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衡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
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开发课程,享受创新之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教师劳动不是机械单调的辛苦重复,而是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活动。如:备课除了独立钻研外,还要多借鉴、学习別人的长处,多与同事交流合作。这样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而且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如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反之,如果园循守旧地照着老路简单重复,就会觉得工作枯燥单调,难以有什么快乐可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享受是一种个体感觉,不同的心态做着同样的工作,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享受,不仅可使自己有着良好的心态,更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淡化结果,享受过程之趣。
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中,你可以从学生稚嫩的发言中读出灵性,可咀从学生大胆的想像中听出创造,可以从激烈的争论中悟出执着,可以从双眼闪烁的光芒中体会到学生对你的信任。当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从模糊到清楚时,让你感觉到教育的价值;当学生流下热泪、深情地说出“老师,我错了”时,让你感觉到与学生同样的激动……教育过程中,这种享受随处可见,只要你用心去观察、体会。
享受教育的过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抚平浮躁的心灵,抛弃急功近利,寻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与学生共发展。
三、正视差异,享受个体之美。
学生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一首风格迥异的诗。有些教师总想把学生训练成符合自己要求的标准件,把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个体加工成符合要求的零件,为此,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因此,当碰到一些“违法乱纪”或某方面成绩暂时不如意的学生时,可谓是操碎了心,愁白了头,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
如果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正是由于学生的差异才构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景线,每个学生都有令人欣赏的优点,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学生那里分享到不同的快乐。有人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没有最差的学生,更不存在笨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读出每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
四、放手活动,享受学生之能。
有些教师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整天忙忙碌碌,细致入微地关心、帮助学生,却始终不敢让学生放手走路。这样做不仅使自己苦不堪言,也使学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且苦了教师自己。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不妨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藏到幕后,为学生锻炼才能、展示才华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让学生到大海中尽情遨游吧!呛一口水不要紧,沉下去托他们一把,失去信心时陪着划行一程,相信他们用不了多久就能学会游泳,而且不久还会超过你的水平。看到学生们越过高山,蹚过沼泽,走向成功,获得收获,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说到底,享受教育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工作。让我们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和学生一起享受教育的过程,与学生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