羊胚胎移植技术,引进优质绵羊胚胎移植繁活纯种优质绵羊品种24只。六是推广应用了畜种冻精改良、牧草科学种植等一批畜牧业新技术。
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2003年底,全县规模养殖大户达到3895户,规模养畜数量达到41.78万头(只),已形成30万只的高山细毛羊基地、10万只的绒山羊基地、5万头的牦牛基地、800头的养鹿基地。畜牧业的规模效益和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同时,围绕皮、毛、肉、茸、奶这些主导畜产品,先后组建了鹿系列产品开发公司、祁连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草原兴发肃南清真肉食品厂等一批龙头企业,提高了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
防疫灭病能力进一步增强。多年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用大面积免疫接种和程序化防治相结合的办法,重点预防控制了口蹄疫、羊梭菌病、牛出败、炭疽、羊痘、牛羊内外寄生虫病等常见多发疫病,消灭控制了牛瘟、马传贫、马鼻疽等危害畜牧业的恶性传染病,使牲畜因病死亡率控制在了3%以下,保证了畜牧业健康发展。
畜牧业服务体系功能不断完善。本着“提高县一级、巩固区一级、建设乡一级、完善村一级”的原则,在1954年建立县畜牧兽医站、县草原站和6个区畜牧站的基础上,于1990年、1991两年配套完善了23个乡畜牧站,现有县、区、乡畜牧业服务机构33个,从事技术推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达132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5人、初级职称83人,为开展畜牧兽医科技服务和草原保护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