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炘
1962年4月,文化部在杭州又一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
一年前,潘天寿为抢救山水、花鸟两个画种提出过分科教学的建议,得到了采纳。这次全国会议他准备要从抢救遗产角度出发,呼吁抓一抓书法教育。
"现在学国画的学生,不会在自己画上题字,这简直是笑话。"潘天寿一开口就把与会者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他表达意见一向很直率,很明确。
"国画系应该把书法、篆刻列为必修课。"潘天寿列举了全国不重视书法的倾向,不无忧虑地说,"现在中小学课程多,一时开设不了书法课。但书法篆刻艺术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必须继承,少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开办书法专业,培养书法人才。如果再不抓书法教育,就会出现后继无人的情况!"
爱好书法毕竟是中国人的共同趣味,所以潘天寿这次的建议比分科教学的提议更有反响。文化部主持会议的领导积极支持,当即决定:全国各美术院校国画系应设书法、篆刻课,有条件的先开设,缺少条件的,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及早开设。至于开办书法、篆刻专业非浙江美院莫属,别的学校更加没有条件。
此前,潘天寿与吴茀之已早早研究过关于办书法篆刻专业的事。他们认为在现代学院教育中应该将书法列为正课,并开设学科专业,这样才能发展书法艺术。培养出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书法人才。中国书法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翻开了。
当时他们并没有想得很多,只是觉得老书法家已寥寥无几,且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了,后继无人,前途堪虑,应该有人继承才行。
一个包括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沙孟海、朱家济、刘江的七人筹备小组成立了。潘天寿指定陆维钊具体负责,刘江协助。并分头起草各课教学大纲,潘天寿参加了每次筹备会议,讨论修改各课大纲。书法篆刻专业暂时准备开设书法、篆刻、古汉语、书印史论四门专业课。
暑假也搭进去了,加紧筹备。当时很少有电风扇,杭州的夏天又酷热无比,每次开会大家都手摇一把蒲扇,但还是少不了汗流浃背。
潘天寿在自己的止止室里翻箱倒柜地寻找,一连忙了好些天,整理出几十件历代名家书法珍品。他以往的收藏本来就很有限,所以他决定把这些心爱的藏品全部捐给中国画系,作为学生学习的临本。
他找来画杈,又小心地把画室里悬挂的李叔同、经亨颐两位先生写的对联收下来。
文化部为支持开办书法专业,拨款二千元购买图书资料。系里用这些钱,从杭州、上海、苏州、绍兴等地的古旧书店收购了近万册碑帖、印谱。但寻觅名家手迹,就捉襟见肘了。
潘天寿一次性捐献几十件珍品,自然很使师生们吃惊。这些作品中有:董其昌字立轴、董其昌行书、董其昌行书册页、莫是龙书法册页、张瑞图书法册页、傅青主行书立轴、伊秉绶隶书联、伊秉绶四言红麻书对、康有为字对、经亨颐对联二副、李叔同对联、李叔同书轴、李叔同书《天玺纪功碑》、弘瑜和尚书轴、蒲华字对、吴昌硕对联、吴昌硕篆书横幅、马一浮字对、张大千字对等等。不少作品有潘天寿的题签,贴在轴头上,可知他不知多少次地摩挲赏玩过,但是如今他毫不犹豫地割爱了。
学生临摹更需要这些作品,潘天寿挚爱自己的学生,他们身上有着他的寄托。
这一年的11月21日,潘天寿以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访日本,团长是陶白,成员还有王个簃和顾廷龙。他们经广州、香港,搭上英国飞机赴日本。
夜幕降临,飞机奋力冲出层云。哦,眼前顿时展现出一个童话世界。无边无沿的月色,把银色洒向荡漾的云层之上。漫游太空星斗之间,机舱里一片赞美声。
"飞机已到达台湾上方。"空中小姐先后用华语和英语通报乘客。
潘天寿从机窗中俯视下方,从云层缝隙里只能见到疏疏落落暗淡微茫的灯火。何时台湾与大陆能够统一啊,台湾也该有人在思念祖国的统一吧。
他抬头又望望美丽的月色,吟就了一首七绝:"无边月色漾银澜,万里高飞星斗间。梦下有谁思汉土,微茫灯火过台湾。"他没有料到这首诗后来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文革中被误读误批。
到机场欢迎的竟有五六十位日本书法家,个个西装革履。代表团成员非常感动,他们不停地回礼,因为日本书法家都虔诚地作90度鞠躬,而且其中有不少女士。
从机场乘车二小时才到达代表团下榻的旅馆。沿路高楼林立,马路宽畅,四五辆汽车并排行驶。
潘天寿二十年代访问日本时,东京的建筑顶多不过是四层楼,如今十层、二十层比比皆是。
不堪设想,三十年前的马路上,月水屐声,现在个个穿皮鞋,和服也换成了西装。更使代表团惊奇的是日本学习书法风气很盛,一百万人能写汉字,书法家有十万之多,听到介绍,代表团成员如坐针毡。此时国内对书法不重视,七十岁以下就没有什么好的书法家,而日本竟偏师突起。
代表团受到殷勤的接待,他们先后访问了大坂、西京、名古屋和东京,参观了许多有名的博物馆和制笔制墨的工厂。中小学的书法教学真是叫人吃惊。潘天寿有点忐忑不安,直到参观了日本书法家的书法表演,他才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看到日本第一流书法家水平并不怎么样。"执笔不正,笔肚落纸,写字还是外行。""但青年一代看来比我们强。"
代表团还游览了各地的名胜古迹,按计划一直访问到12月24日才回国。
期间他们四个人惠赠日本朋友的书画作品达二百多件,潘天寿一人就作有一百多件,几乎每天都睡得很迟,有时甚至到半夜、两点钟才能上床。
六十年代出国访问是稀罕事,他回杭后来不及休息就被邀去中国画系和民盟支部谈访问日本的观感。尽管他努力如实叙述,听者也感到十分新鲜,但组织上还是觉得他"流露了对资本主义向往情绪","揭露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本质也很不够"。
其实他不过讲了日本书法家的年薪和拥有小花园的住宅,以及一些街头见闻。更多是讲日本重视书法,认为根底不如中国,我们只要注重培养下一代,年轻一代的书法一定可以超过日本的。他的观感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他没有埋怨组织,而是对照日本书法情况,更有信心把刚刚开创的书法篆刻专业办好。
潘天寿本人既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师,同样堪称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大师。虽然他书法作品数量上难以与其绘画相比,但时至六十年代他书法的独特面貌已彪炳书画界,这次出访日本的书法代表团就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组建的,潘天寿其时也是西泠印社副社长。他为美院小卖部写的作息时间表,几次被人揭走。甚至后来在蒙冤遭迫害时写的大字报也被人悄悄揭去作为书法佳作收藏。
六十年代他书写了许多匾额题名,如绍兴的"青藤书屋",宁波天一阁的"南国书城"、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美术研究"等等。沙孟海曾经说自己"最喜爱他的隶书、行书,境界很高,"而且撰文称:"潘先生对书法功夫很深,经常临读碑帖,兼长各体,包括文字组织结构不同的'字体',与后世艺术风格不同的某一家某一派的'书法'。甲骨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章草、真书、行书,一千年来各个不同的体制、流派,经过他的分析、赏会、提炼、吸收,应用到笔底来,无不沉雄飞动,自具风格。"又称"潘先生从结体、行款的整幅布局,惨淡经营,成竹在胸,挥洒纵横,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可说独步一时。"
潘天寿书风属于生辣雄强一路,"清而厚,沉着而痛快",用笔方圆兼济,力能扛鼎;擅劲利取势,遒劲而风骨具,而真正对书坛产生影响的还是在视觉空间上的戛戛独造。单体字的结体奇纵雄放,静中寓动,笔画穿插摇曳生姿,在不平衡中求大平,于奇险处求平正,极显单体字的真态意趣,毫无媚俗之态。在章法上谋篇布局,空间对比大起大落,节奏强烈,且顾盼有情,错落有致。虽头脚不齐,却不齐而齐,气韵生动,传神传情。
卢辅圣评潘天寿的书法,"它既是一特殊时代的反映,又体现了超越这一时代的某些为特定主体意识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内涵。""体现了以'观赏'而不是以'阅读'作为书法艺术首要目标的美学思考。"。他将'观赏'的需要凌驾于'阅读'的需要之上,调动种种视觉形式因素和履险出格、行不山径的魄力气度,探索着书法艺术表现的最大值。"
其实,潘天寿的书法完完全全是为自己的画服务的。他要求中国画系学生"不求三绝,但须四全","三绝"指诗书画,"四全"指诗书画印。他自己的"高峰意识"只对准中国画,而非欲在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然而他对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书法和书法教学的意义却是导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