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荔
改革开放初期,物品匮乏、百废待兴。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较快地实现经济数量增长,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渴求。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地区和部门往往用经济数量的单项指标取代社会发展的全面指标,将“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这种非科学的发展观导致了错误的政绩观,人们将GDP的增长速度以及政府的收入状况作为考察干部工作能力和决定升迁的惟一指标。
这种“以GDP成败论英雄”的政绩观引发了一些地方政府狂热的“GDP崇拜症”,从而造成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忽视社会全面发展,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些地方政府在这种错误的政绩观的刺激下,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甚至企业资金,干预市场资源配置,甚至干脆变为经济实体,违背社会公平原则,成为“红顶商人”;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投入一些效率低下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从而引发了投资过热现象,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于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规模超大的广场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开发区……那些表面眩目漂亮,并曾令一些领导干部高升却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如今却成为中国经济的“无法承受之重”,大量的盲目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使政府和人民背负了巨额债务,给后任和一方的老百姓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二是追求经济片面增长,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一些地方不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环境质量每况愈下,使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变成了“污染镇”、“疾病村”。而这些,无不与当地官员错误的政绩观有关。
种种沉痛而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发展观是政绩观的灵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来转变旧的错误的政绩观,树立全新的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到发展思路正确,发展战略合理,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树立新的政绩观,必须取消单一地对GDP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追求,代之以“六大注重”即注重先进生产力的培育和提高,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协调,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三大文明的整体推进,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当前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认识: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绩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人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绩的重要价值尺度。当前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困难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决摒弃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能更多地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追求为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的政绩,不能患“发展幼稚症”:为了一时的增长不惜牺牲未来;为了一地的发展不惜损害全局。在现代化建设中,广大共产党人应当奋发有为、身先士卒、兢兢业业、开拓进取,创造出真正辉煌的业绩,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实施绿色GDP,挤出政绩水份。绿色GDP意味着从技术到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政绩观。它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是建立在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的。一旦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会改变,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必然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降低。这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皆是以单纯的GDP增长为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就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会因此形成诸多阻力。任何观念的转变都有一个艰难渐进的过程,因为这是一项改革,是对公平与效率双赢的一个创新,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可以想见,随着绿色GDP的研究和实施,环境的保护或破坏必将成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三,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统筹发展。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增长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以商品和劳务为主的经济增长,是提供食物、衣着、住房、医疗保险、教育和卫生设施等的资源和途径。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认经济增长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我们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创造政绩就是促进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财政收入,没有就业岗位,没有社会进步,也就没有政绩可言。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追求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效益,忽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是片面的,难以实现全面的小康。这就是发展的辩证法。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发展不仅应尊重经济规律,还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和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我们才能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绝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发展,就应该在自然界涵养能力和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相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