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雪
近几年来,福建省南安市的教育改革进行得有声有色,作为课程改革的国家级实验区,南安创造了自己的有价值的经验。而他们作为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教学行为,让教师受到专业引领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学习,选择阅读《人民教育》,并成为《人民教育》读刊用刊基地。
“从今年开始,《人民教育》我每期必读:每次读完之后,心里总会有几分感动,也会迫不及待摘记一些精彩之笔。”
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作为《人民教育》编辑部的记者在南安市教育局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读刊用刊座谈会上,听到一名教研员以这样简短的语言概括了自己读刊用刊的经历。
参加座谈的,有我们熟悉的南安市教育局局长陈进兴、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黄侨明和几名教研员,而其中大多数的校长、教师是不曾谋面的。然而,在每个人的心灵之间,都架着一座无形的桥梁——《人民教育》。因此,这个座谈会也就成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次心灵交流。
“我也是每期必读,”一位校长接着说,“你们刊登的文章,非常贴近学校的实际,对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很有启发。我们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和文化建设,都受到你们杂志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你们选登的案例及其引发的不同层次的讨论。有的杂志也有案例,但没有你们做得这么有品位。有的案例我看了,就马上推荐给老师看。我是教研员,想提个意见,就是你们教学版块页码太少,看了不解渴。”
“我觉得,《人民教育》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专业引领很到位,我是校长,我的很多思想就来自你们杂志;二是提供了很多与我们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比如如何评课,如何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问题追踪,如何激发教师创造有意义的课堂,等等:三是注重人格的熏陶,每期都有美文,这些文章不仅对教育有透彻的理解,而且对人生有深刻的思考,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说到美文,我就忍不住要插一句。李希贵的《创造学校文化》、刘引的《现代学校的文化使命》、肖川的《如何培养民族精神》、付宜红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一来自日本小学语文课堂的启示》、程翔的《人到中年的思考》、王蒙的《我的人生哲学》以及对余秋雨先生和斯霞老师的长子孙复初教授的访谈等,这些佳文浸透着精神的力量,不仅给人启迪,益人心智,怡人性情,而且豐富了广大教师的精神家园,引领他们执着追求崇高的教育理想。另外,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越来越多,急需得到实践层面的引领。《人民教育》开辟的‘案例评析与解读及相应的‘话题专栏就很有指导意义。这些栏目的内容能够抓住当前课改实验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从典型案例入手进行评析解读,让各种观点在对话中交流碰撞,既有实践的针对性,又有理论的前沿性。因此我说,《人民教育》是一份‘高贵的专业刊物,她滋养我们的思想,给我们精神的力量。”
……
在这次编者与读者的零距离交流中,南安的读者们不仅道出了他们读刊的真实感受,同时还以主人公的态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期望,我们在感动之余,更感自己的责任之重。当陈局长最后总结说南安的教育工作者要继续学好用好《人民教育》,要与《人民教育》结下更多的不解之缘时,我们忽然感觉到了自己的力量一对教育理想的追寻让我们与教师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