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积江
私募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造就出索罗斯、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
当人们津津乐道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的收益与运作时,却不知他们其实都姓“私”(私募基金)。而在我国也许是传统的缘故,沾上“私”字,总是要麻烦些,“私生子”、“私心”、“私有财产”、“私募基金”等,都没有一个好的名分。单就“私募基金”而言,其处境是“妻妾身份不明”、“阴暗地区作业”。然发育丰腴的私募基金,无时无刻不在挣扎与争斗,学界业内让其“合法”、步入阳光地带的呼声也此起彼伏,甚至用上了“收编”、“招安”的字眼,再不能视而不见。
“存在即合理”。先看“存在”,有关专家几经调查与推测,对私募基金的数额有5000亿保守之说,有7000亿客观之说,有8000—9000亿乃至上万亿之说。地域分布十分广泛,尤为江、浙、京、沪地区发达。江浙地区甚至“错用”概念称之为“三板市场”,其形式有“客户工作室”、“咨询服务部”、“理财顾问室”等等。私募基金就好似一头睡醒的雄狮,昂首伺机。
再看“合理”,国外自不待言,国内应该说政府在“默认”,市场在“确认”,只待掀起形式的“盖头”了。说默认,最为典型的表现是间接监管与为破产埋单。证券公司业务由证监会监管,那么委托理财、投资顾问均名列其中,试问哪家公司不是以委托理财的方式来实现“股民保证金”归位的,靠增大股本与经营业绩归还保证金之说是自欺欺人。不论是大连证券、中经开公司的破产与转接,还是近期南方证券的政府接管与华夏证券的政策倾斜,除了体现政府的耐心与作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市场的魔力。
“该给私募基金发准生证”。提起“准生证”,恐怕世界上再没有比中国人认识得更为深刻的了。有了“准生证”,才不再背“黑名声”;有了名分,才能大行其道。面对近万亿的私募基金,正在起草中的《基金法》表示了充分理解,但仍拒之门外,是何种原因,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笔者曾经作过一个调查,股市自2001年6月24日的2245高点下泄以来,80%的私募类投资都大量出逃,从业多年,身边人身边事,比比皆是。在海外私募基金中投资于证券及其衍生资产的最有名的基金是“对冲”基金,不论是投资组合设计,招募对象确定,还是信息博弈,运作收益无不显示其活力与优势。私募基金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更造就出索罗斯、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难怪有人把私募基金称为资本市场的第三主力,呼吁开放“私募基金”,培育中国的索氏巴氏。
(本文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