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哈丁与扬州

2004-04-29 02:13冯春龙
寻根 2004年3期
关键词:哈丁传教穆罕默德

冯春龙

扬州城内古运河东岸,有一座绿意葱茏的土岗,岗上有一片阿拉伯风格的建筑。这就是普哈丁墓,这里安葬着一位南宋时期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友好使者——普哈丁(亦称补好丁)。

扬州自古即为我国东南之重镇,所谓“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随着隋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处于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地的扬州自然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繁华的商业大都市,同时扬州又是最为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之一,扮演着融会中外文化的重要角色,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文人墨客、商贾和游客。

伊斯兰教在穆罕默德创立后不久,就传播到了中国。据明代何乔远的《闽书·方域志》记载,唐代武德年间(618~628年),穆罕默德的四大门徒千里迢迢,来华传教,其中一贤传教于广州,二贤传教于扬州,三贤、四贤传教于泉州。相传广州的怀圣寺(亦名光塔寺)和泉州的灵山分别是一贤与三贤、四贤所留下的遗迹。

至于传教于扬州的二贤,由于史书没有任何记载,长期以来难以印证。1980年,扬州考古工作者在扬州城北蜀岗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高19.5厘米的灰青釉绿彩背水壶,其正面有一组阿拉伯文字,经专家考订,其意为“真主最伟大”。这证实了伊斯兰教在唐代就已经传入扬州。另据《新唐书》卷一四一《邓景山传》载,在中唐时期已有数以千计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在扬州经商。

唐代之后,历经宋、元、明、清,扬州和阿拉伯世界的友好交往一直没有中断,历代都有大量的穆斯林来到扬州,他们有的经商,有的传教,有的还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出任官职。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普哈丁了。

相传,普哈丁是穆罕默德的十六世裔孙,在伊斯兰世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在扬州前后生活了10年。他克服重重困难,营建了仙鹤寺(又名礼拜寺)。后来,他去山东济宁一带传教,于德元年(1275年)南下扬州,在所乘船只即将靠岸时辞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人们将其安葬于扬州新城东关河东高岗上,并建墓园以示纪念。明代盛仪编著的《嘉靖惟扬志·杂志》对此有记载:普哈丁“相传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宋咸淳间(1265~1274年)来扬州”。“未几,先贤亦归去,越三年夏天东游至津沽,遂移舟南下”扬州,于德元年卒。

普哈丁在扬州期间创建的仙鹤寺,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之一,它与广州的光塔寺、泉州的麒麟寺、杭州的凤凰寺并列为我国东南沿海伊斯兰教四大名寺。仙鹤寺后经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80年)哈三重建,嘉靖二年(1522年)商人马宗道同阿訇哈铭重修。

后人为纪念普哈丁而修建的普哈丁墓园,坐东朝西,墓亭为阿拉伯式,其平面呈正方形,高约3.5米,砖墙由1.6米、转角由1.1米高度开始,向内收缩成圆拱顶形,四面各辟有拱门,地面用青砖筑成五级矩形墓塔,每层平面浅雕花卉,立面浮雕如意头花纹。门额刻石为“西域先贤普哈丁墓”,下刻“乾隆丙辰重建”。这一墓亭结构,阿拉伯语称之为“拱拜尔”。顶上悬有一块方匾,用阿拉伯文书写的铭文意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钦差。”匾的四角分别写有伯克尔、欧默尔、鄂斯曼、阿里四个穆罕默德继承人哈里发的名字,形象地反映了伊斯兰文化与扬州建筑的相互融合。

整个墓园建筑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墓域,内有普哈丁墓及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宋代以后,许多中外的穆斯林都希望死后将遗体葬于普哈丁墓旁,靠近“哈赛”(意为圣人),以求得真主的保佑,如宋代著名的穆斯林古都白丁、撒敢达,逝世后都葬于普哈丁墓附近,他们的墓至今依然存在;第二部分为清真寺,是教徒们做礼拜的活动场所;第三部分为公园。

在扬州,人们又习惯称普哈丁墓为“回回堂”,或“巴巴窑”。“巴巴”意指对有德望的穆斯林的尊称。现普哈丁墓园内,还藏有四通元代遗留下来的刻有中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的墓碑,这是民国初年在拆除扬州南门挡军楼的墙基中发现的,现存于普哈丁墓园内。这些墓碑上都刻有《古兰经》的章节、穆罕默德的言行录和伊斯兰教格言。

2001年,普哈丁墓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外穆斯林敬谒先贤提供更多的便利,也为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外交通史、世界建筑史的研究增添了宝贵资料。

猜你喜欢
哈丁传教穆罕默德
重庆哈丁环境试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哈丁环境试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哈丁环境试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哈丁环境试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逆转”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人行天桥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米儿咱·穆罕默德·海答儿《热希德史》
试析传教活动主体的伦理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