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爱群 孔玉生 张 华
内容摘要: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约束条件。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 环保 作业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它是指发展应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其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发展的持续性,即发展应能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达到现代和未来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追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将绿色意识渗透到整个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部门及个人,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剧增,需求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强度损耗,造成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势在必行。
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传统供应链是以企业内部效益为标准,而不是以社会效益为标准,使得生态性企业因此失去了联盟的机会,造成这些企业生存困难,而其他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的企业却迅速发展。所以,社会资源本应流向社会效益高的企业,却流向了社会效益低的企业。故从长远的观点看,只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才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解决市场机制中生态性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
企业遭遇政策红灯和绿色贸易壁垒。随着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通过绿色壁垒使传统供应链和非供应链上制造的产品在生产和出口方面面临更多的不适应。企业只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依靠在生态、物流和速度方面的优势,才能有效规避这些贸易壁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步骤
对目标产品进行绿色设计。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的生命全周期过程中对环境的各种影响,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
运用物流追溯法,确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所谓物流追溯法,即分析研究各种物流在何处、为何和如何被投入产品和联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及随后形成废弃排放物的。根据分析结果,绘制物流图。清晰完整的物流图可以揭示从原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消费、到回收整个供应链过程对环境影响的各个部门以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主体(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和物流商等)均属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
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供应链进行整合和改造。在确定了各种导致环境成本发生、废弃物和污染排放产生的实体(部门)和过程后,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将各种相关成本和这些实体(部门)与过程所包含的作业挂钩。通过作业分析,寻求供应链改进的机会。对于在供应链中存在的无附加价值的作业,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例如,选择能提供高质量环保材料的供应商而不是花费时间去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对于必要的作业或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作业,分析其成本动因,尽量减少其带来的环境破坏。
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应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考核指标除了传统的价值增值率和顾客满意度外,还应增加绿色度指标,从污染控制、资源利用、废物回收等方面来考核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效果。对于绩效不是太理想的环节,分析其原因,以便改进产品设计,完善供应链管理。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困难
观念上存在障碍。目前国际上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大部分的研究还局限在概念上的提出阶段,实践先驱也局限在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公司,所以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的推广任务仍很艰巨。同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还没有绿色生产观念,往往只重视发展经济,哪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或者采用末端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没有认识到污染环境、破坏环境不仅危及到企业生存,危及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理较轻,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如现有的排污费标准远低于污染的综合治理费用,当制造商不存在“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伦理约束时,从成本考虑往往会选择直接交纳排污费,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这种制造成本外化是合法的而且是有利于制造商的私人收益,但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目标是相违背的。
技术上面临壁垒。绿色供应链模式强调设计、购料、工艺、包装、回收等各个环节均实行“绿色化”,这大大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难度。并且,它强调知识创新,要求企业要对已有的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技术壁垒将是我国技术薄弱企业顺利实施“绿色化”的最大障碍。
实施成本较高。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无论从产品设计,还是原材料选购、生产工艺、流程再造,其成本将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对于市场化时间短、资本积累少的企业将是很大的考验。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基本思路
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意识。要在全社会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推动全民“绿色消费”,让那些不符合环境要求的产品失去生存空间。
企业也应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同时应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其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核心竞争力,使本企业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的要求。
政府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环保立法的经验,建立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将环保审查和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制造模式的报酬率,提高绿色制造模式的报酬率,为绿色制造模式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且,各级政府要鼓励各类行业协会建立统一的“绿色化”的行业标准,促进行业绿色供应链联盟的形成,使之能起到行业约束和管理的作用。在实行“绿色化”经营过程中,政府应提供适当的资金、技术支持。鼓励、引导开发高效、节能的新产品,并提供优惠的政策。
选择试点行业,由“点”到“链”逐步展开。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想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使每个链点的企业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面获得可持续发展往往很困难,也是不现实的想法。我国可以选择那些在国外已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行业、影响协作面较大的行业(如汽车行业);出口量较大、且易遭遇绿色壁垒的行业(如服装行业);消费者已经认可的行业(如建筑行业)等作为试点行业,在进行试点工作时,应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来展开,在选择供应链成员时,尽量选择在企业文化、企业理念、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基本相容,知识创新能力强,在核心竞争力上具有互补性的企业。
试点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以某个环节为突破口,由“单点”到“小链”,由“小链”到“长链”,直到“整链”,逐步展开。积累成功经验后,再在全社会推广。
参考资料:
1.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2.郑迎飞、赵旭,我国企业的环保战略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J],环境保护,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