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良 武启峰
作为去年6月中央确定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一直在党报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拓宽报道领域,创新报道手段,力图在党报报道的内容、样式、艺术等各个方面寻求新突破,实现党和人民群众双满意。在服务河南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传递党的声音,提升品位,树立河南形象方面,尤其起着权威发布、舆论引导的“领头羊”作用。
2004年1月1日,是河南日报创刊50多年来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河南日报在前期新闻改革?穴如先后在省会郑州建造党报阅报栏和在郑州市及全省其他省辖市市区发行彩印版?雪的基础上,再次改版扩版。在改、扩版的《致读者》中,突出强调了“权威媒体,政经大报,高端互动,关注民生”的新闻理念。河南日报由每周的52个版增加到了60个版,改扩版后的河南日报不涨一分钱,真正树立了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改革创新、切实服务的良好形象。
党报如何把长期拥有的政治、新闻、人力、财力等优势资源发挥出来?芽如何把党报的舆论阵地意识和传媒市场观念结合起来,按“三贴近”的要求改革创新?芽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提出“抓好两头,堵住中间”的思路,自觉承担起了在新闻“三贴近”实施过程中的龙头示范作用,唱响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主旋律。总观河南日报几个月的改版创新实践,有如下几点值得人们重视:
典型报道引路,做好主流新闻
自省委书记李克强要求把“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起,河南日报相继策划制作了大型系列报道“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县域经济探访”、“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中心城市发展巡礼”、“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中国企业500强××篇”等。同时,在理论版还刊发了多篇理论文章,呼应新闻版面,形成合力宣传报道之势,集中体现了党报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精心经营头版,注重“首位效应”
头版最是费思量。“事实上,读者拿到报纸,往往先看第一版;在报摊、报架上,用以吸引读者的报纸版面也总离不开第一版。我们称这一特点为头版的‘首位效应……而另一方面‘首位效应也赋予了头版在各方面对其他版的统率性特征……” ①在此次改扩版过程中,河南日报更是着力经营头版,“提出头版在内容上要做到‘三个一,一个好头条、一篇好评论、一幅好照片,更加鲜明地突出党报的舆论导向。”②会议新闻会外做,提倡多出新闻“干货”,挤掉文字水分;突出权威性,兼顾服务性;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长短相宜,扩大信息量。在版面编排风格上,要求现代、大气,图文并茂,创新不失庄重,新潮绝非花哨。此外加大头版稿件容量,保证发稿数量一般在10篇以上。在解决版面容量有限与加大信息量的矛盾上,他们采用转版的方式扩大了头版的信息容量,使头版真正成了重要新闻的“橱窗”,体现了其统率性特征;在版面编辑手段方面也有很大突破,对稿件进行围框、勾线、铺衬底纹等特殊处理以增强文章强势,彩块、文字块搭配错落有致;此外改版后该报每期头版都会推出一幅或一组主打图片,努力构建版面视觉中心,做到了文字与摄影并重。
高举言论旗帜,发挥舆论优势
言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在新闻报道日趋同质的情况下,言论最容易被做成“独家”。对于党报,言论是其重要优势,是科学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河南日报自改扩版以来尤其注重舆论引导,经常以社论、评论员文章、时评、短评、理论与实践专版等形式,站在全省的高度独立思考,进行权威舆论引导,切实巩固了《河南日报》在全省新闻媒体的“领头羊”地位,进一步提升了《河南日报》作为权威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在言论写作方面,总是与新闻报道结合,讲求由头,不作空乏议论,实现评论“落地”。
增设新的栏目,努力贴近读者
在2004年1月9日,河南日报推出了一个新栏目,一个实践“三贴近”的栏目,即《百姓身边人和事》。头篇文章“大家的爱心鼓舞我”就出自一个基层读者之手。接下来的“家有好媳妇”等更是源于百姓生活,用的全是鲜活的群众语言。
改革正未有穷期。河南日报改扩版的成就虽然有目共睹,但新闻改革的路子还很长。根据目前党报办报环境,以下几个方面应是《河南日报》继续改革、创新、突破的着力点,其实这也是其他省级党报改革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和困惑:
继续改变党报文章生、冷、硬的面孔,弱化一般性工作报道,增强亲和力,着力培养生动形象的写作风格。由于长期受机关作风的影响,党报新闻报道大都呆板枯燥,工作报道多,空话套话多,因而使得处于媒介多元化时代的读者不忍卒读。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形态下,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例如一般性行业会议报道,领导同志的一般性活动报道,一厂一店、一乡一县的一般性经验报道等,读者群确实在日渐萎缩,这类纯工作性报道与广大读者基本上没有关系,广大读者当然也不愿意看。因此,党报改革必须适应读者需求的变化,坚决要把那些读者不爱看、市场不接受的滞销产品从我们的版面上撤下来,把黄金版面黄金位置让给新闻性强、可读性强、必读性强的新闻。这就要求我们,在报道这类新闻时,要着重从遵循新闻规律角度,从读者易于接受的角度,抓典型、抓重点,突出普遍指导意义。
其实,严肃题材也完全可以写出新意,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对于事件性新闻,新华体就以其及时、准确、鲜明、简短、生动活泼而深受业内人士好评。作为党报,我们有自己的定位与要求,我们必须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避免出现因刻意追求生动而生编乱造、违背新闻规律的现象,应重点立足于结合自身实际,强力塑造自己独特而生动的写作风格。
适度增强省报驻地记者的力量,切实做大做好地方新闻,提升省级党报在各地市的影响力,扭转省级党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局面。“‘所谓上不着天,是指发布信息没有中央报纸的权威,‘下不着地指的是发布新闻没有市地报纸的接近。”③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省级党报市地发行量的下滑。面对报业环境的新变化,省级党报更应该正视自己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结合省级党报的功能和特点,切实做大做好地方新闻以扭转自己面临的尴尬局面。
河南日报此次改扩版已经注意增加了地方新闻报道的比重,但从总体上来看分量还嫌不够。
发挥省报权威性的优势,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紧紧抓住“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不良社会现象和反面典型予以披露和监督。党报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要把“我们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尽量满足人民群众知情的欲望。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党报自觉实践“三贴近”的必然要求。转型期的民众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深恶痛绝,最容易形成群众议论的焦点,媒体对这些问题的舆论引导监督就显得尤其重要。
《河南日报》在此次改扩版过程中,也一直在努力强化党报的舆论监督职能,比如,4月21日,《河南日报》在一版和三版推出了特别报道《疑影追踪》,对一起高速公路建设监理工作中的严重违规行为曝光,随后连发两次追踪报道,引起了纪检监察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适应新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探索总结市场经济新条件下办报的新规律、新特点,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动态办报,切实扩大党报市场份额,不断壮大党报社会影响力。党报目前的读者,确实集中在党政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之中,这是党报已经占领的市场,也是进一步扩张的“根据地”。党报改革应该突破“干部报”、“工作报”的束缚,在巩固原有受众群体的基础上,瞄准新的社会需求主动改革创新,以谋求面向全社会的更大的亲和力与影响力。
同时,党报还应改变高高在上的形象,扑下身子重塑亲和力,积极投入市场竞争去推销自己,《河南日报》在郑州市区建立高标准的阅报栏,并在6月初开始在郑州市区部分报刊亭销售就是一次成功而有益的尝试。从过去单一的订阅模式转换为订阅、零售并举的模式,意味着党报将接受更加严峻的市场考验。但仅仅进入报亭还远远不够,认真思考如何使党报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广大读者,做好党的喉舌和群众的代言人,不断探索总结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的规律特点,办出党和政府放心、人民群众喜爱的报纸,无疑应该成为省级党报今后改革的着力点。
注释:
①王淑军《简论综合性日报头版的本质特征》《新闻战线》2003.04
②路国贤《加快改革步伐做强文化产业》《中国记者》2003.08
③黄志宏《省报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扭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