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了一趟乾州老家,和叔伯大哥史雄志相处了几天,我觉得大哥变成了“陌生人”了。
我还在孩提时代,大哥在夏日里,总是穿着布扣对襟白粗布衫子。冬日还未来临,他早已穿上了黑棉袄,好不臃肿。胡子常年不刮,不到三十岁的人看面相少说也有五十多岁;如今,正逢秋末,他西装革履,还扎了金色领带,一副西洋人打扮。大嫂在我面前夸海口:“你看你哥穿着,克林顿比得上?”大哥过去吃饭的时候,总是端着耀州老碗,盛了满满一碗黄米饭,就着蔓菁菜,坐在大门前左侧的石礅上,满口满口地吞咽……现时实在翻了个儿,早晨订了鲜牛奶,在电热杯里煮沸,打上两个鸡蛋,不慌不忙地喝着嚼着品味着……望着大哥吃饭的样子,我不时地在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和质疑:这是先前的大哥吗?真是不可思议,一个粗鲁的人为什么变得这样文质彬彬?大哥的谈话也变了,先前粗声粗气,跟人说事,动辄高喉咙大嗓门,村上文化层次低一些的人叫他“二杆子”,高一点的人说他是典型的“乾州愣娃”;现时不太说话,一旦话说出口还颇有见地。你听他谈论乾州人:他说乾州人过去是“瓮中人”,守着家门不敢往外迈一步,现时乾州人,是“云中人”,风风火火闯天下;他说乾州是风水宝地,自古钟灵毓秀,人才济济,他说起乾州的资源,矿藏、气候、风土人情,更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我问他对乾州的情况为什么如此谙熟,他引着我走进书房,指着桌面上的《乾县志》和《乾县文史资料汇编》说,“我已经翻了不下10遍。”桌面上放着厚厚一沓稿纸,我看到扉页上写着“乾州俗民雄志谈乾州发展”。
最令我感到大哥和过去判若两人的是,大哥当年总是低着头,扛着锨,在铃下等队长派活,干完了生产队的活又偷空抠自留地里的活。每每在夕阳的余晖里口里哼着乱弹:“刘彦昌哭得悲哀伤痛……”“……两个孩子都没娘,一个还要娘教养……”声声凄凉、酸楚,弥漫在黄昏的原野上……现时的史雄志,再不是只把眼光盯在黄土地上的那一类人了。当农民获得土地自主权以后,我们村子在乡镇第一个栽种了果树,受益已经不下10个年头了。1988年,乡亲们望着堆起的苹果犯愁的时候,就是这个雄志大哥带着一卡车苹果去了广州,不到半天,苹果销售一空。掐指一算,一车比当地多赚6000元。接着,他又将苹果销往武汉、昆明、深圳、新疆……
和大哥分手的那天,他对我说,他在外边跑了这么些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摸准了外面的市场行情。他瞄准了一个很有前景的生意,年内就准备征200亩地,办一个能容纳1000人的工厂,年底启动工程,明年9月份投入生产。凭着大哥执著的秉性,我想在明年金秋的季节里,一个偌大的工厂一定会巍然矗立在乾州大地上!
史向阳,著有散文、随笔等,现在陕西乾县某单位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