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镜头向下”

2004-04-29 14:47:25郝平山
新闻爱好者 2004年10期
关键词:角度公众群众

郝平山

摄像镜头作为电视记者的眼睛,它绝不是单纯的、纯客观性的社会记录,而更重要的是应当反映人民群众的创造与追求、愿望与呼声。电视报道能否做到镜头向下,是否具有亲民性、亲和力,可以说是电视媒体生命攸关的大事。

首先,我想谈一个真实的故事。去年夏季,原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医院院长孙阳吉,带领师生为抗击“非典”疫情,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为了从电视屏幕上把他的事迹宣传出去,需要他生前大量的工作资料镜头和画面,当时我们查找了所有资料,最后只在电脑里找到了4幅工作照片。难道他当时活动少吗?据介绍,他每天要为师生熬制消毒汤、要对高烧留院的同学进行观察,就在他牺牲的前一天,省、市领导还到学校检查“非典”防治工作,孙阳吉作为院长亲自在现场聆听了领导的安排部署,但记者却没有摄下他一个珍贵的镜头。可见做到镜头向下,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中存在一个立场、观点和情感问题。立场与观点不同,人们思维的指向就不同,镜头摄录和关注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要实现镜头向下,报道时,就要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使电视报道由过去的“官本位”倾向向“以人为本”回归。2002年陕西电视台拍摄的《抗洪中的脊梁》,不愧是一部镜头向下的力作,它通过许多细节热情讴歌了党的基层干部在山洪突然暴发时所表现出的忘我牺牲精神,展示了当地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拥戴和欢迎。因此荣获了当年中国广播电视好新闻奖。

新闻媒体要改变过去那种不问受众感受、不计宣传效果、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漫灌式、轰炸式报道,代之以平等视角、平民视角,和风细雨的探讨式、服务式、传播式报道,坚持“关注百姓话题、倾听市民心声”,直接以市民来信来电反映的问题作为采访内容,让观众成为媒体的主角,紧紧地把党的意志和民声统一起来,把记者、编辑要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唯其如此,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的欲望。

要镜头向下,还要扩大群众的话语权,多讲讲“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多做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比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开播,不但改变了中国人早间不看电视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采用纪实手法、现场报道、热点报道等一整套拍摄创新手法,报道了老百姓身边的人和发生在百姓中间的事,使收视率一路攀升。

要做到“镜头向下”,还要满足群众多元的信息需求、知识需求、理念需求和舆论诉求,充分关注和反映民生、民意,揭露和批评党内及社会上的各种违法违纪、道德失范等丑恶、落后现象,使电视报道在发挥社会稳压器作用的同时,更多地发挥推进器的作用。例如:今年黑龙江电视台拍摄的《马路陷阱伤人伤心》,记者用摄像机抓拍了4辆机动车先后掉进了没有上盖的窨井里的真实情景,并用话筒现场记录了受害人的同期声:“难道让老百姓天天掉进马葫芦(东北方言)里,就这样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吗?”新闻播出后,不仅在当地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促使哈尔滨市政府颁布了《城市道路井盖监督管理办法》,让受伤者得到了赔偿,真正使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了合力,发挥了作用。

要做到镜头向下,还要选择一个好的新闻视角进行拍摄。怎样选择一个最佳的新闻角度———即能与大多数受众“贴近”的角度,是一篇电视报道能否成功的核心问题。有人说,只要电视镜头向下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其实并不尽然。

按照新闻学原理和新闻记者的价值观,新闻报道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那么,记者在新闻体裁的选择上,应该对社会和公众负责,而不是为电视媒体的商业利益服务。电视工作者要担当好这个社会角色,就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即公众的立场上,为公众的利益鼓与呼,真诚地与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要做到镜头向下有“黄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寻找最佳新闻视角。

1.选题角度要好。

所谓选题要好,就是依据一定历史阶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在众多不同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所组成的备选题材中,解决拍摄什么的问题。选题好与不好的判断标准很简单———你所要拍摄报道的这件事情,与公众利益有多大的关联度?关联越密切,越能引起公众注意。比如,电视媒体对山西假酒、安徽毒奶粉等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酒类、食品报道,就是从事件与公众利益的角度来报道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相反,如果从我们通常所见的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查扣了多少假酒、假奶粉等角度去拍摄报道,很可能就成为市场执法人员的成绩总结,人们就不会关注,其新闻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2.立意角度要新。

新闻立意则是为了鲜明地表达新闻报道的目的。简单讲,就是解决拍什么镜头,为什么去摄像的问题。电视工作者在同类题材、同类事件、同类事实中,要独具慧眼,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公众利益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点,并尽可能将其置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背景下进行关照,从出人意料的角度,提炼出新颖的新闻主题来。比如,关于广州市收容站发生的孙志刚事件的电视报道,如果仅仅停留在个别执法人员行凶、打人致死这个层面上,其意义最多也不过是通过镜头强调文明执法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对这件事的报道中,从关注弱势群体、全面推动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角度进行镜头取舍,立意新而高。报道之后立即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3.记者感情要真。

要扩大电视新闻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收视观众,僵硬呆板不行,庸俗媚俗也不行。当前,我们弘扬主旋律的报道,之所以缺乏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除了那些模式化的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外,另一个原因还是因为记者的感情苍白。一些电视媒体的典型报道,并不缺素材,缺乏的是那种质朴的情感和来自生活底部的真实。你所拍摄的电视新闻,要做到真正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必须做到见事、见人、见感情。首先应在充分深入群众走访、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搜索寻找出最能反映民心、有故事情节及人物特点的那一“点”来,并从这一“点”切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和可信度。同时,要充分运用好ENG的“眼睛”,进行真实的现场记录,使拍摄下的画面不仅鲜活, 而且所有画面具有突出的“画面语言”,以景抒情,以情感人。

电视工作者要努力实践“三贴近”,做到镜头向下,关键在于责任感和情感。名牌记者也好,优秀记者也好,他们首先必须是深入实际、感悟生活的典范。只有这样,说出来的话,表达出的观点,拍摄成的画面,才能深深印在老百姓的心坎上,才会令广大百姓信服。

猜你喜欢
角度公众群众
神奇的角度
公众号3月热榜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