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古歌

2004-04-29 00:44姚小鸥
寻根 2004年2期
关键词:短歌爻辞古歌

姚小鸥

《周易》本是我国先秦时代的占筮书。自从孔子作《易传》以来,学者又相继挖掘出其中深湛的哲学内涵。至于人们留意到《周易》中的古歌,是较晚近的事情了。对《周易》古歌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后。这一研究拓展了《周易》研究的领域,扩充了先秦诗学研究的范围,对《易》学和《诗》学两个重要领域的研究都产生了推动作用。

1927年,郭沫若发表了《〈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后收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文,探讨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其中的《艺术》一节里,他指出《周易》“经文的爻辞多半是韵文,而且有不少是很有诗意的”。郭氏所举例证有《屯》卦的六二、《贲》卦的六四、《离》卦的九四、《井》卦的九三、《归妹》的上六、《中孚》的九二等爻辞。郭氏将《屯》卦六二的爻辞依照新诗的通常格式排列为:

屯如,如,

乘马班如;

匪寇,

婚媾。

然后分析说:“这是写一个男子骑在马上,迂回不进,他不是去从征,是去找爱人。班为韵,寇媾为韵,更加三个如字的语助词,把那迂回不进的情趣表示得多么充足呢!”《贲》卦的六四爻辞与《屯》六二有相似的主题。其文为:

贲如,皤如,

白马翰如;

匪寇,

婚媾。

郭氏别具只眼地指出该爻辞的特色是“侧重色感”。《离》卦的九四爻辞是:

突如其来如,

焚如,

死如,

弃如。

郭氏将其看成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是有闲阶级“在丰衣足食之后,百无聊赖之中”,对于人生发出的疑问和慨叹。《井》卦九三的爻辞为:

井渫不食,

为我心恻;

可用汲。

王明,并受其福。

郭氏说:“读这短短的四句,好像在读屈子的《离骚》。”郭氏的这一感叹虽然可能受到了《史记·屈原列传》赞语的影响,但亦当出于其本人内心的感悟。《归妹》上六爻辞是:

女承筐,

无实。

士羊,

无血。

在郭氏看来,又是一首田园牧歌。其所描绘的是一对年轻夫妇剪羊毛的场景。“这怕会比米勒的‘牧羊少女还要有风致罢。”郭沫若先生凭着他那充沛的诗人想像力和敏锐的艺术直觉,在《周易》中开拓了一片生机盎然的诗意世界。在上述引文中,郭沫若从用韵、修辞、思想内容和意境等方面对《周易》爻辞中的诗句进行了艺术分析,并在实践上确定了评判《周易》爻辞诗歌的两大标准:一是韵语,二是有诗意。这些都对后来者有深刻的影响。

1930年,李镜池在《周易筮辞考》(后收《周易探源》)中列专章讨论“周易中的比兴诗歌”,明确“以说《诗》之法说《易》”。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李氏具体分析了《明夷》初九、《中孚》九二等爻辞。将它们仿照《诗经》之体排列:

(一)

明夷于飞,垂其翼。

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明夷》初九)

(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对于《明夷》初九的爻辞,他着重将其与《小雅》的《鸿雁》、《君子于役》等相比较,认为二者在表达方式和意义取向上有着一致性,断定《明夷》初九爻辞是“一首咏行役之苦的诗歌”。 他将《中孚》九二理解为一首情诗。除此以外,李先生列举十九爻的爻辞,称之为“诗歌式的句子”,包括:“屯如如,乘马班如”(《屯》六二)、“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九五)、“鸿渐于磐,饮食”(《渐》六二)等。李氏以《诗经》文本为具体参照,判断《周易》爻辞的诗歌特质,进一步推动了《周易》古歌研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亨先生对《周易》古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指出《周易》卦爻辞在先秦文献中称为“繇”,而“繇”当读为“谣”,“因筮书之卦爻辞及卜书之兆辞,大抵为简短之韵语,有似歌谣,故谓之谣”。这一分析从正名入手,解决了《周易》古歌存在的合理性问题。高先生还明确地将《诗经》学中的赋比兴范畴引入《周易》古歌的分析系统。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一文中,高先生将《周易》中的短歌分为以下四类:

⑴采用赋的手法的短歌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丰·上六》:“丰其屋,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

《睽·上九》:“睽孤见豕负途,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

⑵采用比的手法的短歌

《否·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鼎·九四》:“鼎折足,覆公,其形渥。”

(《井·九三》略)

⑶采用兴的手法的短歌

《大过·九二》:“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

《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

(《明夷·初九》《中孚·九二》略)

⑷类似寓言的短歌

《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

《困·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

《井》:“往来井,井汔至(窒),亦羸其瓶。”

高先生指出:“《周易》中的短歌,多是语言简古而清秀,描写明朗而多形象,音节爽朗而和谐,比兴亲切而有味,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同时,他又将《周易》爻辞与《诗经》民歌进行比较,认为“《周易》中的短歌是《诗经》民歌的前驱”,“又是适应筮书特殊需要而产生的”。这些论断建立在对《周易》古经的整体考察之上,是高先生《易》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周易》古歌与寓言关系的探讨,更是他对《周易》古歌研究的独特贡献。

学者在对《周易》古歌进行艺术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关的理论体系,即明确《周易》古歌与《诗经》在取象上的逻辑共性即比兴原则。这种认识发端于清代学者章学诚。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指出:“《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犹为表里”,“《易》象通于《诗》之比兴”。章学诚的有关论述启发了近代以《诗》论《易》的先河。近世学者以《诗经》为参证,对《周易》古歌所进行的研究,其方法与结论现在都已得到了公认。

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一代的年轻学者对《周易》古歌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发掘。与前代学者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解读《周易》古歌的方法有所突破。具体来说,即由以一爻为解读单位发展为以一卦为解读单位。

傅道彬在《江汉论坛》1988年10月号发表《〈周易〉爻辞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一文,提出要“从整体上分析《周易》爻辞的构造,以探讨《易》爻辞与诗歌的普遍联系”。其具体做法是“改变自左至右的横读方式,进行自上至下的竖式分析”。这在方法上首次将爻辞与断占之辞剥离,以一卦为单位对《周易》古歌进行整体解读。该文首先将《周易》中《坤》《同人》两卦的全卦爻辞整理为如下两首古歌:

《坤》:履霜/ 直方/ 含章/ 括囊/ 黄裳/ 龙战于野/ 其血玄黄

《同人》:同人于门/ 同人于宗/ 伏戎于莽/ 升其高陵/ 三岁不兴/ 乘其墉/ 弗克攻/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同人于郊

这两首古歌,一首描绘了霜天寥廓的秋景(《坤》),一首记录了一次攻城克敌的战斗过程(《同人》)。1993年,傅道彬出版《〈诗〉外诗论笺—上古诗学的历史批评与阐释》一书,对《周易》中的古歌较前又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该书的“释诗卷”“《易》诗之部”,整理并笺注了十首以一卦全部爻辞为解读单位的《周易》古歌,包括《乾》、《坤》、《需》、《同人》、《贲》、《剥》、《离》、《咸》、《井》、《鸿》等。现以《咸》卦为例,举示如下:

咸其拇(初六)

咸其腓(六二)

咸其股,执其随(九三)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九四)

咸其(九五)

咸其辅颊舌(上六)

该书分析说:“这里记录的是一对夫妇火热的新婚之夜。新郎抚摸新娘的脚、小腿(腓)、大腿(股),窗外听房的人影—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屋内夫妇的情感发展到高峰。新娘新郎紧紧拥抱亲吻。”这一分析既紧扣文本的字面意义,又有古训之依据(《荀子·大略》:“《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而且符合古代社会的生活实际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是成功和令人信服的解说。

以全卦爻辞为解读单位,改变了长久以来以为《周易》中的古歌只以片言只语存在于一爻之中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它们的原初面貌。全卦通读的古歌形成意义上的连贯,形象鲜明而有层次,字句整齐押韵,便于吟咏诵记。前辈学者对《周易》全卦爻辞的艺术整体性早有某种察觉。闻一多在《周易义证类纂》中释《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时,引《熊氏经说》曰:“郑氏古《易》云,坤爻辞【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黄裳】【玄黄】协韵,故《象传》《文言》皆不释大,疑大字衍。”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旧本也有类似说解。《周易》全卦爻辞协韵关系的发现是破解上述《周易》古歌的前提。今人在此基础上以全卦爻辞为艺术整体解读对《周易》进行诗学探索,所取得的这一突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前,《周易》古歌的本来面貌虽然逐步得到了认识。但这方面的探索并未结束。未来的《周易》古歌研究可以更多地侧重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继续在文字考辨基础上对古歌进行合理诠释,并以此为出发点,探寻《周易》古歌与卦体之间的契合点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第二,从诗歌语言形式的发展方面重视《周易》古歌的诗学价值,考察其在上古诗歌形式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前辈学者从取象的比兴原则上确认《周易》古歌与《诗经》之间的逻辑共性,已经开启了《周易》古歌与《诗经》的比较研究,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开辟了宽广的道路。从语言形式看,《诗经》中成熟的四言体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有一个渐进的艺术形式演变过程。基于《周易》中保存着二言、三言、四言、杂言等古歌,如果从诗歌语言形式的发展方面理顺它们与《诗经》之间的传承关系,则不但对先秦诗学研究,而且对于整个中国诗歌理论的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部分初稿系与研究生疏琼芳合作)

猜你喜欢
短歌爻辞古歌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周易》卦爻辞的空间性言说
短歌
临卦的文化意涵与生命关怀
苗族古歌《仰阿莎》
酉阳古歌
短歌一首
如何领悟《周易》卦象的奥妙
论石川啄木短歌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