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和 宋乃庆
“双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简称。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指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双基”对于编好教材,加强“双基”教学,提高教育质量起了重大的作用。事实上,“双基"在过去几十年中小学传统教学中一直居于显著地位。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双基”可以说已上升到教学的统治地位,以致“双基”出现异化:过分强调经典知识和系统知识,“双基”要求不断拔高,造成“双基”内容出现“繁难、偏、旧”问题,“双基”教学成为学生的超负荷训练,致使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所以,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一响,淡化“双基”倾向就应“运”而生。淡化“双基”似乎是与时俱进,但依我们来看,实乃对“双基”的误解。
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来看,“双基”的地位不能动摇。基础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和技能教学,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学生继续升学或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基础性。第一,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第二,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为获得社会生存发展而必须接受的最低限度教育(见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一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第三,基础教育课程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第四,基础教有“强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见(美)波伊尔:《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大家庭》,王晓平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第五,基础教育是国家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基础学力,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又是基础学力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就必须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相对连贯稳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因此,“双基”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双基”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障。学生本位并非人本主义,注重学生情感并非仅关注学生情感。人本主义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只关心学生学习的起因,“把课程看作是满足学生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见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如果今天我们把课程实施的重点从知识完全转向学生个体,抛开“双基”教学转向一味迎合学生的喜恶,那么,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经验将是支离破碎的。所以,不少国家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都有对学生的最低基本要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改变以往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非不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双基”仍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否则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事实上,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以最基本课程要求为基础而展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从学科课程的文化特性来看,各门学科对“双基”的重要性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例如,数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态,而且已处于人类文化发展的较高阶段。从文化的习得性角度讲,本来就没有天然文化人,学习数学更是一个连续的渐进过程。从文化体系角度讲,既不属于自然科学又不属于社会科学的数学,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和体系,数学内容往往以比较抽象、比较严密的逻辑形式展开。因此,学习数学不可能像阅读用母语写的小说那样轻松。反之,如果不用一定的严格证明式的语言和推理形式,仅用通俗的语言去描述数学,既说不清数学的内容,也没有多少价值。尤其是当升学对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障碍时,更没有多大意义。从文化的现实性来看,学生一般都生活在一个能提供比学习数学更富有刺激性的文化环境里,比如,上网、看电视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如痴如醉。如果没有学习的基本约束和动力以及实际的学习机会,许多学生几乎不可能坚持学习数学。因此,向学生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基本技能,是传播数学文化的有效手段。事实上,不同学科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不同学科以不同的程度和策略,通过“双基”传承文化,虽然其他国家尚无“双基”这个称谓,但也都通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每个学科的“基本东西”提出要求。
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双基”是中国教育实践的产物。“双基”根植于中国大地,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贡献,“双基”教学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几十年来,“双基”已得到广大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及教师的普遍认同,“双基”理论具体指导着课程编制的全过程,尤其是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稳定性。特别是在“文革”之后,基础教育之所以能从重创中迅速复苏,“双基”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磨灭。国外教育界,特别是教育研究专家对我国提出和实施的“双基”十分关注,多数也是肯定的。
从当今时代的背景来看,“双基”需要发展。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等时代特点,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据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对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时代性、趣味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获得新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这为“双基”从理念、内涵到实施过程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就必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改善“双基”实施策略,进一步提升“双基”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实际上,这也符合“双基”的内在要求。“双基”着眼于知识对掌握整门学科的基础意义,每门学科“双基”内容应是不断变化和不断得到充实的。
总之,提出“双基”和强调“双基”本身并没有问题,問题在于随意拔高“双基”要求、异化“双基"本意,问题还在于“双基”一成不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双基”的内涵、实施、评价都应变化和发展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不仅不能削弱“双基”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应通过改革使“双基”教学更富有成效。所以,淡化“双基”是对“双基”的误解,把问题的责任推给“双基”是对“双基”的不公。经常根据时代发展和国情特点,审视与反思“双基”理论与实践,适时适度精选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学生终身受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不断改进“双基”实施策略,才是与时俱进的课程观,也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