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钦
地处高加索山脉南麓的格鲁吉亚,最近一场被西方国家誉为“人民力量”的不流血革命来去如风,只三两天的工夫,把外表潇洒、有政治“高加索之狐”美称的谢瓦尔德纳泽政权推翻。
导致谢氏失败的导火线是2003年11月2日举行的议会选举。表面看来,风暴的原因是大选舞弊,反对派施压,谢氏不得不辞职;但深层次原因则是近年来格鲁吉亚国内局势恶化和谢瓦尔德纳泽个人威望下降。
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在1957年还不满30岁时就出任苏联格鲁吉亚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从此开始了辉煌的政治生涯。1985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极力推荐下,时任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谢瓦尔德纳泽出任苏联外长。苏联解体后,谢瓦尔德纳泽一度告老还乡。1992年3月,谢氏复出,开始负责业已独立的格国领导事务,同年11月被确认为国家元首。1995年11月他以高票当选为独立后格鲁吉亚的首任民选总统。2000年4月连选连任。
执政伊始,谢氏尽显机智与果敢,多次平息内战风暴,瓦解黑帮,受民众爱戴的程度曾经直线上升,被家乡人民冠以“高加索之狐”之美称,赞扬他的机智和老练。在数次行刺中他都幸免于难。据说他所使用的专车是特制的防弹车,保护性能极好,能够抵御重大的攻击,在一次的袭击中,整辆车给炸翻了,他却安然无恙。事后,德国马上运去另一辆车供他使用。因此,谢瓦尔德纳泽被比作是格鲁吉亚政坛的“不倒翁”。
然而,在谢瓦尔德纳泽随后执政的岁月里,格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由于脱离前苏联,格鲁吉亚失去很多资源,冬天时的天然气和电力供应也告中断,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美国《纽约时报》称该国为“乞丐之国”;法国《世界报》则说首都第比利斯的民众数月不敢乘坐地铁和电梯,以免在停电发生时而陷入困境;英国《独立报》报道,第比利斯有个孤儿院,大部分所谓孤儿的父母都健在,只是出于贫困而无法承养自己的骨肉。社会上腐败成风,大企业多控制在包括谢氏亲信在内的寡头手里。在格鲁吉亚,只要向官员行贿,就能获得驾照、护照或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办公司、逃税或不交电费。
格鲁吉亚落到如此悲惨境地,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当然难辞其咎。然而,他之所以能长时间屹立不倒,有赖于美国和西方对他的大力支持。美国和北约集团企图利用格鲁吉亚来牵制俄罗斯。
前苏联瓦解之后,围绕里海和中亚的巨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出现了新一轮国际大博弈,美国处心积虑选择经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到土耳其地中海港杰伊罕的“中线”输油管线,这样,俄罗斯不仅要失去经过其境内的过境费收入,而且还会失去其影响西方的重要杠杆。同时,鉴于地缘政治因素,俄罗斯也高度重视格鲁吉亚的稳定,这样,谢瓦尔德纳泽就得以在俄美之间大耍平衡术。
但美国一贯用情不专,当它发现有比谢氏更好的伙伴时,往往容易“移情别恋”。现在,美国已经觉得谢瓦尔德纳泽“亲美”不够味,再加上政治腐败,随时可能令美国在格鲁吉亚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受损;一旦找到替代人物,谢瓦尔德纳泽的残余政治价值将彻底耗尽。因此,当反对派突起,推翻谢瓦尔德纳泽的时机显得成熟时,欧美国家不仅不给谢氏撑腰,反而不断劝告他自动引退。
格鲁吉亚危机最令人庆幸的是没有流血。西方媒体把这场风波冠以“天鹅绒革命”的称号,这让人联想到1989年捷克群众选举反对派人士、著名作家哈维尔当选总统。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捷克的“天鹅绒革命”结束的是西方所谓的“专制”,而这次“革命”推翻的恰是正式的民选总统,而发挥作用的是依然人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