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战略思维的当代启示

2004-05-27 03:39许冬梅
决策与信息 2004年11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邓小平现代化

许冬梅

战略思维,作为总揽全局的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国内政治舞台上独领风骚,盖源于他的战略思维。邓小平是一位具有独特思维方式和有着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战略家。在他的著作、报告、讲话和谈话中,在他的领导和决策实践中,处处都闪烁着战略思维的光芒。邓小平战略思维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完成新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启示之一: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视角。他之所以提出这一命题,是因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着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維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在21世纪,发展不仅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而且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都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要靠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靠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人,要靠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矛盾,保持稳定的政治局面,要靠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要靠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也要靠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已经成为中国前进的动力源。

启示之二:必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邓小平作为当代最杰出的战略家,其战略思维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大局意识;一个是机遇意识。邓小平站在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提高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的高度,提出历史机遇问题的。常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邓小平所说的机遇,是指历史发展中出现的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某些事件和条件。他认为,这些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极为难得,不抓住很容易就会丢掉,有的甚至是历史提供的最后一次机会。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毛泽东也提出了“超英赶美”的战略设想,但由于战略目标不切实际,特别是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最终使国家陷于“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之中,也使我们错过了宝贵的历史发展机遇。当人们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时,才惊异地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周边一些国家已经极大地拉开了差距。沉痛教训充分说明,机遇并不多见,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利用。

我们现在面临的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就是由国际国内多种有利因素孕育而成的。从国际背景看,随着两极对抗的终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细化趋势不可逆转,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更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国内条件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成就巨大,为我国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对我国来说,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在对国内外形势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既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进一步团结奋进的方向和目标,也对我们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要经历一个或几个形势有利、特点突出、速度加快的阶段。这样的阶段,实际上就是一种机遇期。而这些阶段的出现,无不与当时面临的形势、所处的环境、具备的条件有关。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就能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机遇来临而不觉,面对机遇而无为,就会延缓发展,造成落后。

启示之三: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

邓小平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性。邓小平创新性战略思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党建、科技等各领域。

在“三个创新”中,理论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创新,就不可能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进行改造世界的伟大创新实践。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作用的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党八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历史。

制度创新是指为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而进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由于体制对社会各要素及社会的运行有着重要制约和保障作用,因而在“三个创新”中,制度创新对其他创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启示之四: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邓小平战略思维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社会实践。如何动员和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的又一重要思维视角。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在今天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对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启示之五:必须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原则

邓小平外交战略思维的核心就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邓小平讲:“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中国外交政策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一个整体,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有所为又有所不为。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所为的是什么,所不为的是什么。邓小平说的很清楚:“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中国之忧不在国外而在萧墙之内,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就是中国对世界的大贡献。韬光养晦并非软弱而是韧性,它是忧患意识和坚强自信心的结合。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

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的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中华民族已经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但是我们的复兴还仅仅是开始,前面的道路还漫长修远,崎岖曲折,荆棘载途。我们必须继续执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内求发展,外保和平;戒绝浮躁,远离虚荣;居安思危,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应变创新;自力更生,交友善邻;不卑不亢,平等待人。

启示之六:必须不断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邓小平历来重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并把它看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问题。邓小平认为,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事业成功的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断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

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无论遇到多大风险和困难,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和半点懈怠。要把党的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并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规范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要统筹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提高总揽和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全面认真地贯彻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科学、清醒地认识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切实做好“结合”的文章。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善于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国工作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认真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冷静观察世界变化,运用战略思维,对我国国情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在世界各国中,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制度、社会模式中,我们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我们正处在初级阶段。由此出发,我们党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和政策,从而使我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站稳了脚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指导理论——邓小平理论,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战略思维。邓小平的战略思维形成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同时又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毫无疑问,邓小平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他的战略思想不仅改变着当今时代,而且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未来,必将对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发展的人们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前沿》副主编)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邓小平现代化
新时代高质量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认识维度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我的女巫朋友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