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文化的反思

2004-06-12 09:29
人民教育 2004年11期
关键词:听课者教研员教研

王永:严老师在文后提出的观点我是非常同意的。而且我觉得当时应该给评课的老师提出质疑和追间,这样才能保证评课的深度。因为评课是一种课程理念的互动、交流,交流完后,双方都会有所改变,不是谁听谁的。况且,评课也是会有失误的。

刘坚:我觉得王老师的这个话题很有意义,就是评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评课者与被评课者的关系如何?双方都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评课?

胡光锑(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数学特级教师):对老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一样,都应该是激励性的,是能够促进教师发展的。“评课,究竟谁说了算?"我觉得,谁说了都不算。参加评课的人与讲课的老师应该是平等交流的关系。

束春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确实应该如此。记得十年前我当老师的时候,教研员给我们评课就是优点和缺点两项;现在我作为教研员给教师评课给的是优点和建议两项。这个建议就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来的,通过我们观察、思考以后给老师提出的。所以现在老师讲完课,也不会忐忑不安,而是和听课者交流感受和看法。评价形式已经在改变了。

李伟群:作为教师,我们是希望专家、领导来听课、评课的。但是,我认为听课者在评课当中应与老师交流,比如,老师上这一课,是在什么基础上上的,学生是什么基础,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不同的人评课,关注的方面会不一样,但是我希望专家最好还是能够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来评课,并且给出建议。

华应龙(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没错。这节课的听课者之所以认为“挖得太深”,可能正是以自己班上学生的程度为基准作判断的。评课不能以自己班上的学生来评价其他班上的学生。

陶文中:《评课,究竟谁说了算?》这篇文章题目拟得非常好,反映了当前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的困惑。我的实验校老师曾这么跟我说,如果是教研组长来了,就要为教研组长做课:如果是区里教研员来了,那得先知道他的喜好是什么,然后为他准备课,要不然就把自己的课全否了。所以,当教师很难。因为根据现在的管理体制,如果区教研员把你的课给否了,你就没有机会再上什么评优课或评什么奖了。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评课,究竞谁说了算”这背后的东西是什么?这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师的发展。我认为,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见解来做。数学特级教师霍懋征,如果一开始她就和大家都做得一样,那怎么能树这面旗帜呢?现在教师受着现实的束缚,所以做不到这一点。这说明,在课程改革当中,教学环境仍然不够宽松。我们教研员的角色是什么,教研体制应该是什么样的,值得反思。但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各级教研员,包括区教研员在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学校教师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为实验教师,当他听到不同声音的时候,他该怎么办?而且他也不是对任何评价都是认同的。“评课,究竟谁说了算?"我觉得,谁说了,教师都要记住,听完以后,从中吸收合理的成分。评课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评优,而是为了改进教学,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也应该允许不同的人对同一节课有不同的评价,而且能够听得进去,心态要好,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案例中提到是“人本”还是“文本”。我想当然应该是“人本”,最终要看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孔企平:实际上,严老师的困惑是在呼唤着教研体制的改革,呼唤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发展的教研文化的出现。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探索。我倒认为,评课老师提出的两个缺点正是这节课的优点。第一点,这节课“新知痕迹淡化,教学重点不突出”,我觉得这恰恰反映了老师的有效引导,他从原来老师讲一个问题让学生来模仿,转变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知识,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第二点,评课老师认为“难度太大”。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这么说,要看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这堂课我们也没有现场听,从他写的情况来看呢,好像是符合的。如果是这样,就体现了教师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而不是以“本"为本。这节课看得出学生的水平较好,所以难度超过了教材的难度。在文章开始,严老师介绍了他拟的两个教学目标也非常好,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果这两个目标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那么,我们应该为这两个“缺点”叫好。

刘坚:所以,我们要倡导、建立一种新的评课文化。应该承认,“评课”这个词本身就容易给人一种潜在的影响:你是来评我的,我是来接受你的评价的。那当然,你说了算,我说了不算。这样,教师是被动的,没有成为一个评价的主体。评课者的地位明显高于被评者。在这样一种文化当中,我们的教师是最缺乏作为教师的独立性的,也是最缺乏对教学的专业评价权利的。这篇案例,从题目到课后的反思,应该说,表达了一个有个性的、有理想的教师发自内心的呐喊。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教师而叫好。新课程呼唤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都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来哺育、来滋养我们的教师,使得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成长起来。这里就有一个评课者与被评者之间怎么建立起一种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的问题。这就回到了我们所说的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文化上来。把评课、观课当作一种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大家都受到启发。这样的评课文化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只有当一个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这个活动才更有意义,才能延续下去,才能推动我们的研究更深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主持人:我想说一说我看完这个案例的第一感觉。列方程解相遇问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课例了,因此,所有的老师在上公开课时,选这个课的机会不多。原因正如严老师所言,“单调而枯燥”。那么,为什么我会对这个案例的讨论有这么大的兴趣呢?恰恰是看似很平常的一节课,严老师却能够产生一种不平常的想法,发出他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声音。这就是这个案例的价值。因为我们所有的公开课都是新授课、好讲的课,,上完后评课者说,这节课有哪些创造啊,有哪些招法呀,大家都觉得特别好。那么,像这节课,老师究竟该怎么去上?上过之后,究竟好在哪,不好在哪?我总想让别人给自己说一说。可是在这个研究活动当中,评课者的观点与做课教师的想法之间有冲突。严老师能够在这样平常的课中说出不普通的想法,至少可以说明,教师的主体意识开始唤醒了。因为在评课当中,教师一直是处在主体意识失落的境地的。在香港,没有评课一词,他们叫观课。仔细想想,我们的评课当中负载了太多的利益。正因如此,才产生了陶老师刚才所说的那种情况,教研员来了,我就把课上得扎扎实实的,免得你说我的知识传授不到位:大学教授来了,我就搞得活泼起来,免得你说我思想观念陈旧。要是這样去琢磨听课者的喜好,很显然教师的主体意识是没有的。教师心目中连自己都没有,怎么会有学生呢?在新课程当中,我们强调营造一种新的平等的、民主的教研文化,那么,首先,我们的管理人员(校长、局长)研究人员一定要走近老师。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发自内心地去想一想,当我们去听课的时候,是抱着一种评论的心态,还是学习的心态,还是帮助老师的心态?我觉得后两个多一些要好。来听课,一方面是从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中去寻找自己的灵感,这是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抱着帮助老师获得专业成长的心态,而不是以衡量课的好坏为目的,这一点应该加以淡化。这样的话,评课,究竞谁说了算?我同意大家说的,标准是多元的。标准应是粗线条的,不要量化。

但是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的特征:首先,作为一种课堂生活,应该有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其次,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要为学生创造发表不同观点的机会,这样,所有的学生才有可能都参与进来。第三,知识的呈现方式要发生变化。这就是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第四,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另外,教师主体意识的唤醒,用专业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也是需要培养的。

我们学校最近几年一直在举办“在研究中成长”的活动。我们首先要求每个教师列出“你认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教学特征”,然后进行汇总,最后得到我们共同认可的特征。目的是让老师们认识到,第一,我们的课有我们自己的标准,而不是谁拿过来的标准:第二,我的课我来上,我的课我们来评。评同事的课,我认可的是什么,不认可的是什么,我的困感是什么,我的建议是什么,每个老师都要做。还有,小组共同来评,讨论小组的共识是什么。用这样一种方式进行评课、研究,才能逐渐将教师引导到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来。另外,我也希望评课能够回到一种常态之下。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每一节课,目的不是去区分好中差,而是通过评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这才是我们评课的主要的价值追求。

今天的讨论很好。对于如何评价一堂课,建立什么样的评课文化,应该说,都不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大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相信能给教师以启发。其中还有不少问题,希望能够继续深入思考。在此感谢提供案例和问题的严育洪老师,也感谢参与讨论的各位老师!

猜你喜欢
听课者教研员教研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推门听课”不值得提倡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听课者也需“备课”
怎样去听课
“听课者”——一种可以开发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