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M1910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点燃一战导火索的手枪

2004-04-29 10:09
轻兵器 2004年12期
关键词:手枪弹勃朗宁大公

一举成名

时间回溯到90年前的1914年,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刚刚结束,但巴尔干半岛敌对的各方之间依然剑拔弩张,“欧洲火药桶” 的上空战云密布。

对巴尔干半岛素有野心的奥匈帝国此时已与德国结成了联盟。奥匈帝国认为受到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是其在半岛地区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帝国在边境陈列重兵,并决定于1914年6月28日在其控制下的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针对塞国的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皇储弗兰兹·斐迪南大公将亲临萨拉热窝检阅演习部队。

斐迪南大公在奥匈军队中有相当影响,他积极主张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因而被视为奥匈军国主义者的代表,而且演习的当天又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当地塞尔维亚人的感情。塞族人将此次军事演习视为严重挑衅,民族情绪空前高涨。因此该消息一经传出,塞尔维亚黑手党(塞族民族主义组织之一)便决定刺杀斐迪南。他们挑选了6名波斯尼亚青年担当行刺任务,其中之一是来自贝尔格莱德的塞族学生加夫里若·普林奇普(Gavrilo Princip)。经过准备,6名青年于5月份携带武器分头潜入萨拉热窝。

6月28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日。斐迪南大公携夫人索菲娅上午10时抵达萨拉热窝,而刺客们已按事先的安排提前埋伏在路旁。当车队经过时,暗杀者之一的查卜林诺维奇突然掷出一枚炸弹,但并没有击中大公的座车。查卜林诺维奇随即被捕,其他几名成员逃离了现场,只有普林奇普仍留在原地,耐心等待时机。

大公夫妇仍按原计划到市政厅出席欢迎仪式,随后乘车返回下榻处。车行至弗兰兹约瑟街拐角处时,由于司机事先没有得到改变行车路线的通知,拐错了方向,不得不将车倒回。在此等待多时的普林奇普立刻拔出手枪,走上前去,冷静地向近在咫尺的大公夫妇开枪射击。一位目击者事后回忆说:“只听到‘劈啪响了两声,枪声很小,好像是在发射空包弹一样。”在被宪兵和警卫制服之前,这个瘦弱的青年射出了两枪,其中一枪射入大公的颈部并打断了其颈静脉,另一枪则穿透了索菲娅的腹部,几分钟之后大公夫妇双双身亡。

对欧洲来说,刺杀事件犹如一声惊雷。塞尔维亚拒绝了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7月28日奥匈向塞国宣战,8月初德、法、英等国也先后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爆发。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悲剧持续了4年,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亿人口卷入其中,造成860万军人和650万平民死亡。到1918年底战争结束时,欧洲的大部分文明成果和整整一代人类精英几乎损失殆尽。而这一切,都是起源于普林奇普手中的那一支勃朗宁M1910手枪。

集大成者

勃朗宁M1910手枪是约翰·摩西·勃朗宁(John Moses Browning,1855~1926)的代表作之一。1855年,勃朗宁出生在美国犹他州一个制枪世家,少年时期便表现出武器设计方面的才华,后来成为武器发展史上著名的设计大师。勃朗宁在步枪、机枪、手枪等各方面都有卓越建树,其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级的名枪。在半自动手枪方面,勃朗宁曾设计过一系列分别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和自由枪机式原理的手枪,应用于军、警、民等不同领域,其种类、产量和影响范围很少有人能够与之匹敌,其中部分产品至今仍在生产和使用,而一些经典的结构设计更是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现代手枪上。

1895年9月,勃朗宁申报了他的第一个半自动手枪设计专利。1897年,他又在伯格曼Simplex 8mm手枪弹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式的7.65×17mm自卫手枪弹(0.32英寸ACP弹),其性能超越了以往所有同类产品。同时,他还设计出一支发射新弹的自由枪机式手枪,但在美国并未受到重视。比利时国家兵工厂 Fabrique Nationale(简称FN,始创于1889年)驻美国康涅迪格州的商业代表哈特·O·伯格发现了勃朗宁的才华,经过协商于当年7月与其签定了合作协议,勃朗宁自此开始了与FN的长期合作,直至逝世。1900年,勃朗宁设计出他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M1900手枪,它是勃朗宁设计的1899型手枪的改进型。同年7月,比利时政府正式采用M1900手枪。此后,勃朗宁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的半自动手枪。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发射9mm勃朗宁长弹的M1903军用手枪,该枪取代M1900成为比利时制式军用手枪,并被欧洲各国大量装备。在民用半自动手枪领域,1904年勃朗宁设计出一种袖珍型半自动手枪,发射6.35×15.5mm手枪弹,并于1906 年正式投产,这就是后来同样大获成功的M1906手枪(详见本刊2003年第7期)。

欧洲的轻武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1902年,德国设计师乔治·卢格设计出了 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并开发出相配套的一系列武器,这给勃朗宁和FN 公司在商业上带来很大的冲击。为迎接这一挑战,1908年勃朗宁在7.65×17mm 手枪弹基础上,推出了一种新型的9×17mm手枪弹,称为9mm勃朗宁手枪短弹(0.380英寸ACP弹)。与巴拉贝鲁姆弹相比,该弹质量轻,后坐力小,威力适中,杀伤力大,非常适合作为军、警两用枪弹,从而赢得了更广泛的市场。勃朗宁一直认为,原先的M1900、M1903、M1907 都是为军用目的而研制的,而M1906是民用手枪,因而市场上缺乏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体积和质量适中的半自动手枪,以作为警察和军官自卫用枪。于是在这种背景下,M1910手枪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1908年对于已经53岁的勃朗宁来说,又是繁忙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在应付诸多日常事务的同时,既要对即将进入美国市场的M1906进行改进,又要设计后来装备美军长达75年之久的M1911手枪的原型,还要抽出时间来设计新型军、警两用手枪,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这位高产的设计大师终于在1908年年底前拿出了新枪方案。几经改进之后,新枪于1910年最终定型生产,并被命名为勃朗宁M1910半自动手枪。

勃朗宁不仅在设计上敢于创新,更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将已有的成熟设计综合运用到新武器上去。M1910手枪就是其中的典范。该枪在设计上借鉴了M1903、M1907和M1906的成功经验,其中参考M1906的部分最多,除复进簧部分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该枪看作是M1906的放大版本。该枪采用自由枪机、惯性闭锁原理,结构十分简单,只有27个零件,这比M1900(32个)、M1907 (34个)和M1906(33个)都要少。M1910手枪的枪管下方有4个肋状闭锁突笋,与套筒座上的凹槽相配合,分解结合都非常简单,并且可以迅速地将其不完全分解为套筒、枪管和复进簧、击针组件、套筒座组件、弹匣、连接销等部分。

M1910手枪集各种早期勃朗宁手枪中的经典设计于一身,全枪最为精彩的设计是位于握把后部的叉形板簧(结构图中的(23),下同)。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零件却可以同时起到4个作用,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勃朗宁大师的缜密思维和独具匠心:第一个作用是板簧左侧上端作为扳机簧,其向前压住扳机连杆(2)左侧,使扳机连杆回位和上顶,套筒后退时将扳机连杆上的突出部压下,解脱其对击发阻铁(21)的控制,闭锁后则顶其回位,再次控制击发阻铁;第二个作用是板簧右侧上端作为击发阻铁簧,其向前推击发阻铁到位,保证击发阻铁处于工作状态;第三个作用是板簧中间弯曲部分用作握把保险(13)簧,只有在正确握持并将该保险压到位后,扣动扳机才能释放击针;第四个作用是板簧下部用作弹匣卡笋(15)簧,此卡笋设在握把底部后方,向后推到位才能取出弹匣,可避免操作时弹匣意外脱落。板簧中间的狭缝则用来让空匣保险(16)的上挑部分向后伸出,既控制空匣保险的运动,同时又使板簧不能上升。

此外,该枪的击发机构也同样简洁巧妙。该枪与M1900、M1906一样,都采用击针平移式击发原理,没有击锤,也就避免了外露式击锤对出枪速度的影响。击发阻铁与扳机连杆的接触面设计成平台形,当套筒向后运动时,套筒前部将扳机连杆突起压下,击发阻铁回到原位,并在套筒复进时,再次挂住击针突笋,同时击针簧被压缩。当套筒完成闭锁后,扳机连杆斜面再次顶住阻铁与其接触面,形成待发状态。扣动扳机后,扳机连杆带动阻铁下移,解脱击针,击针由击针簧推动向前打击底火实施击发。

该枪和M1906一样,非常重视使用的安全性,除握把保险外,M1910手枪还设有空匣保险。卸下弹匣后,空匣保险失去阻挡,以固定销为轴心整体向前翻转,末端上挑,进而顶住握把保险的实体部分,使其不能向前运动;同时握把保险上部卡住击发阻铁,使其不能下沉而释放击针,从而形成空匣保险。此外,套筒左后方还设有手动保险;弹匣中的枪弹被打完后,套筒移到后方位置,此时手动保险卡入前端缺口内则为空仓挂机状态。由于该枪主要用于自卫,要求出枪迅速,因此十分注意这方面的细节设计:固定式缺口照门和准星全部隐藏在套筒顶端长槽内,扳机则采用平板状,全枪外形相当平滑,没有突出的棱角,出枪时不会因钩挂而影响速度。该枪外形尺寸约为153mm×100mm×20mm,尺寸适中,为改善握持的舒适性,其枪身厚度比M1900和M1906有所加厚,但携行非常方便,紧急情况下也可以在大衣口袋内直接射击。直到今天,这些成功的设计仍然为各种自卫手枪所沿用。

遍地开花

M1910手枪有使用7.65mm勃朗宁手枪弹与9mm勃朗宁短弹的两种口径, 9mm口径手枪除弹匣容弹量少一发外,与前者结构完全相同。由于有着诸多优点,M1910手枪一经推出便在欧洲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国家的军队、警察都竞相采用,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捷克相继装备了该枪,一战后成立的南斯拉夫也广泛使用该枪,日本则在 1924年2月选择了勃朗宁M1910手枪作为警用手枪,其中警视厅装备了400支,东京各警察署均配备3支,这些枪一直使用到1968年。德国DWM公司曾仿制过该枪,与原型相比只是将膛线由6条改成了8条,导程也略有变化。法国也以其为蓝本生产过贝耶拿C型、D型手枪,同样各有7.65mm、9mm两种口径。

1922年,勃朗宁应南斯拉夫军队的要求,研制出一种M1910手枪的放大版本,称为M1922手枪。与原枪相比,M1922手枪的枪管、套筒、握把都有所加长,射程及威力也有所增加;照门设计成外露式,并采用了新的带有片状准星的枪口帽。该枪仍然有7.65mm和9mm两种口径,由于握把加长,弹匣容弹量也相应分别增加了2发。M1922手枪在欧洲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主要用作军用手枪。

M1910手枪本来是作为自卫手枪而开发设计的,作为军用手枪而言,该枪所采用的枪弹威力偏小,而且由于枪身短,对远距离目标的射击精度也较为有限, M1922手枪虽然有所改进,但效果并不明显,以致后来勃朗宁又设计了发射9mm 巴拉贝鲁姆枪弹的M1935大威力手枪。不过,这并不妨碍M1910/1922手枪在被广泛地用作军官或民间个人的自卫手枪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成功的警用武器,并且一直生产到1983年。在它们的影响和带动下,7.65mm勃朗宁手枪弹和9mm勃朗宁短弹后来成为了世界上很多警用或自卫手枪的标准用弹。

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也是勃朗宁手枪的重要主顾之一。当时的中国素有“一枪二马三花口”之说,认为这三者是“撸子”(对弹匣在握把内的自动手枪的俗称)中质量最好的,也是当时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三者均出自勃朗宁大师的设计, “一枪”、“二马”是指比利时产M1900手枪和美国产柯尔特M1903手枪,“枪、马” 分别是指其握把上的“手枪”和“立马”图案,而“三花口”指的就是勃朗宁M1910手枪,因其外突的枪口帽上有一圈放射状的防滑纹而得名,所以又称其为“花口撸子”或“菊花口手枪”。“一枪二马三花口” 形象地反映了各枪的特点,但这并不表明M1910手枪就是排名第三。实际上无论从设计、加工质量还是实际使用来看,它在三者中至少是居于第二位,只是“一枪二马三花口”的说法更顺口好记一些。

勃朗宁手枪主要是通过转口贸易途径进入中国市场。20世纪的前30年间,中国国内战事频繁,对武器的需求量很大,包括M1910手枪在内的各型勃朗宁手枪都是通过各个代理洋行向中国市场大量倾销的,其数量仅次于毛瑟C96手枪。另外还有一种渠道则是由在华工作、经商的外籍人士带入。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曾规定,外洋官商或“体面”洋人可随身携带防身用枪一到两支及枪弹500发,报关查验即可放行,赴偏远地区携行数量可以翻倍,而且每年可报运一次。但实际上的管理则更为松懈,许多枪支都是通过这种变相的走私途径流入国内的。与毛瑟手枪不同的是,国内仿制的勃朗宁手枪并不多,只有上海及金陵兵工厂仿造过近万支M1900手枪。M1910手枪之所以没有被大量仿制,是因为从各种渠道流入的此型手枪已经足够使用。勃朗宁手枪并未在军队中普遍装备,一方面是因为下层军官和士兵更加信赖威力更大并可一枪多用的毛瑟手枪,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勃朗宁手枪价格昂贵。以1922年为例,上海兵工厂仿制的勃朗宁手枪每支售价30元到42元,进口的价格更高,而同一时期通过美利洋行购入的德国原厂毛瑟手枪连同全套附件和500发枪弹加起来才不过70元左右。在旧中国,M1910 手枪的使用者主要有三类人:一是军队中较高级别的军官;二是警察与侦探,特别是租界的警察部门;三是各种政界要员、富商豪绅等。在当时,拥有一支价格不菲的“花口撸子”不仅仅只是让人羡慕,往往还可以体现使用者的身份。

M1910手枪也是人民军队的装备之一。其来源除缴获和接收国民党军警的枪支以外,还有少量是抗战期间来自日军的战利品,这是因为日本也使用勃朗宁手枪,而且许多日军指挥官还自费购置这种手枪作为个人自卫武器。抗美援朝期间,M1910手枪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装备序列中。解放后,大量的M1910手枪仍然被用作党政军高级领导人的自卫武器,或装备我公安内保机关,有的一直延用到1980年代初。从现存实物来看,这些M1910手枪都是早期型号,有的虽已锈迹斑斑,但仍能正常使用,有的则因为后期缺乏7.65mm手枪弹而直接使用尺寸近似、但膛压和初速相对较高的64式手枪弹,也并未出现炸膛或不退壳等问题,这说明其质量与后期国产手枪相比毫不逊色。另外这些M1910手枪几乎都是7.65mm 口径,这可能是因为9mm勃朗宁短弹只在欧洲较为流行,而国内使用7.65mm口径较为普遍,且解放前7.65mm手枪弹在国内也有生产的缘故。

历史见证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后,行刺者所使用的武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事件之后几天的报纸上曾透露出一些行刺的细节,但就武器而言只说使用的是“比利时造手枪”,以致于后来一些文章甚至是电影中都将其误作7.65mm口径的勃朗宁M1900手枪。实际上,根据奥地利警方的调查,发现暗杀者携带的4支手枪都是9mm勃朗宁短弹口径的M1910手枪,枪号分别是19074、19075、19120和19126,号码近乎连续,其中枪号为19074的手枪正是射中大公夫妇的那支。警方为此曾专门走访了FN公司。经过调查,发现这 4支手枪都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为此次行动专门购买的。为确保行动万无一失,该组织选择了最为可靠的勃朗宁手枪,而9mm口径的M1910手枪又是当时最新的型号。此外,这种型号的勃朗宁手枪同时也作为自卫武器公开向民间销售,暗杀者可以很方便地买到所需要的武器。如果当时斐迪南大公夫妇身中的是威力稍小的7.65mm手枪弹的话,幸存下来的机会也许要大些,但历史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支9mm口径的M1910手枪。

19074号手枪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审判普林奇普的法庭上,随后便销声匿迹了。其余的3支手枪一直存放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Salzburg),1945年该地被美军占领,从此那3支手枪便下落不明。

颇为戏剧性的是,在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90周年之际,这支历尽沧桑、锈迹斑斑的19074号手枪,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在奥地利重新被发现。据英国《太阳报》和《每日电讯》的报道,这支手枪的失踪与复出还有一段周折:斐迪南大公生前的密友安东·普提甘姆(Anton Puntigam)牧师曾受托为大公主持安魂弥撒,在弥撒上他声称将为死者建造纪念馆以资纪念,因此有关方面将此枪和大公夫妇遇刺时的其他遗物一并交给了他。但是一战的爆发使得建造纪念馆的设想成为泡影。1926年牧师本人去世,教会曾想把这些遗物交还给大公家人,但被其家人拒绝。于是包括这支手枪在内的所有遗物被存放在奥地利南部施蒂利亚州(Styria)的一个教会中,直到最近在清理物品时才被发现。目前,这支有着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的勃朗宁M1910手枪已被捐赠给维也纳的奥地利陆军军事历史博物馆,并将和大公夫妇遇刺时乘坐的汽车等一同对外展出。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其间这座城市经历了太多的事情。当年的南斯拉夫如今已四分五裂、并和90年之前一样动荡不安。在如今的波斯尼亚,有关的历史遗迹已大多荡然无存,在铁托时代被视为民族英雄的普林奇普已逐渐被人们遗忘。不过,虽然历史可以有新的诠释,但却永远无法抹去: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的一个街角,加夫里若·普林奇普用他的M1910手枪,射出了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枪弹。

猜你喜欢
手枪弹勃朗宁大公
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号核潜艇
老而弥坚:.45手枪弹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发展与演变(3)
全能家族勃朗宁
请大公鸡帮忙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国产7.62毫米枪弹之多少(上)
勃朗宁的爱情
了不起的大公鸭
勃朗宁的爱情
勃朗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