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瑞
娱乐新闻,顾名思义,既有新闻性又有娱乐性,既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其愉悦精神之需求,因此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中,娱乐新闻总是十分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各大媒体也在娱乐新闻的报道方面下足了工夫,唯恐在娱乐新闻的竞争中落后于其他媒体。
然而,我国当前的娱乐新闻报道总体状况并不容乐观。媒体报道的娱乐新闻量虽多,质却不高。现在频频出现的报纸、电视娱乐节目和网络娱乐板块中的娱乐新闻,多为一些简短的演艺明星动态和影视拍摄进程,虽然满足了受众对自己所喜爱的明星和影视信息了解的需求,但普遍缺乏深度。一些娱乐媒体甚至热衷于追踪娱乐圈中的绯闻、丑闻,迎合小部分受众的窥私欲,使娱乐新闻报道流于低俗化。如何避免娱乐新闻走入低俗化的误区,进而提升娱乐新闻的文化品位和深度,就成了业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娱乐新闻报道切不可唯娱乐是瞻,不能为了制造轰动的娱乐效果来吸引眼球而不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这首先就要求娱乐新闻必须真实。娱乐圈原本就是复杂多样、信息瞬息多变的,因此记者和编辑应当对娱乐新闻的真实性加倍认真负责,确保消息来源的可靠性,确保一些细节不是添枝加叶,不能以讹传讹。娱乐新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演艺圈名人婚恋变动的,这方面的假消息十分常见,记者和编辑应确认之后再予以报道,不能为了抢新闻而对道听途说和网络谣言采取“姑且信之”的马虎态度。前段时间,一娱乐媒体称某位明星车祸去世,一时其他各大媒体和网络论坛纷纷转载,后来虽然证实了这是假新闻,但还是给这位明星和喜爱他的影迷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虚假娱乐新闻的劣迹可见一斑。
其次,娱乐新闻不能为了娱乐而娱乐,而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其实,影视、歌舞等“娱乐”形式不仅能给人以一种放松休闲的娱乐享受,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艺术,可以说,“娱乐”与“文化”是天然相连的,娱乐新闻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可以陶冶受众情操,给予受众审美的体验,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南方周末》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在这里,娱乐新闻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片段式的零散信息,而是上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以前些时《南方周末》对欧洲某国际电影节的报道为例,它不仅像其他媒体一样报道了此次电影节的获奖名单以及出席嘉宾的情况,还把本次电影节中一些出色的影片联系其国家民族背景予以介绍,让读者对影片有一个从历史到文化的立体理解,同时对该电影节的历史发展和自身特色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阅读完这个电影节专题,受众在娱乐之外,更是获得了文化层面的一种提升,于是这个专题的意义和价值便超出了娱乐消遣的狭隘范畴。所以说,娱乐新闻不应该把着眼点局限于演艺圈的风吹草动,而应该放宽视野,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报道更为多样性的娱乐事件。
第三,娱乐新闻应该具有正确的导向性。媒体的报道对其受众是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导向性的。表现在娱乐新闻方面,媒体对于娱乐消息的选择及其语言风格,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该媒体自身看待娱乐和娱乐圈的态度和偏好,传达着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特定媒体的忠实受众,他对娱乐的态度、偏好和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该媒体报道倾向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有着良知和新闻道德的媒体,应该多择取一些对社会道德风气和精神文明有着积极作用的娱乐事件予以报道,比如明星的公益活动,戏剧影视作品的公演公映等;而对一些“绯闻”、“丑闻”甚至暴力事件则要态度慎重,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公众人物个人隐私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部分受众的盲目模仿。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受众来说,他们的身心尚不成熟,容易对明星产生狂热的喜爱和模仿,今天报道甲明星打人,明天报道乙明星顶包案,后天报道丙明星三角恋,如此这般,必然会使青少年价值观念发生混乱,行为举止出现偏差,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当前娱乐新闻的失控,已经使得“娱记”成了庸俗浅薄挖人隐私者的代名词,更有甚者被冠以“狗仔队”的恶名。娱乐新闻和娱乐新闻记者能否为自己正名,就在于能否摈弃以前“唯娱乐”的错误观念,使娱乐新闻走上文化娱乐相结合的正途,使娱乐新闻成为满足受众情感需求和文化层次需求的兼美之品。
娱乐新闻,请多一些理性和责任,少一些浮躁和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