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泽
“家”这个词对于人们并不陌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法定年龄范围内,既享受家庭给予的阳光雨露,还要接受父母的监督。有的学生习惯了雨露,而厌烦家长的监督。如何让学生爱自己的家,为自己家的建设作贡献,这是授课教师所要达到的知行统一的目标。白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她让学生从家庭的具体生活入手,用摄像机、照相机记录家庭的生活瞬间,通过学生的眼睛看家庭,把不同的家庭真实生活摆在学生们的面前,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知道新课程的第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白老师在课堂设计中让学生收集家庭生活的感人故事,并把它们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记录下来。如家庭的感觉——家庭的介绍;我在家庭中成长——“我”的成长历程……各种难忘的家庭故事等。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基础,以知识为支撑的特点。学生记录的家庭生活体验为上好这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的第二个基本理念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家既有风和日丽,也有疾风暴雨。经历风雨,才能使我们更加体会到家的温馨。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拍摄和制作家庭生活的小影片,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渗透着实践性。课堂上师生对问题的讨论与不同的认识,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如“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同学们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再好的地方,都不如自己的家口”“自己的家也许不够豪华富责,但是很温暖,自己的家永远是最好的。”“自己的家虽穷,但却是最可爱的。”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教师不仅仅培养认知方面的能力,而且注重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力争为学生将来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自主选择、探索的能力。不管是照相,还是摄像,这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设计,自己处理。尽管这是初次的尝试,尽管还很稚嫩,尽管还存在着问题,但它也许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着诚实守信、社会贵任感和民主观念。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观念,并促使学生把这种观念化为具体的行动。
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并不是从理论开始,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家庭故事,播放音乐、家庭短片,逐渐深入,在探求的过程中,体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探索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问题的感受与探究,解决问题,教师从事的工作是恰当地引导。
在教学方式上,既有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又有问题的探究;既有道理分析,又有情感感化。正如白老师自评所讲的:本课是一堂情感体验课,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让孩子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从现场教学情况来看,这个效果应该是达到了。很多同学在课堂上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这里我想借用白老师自评中的一句话来说明技术手段的作用:“载情于信息,抒情于技术。”本节课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现有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使用了摄像、照相、计算机等,实现了抒情于技术,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配置,可见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靈活的教学策略,本节课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对这节课的两点建议:
第一,教师利用学生收集的家庭生活资料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完成了教学目标的部分任务。但是这节课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学生的行为导向,教师要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行动爱家,为家庭作贡献,做到知行统一,我认为教师在这方面稍有不足,应该在结束之前,有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的行为倡导部分,包括改正不良行为。
第二,白老师在自我评价中提到“点评的苍白,发现自己对家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各种反应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这些问题确实在实录的教案当中有所反映。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是互动的。本节课对学生多环节内容的评价只是教师的评价,显得比较单调。可以增加学生的互评,学生间的鼓励,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