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文化研究的四个阶段

2004-04-29 00:44李桂荣曹晓玮
企业文明 2004年3期
关键词:文化研究企业

李桂荣 曹晓玮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企业文化一直是企业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至2003年10月初,我们在“World Cat”检索系统中以“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Organizational Culture”和“Enterprise Culture”)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可以找到920个在题目中带有这些词语的专著和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时间从1960年到2003年,其中从1960年到1979年只有将近20本,其余都是从1980年到2003年的。作者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泰国、南斯拉夫、俄国等许多国家,其中美国占绝大多数,达到80%多。内容涉及多种角度,包括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的类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的变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与企业业绩、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与全球化、企业文化与企业购并、企业文化与私有化、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非赢利性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员工积极性、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企业文化的管理、企业文化的理解、企业文化的评价、企业标识语中的修辞艺术、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某某(某一个)行业的企业文化、某某(某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如何超越自己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的诊断、建立学习型的文化、建立灵活适应型的文化、保持创新型的文化、建立包容型的文化等。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研究价值是被公认的。在此浩瀚的书海中,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我们对这么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把西方(主要指英语国家)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企业文化理论形成以前的研究阶段;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发表和被广为接受的阶段;企业文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阶段;企业文化的研究为企业指明道路的阶段。

企业文化理论形成以前的阶段

企业文化的实践的历史可以说是和世界上企业的历史一样的,但对企业文化的研究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早期的科学管理原理,因为它是对企业运行方式、管理方式、工作效率、普通员工之间、普通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及其成果,而这些问题也同样是企业文化理论的范畴之内的问题,特别是爱默生的十二条效率原则和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从实践上来说,十九世纪30年代IBM的创始人ThomasWatson就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当时IBM的员工的工资比一般的工厂的工人的工资高,工作场所非常干净、整洁,工人可以参加免费的音乐会,而且公司要求工人上夜校以了解被提升的机会和程序,最重要的是,IBM的工装上都印着“思考”(Think)的标志,意思是说如果员工多动脑筋,他们就可以前进得更快。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随着企业实践和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文化的研究逐渐系统化并在企业实践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任何理论都有继承性,企业文化理论也是一样,它主要是从组织行为学发展而来,同时也继承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一些思想。从组织行为学继承了关于企业的宗旨、价值观、行为方式、运行机制、氛围等思想。从心理学继承了激励机制和人的不同需求的思想。社会学对企业文化研究的影响始于对神话传说、礼仪和符号的研究。人类学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结构主义学派、符号学派、人种学派的影响。

企业文化理论形成以前的研究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末。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从普遍的组织文化的角度进行的,就像对学校文化、警署文化、军队文化的研究一样,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员工的激励、企业的氛围、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的运作效率等。这一时期的研究已经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所研究的东西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内容,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理论,从企业文化这个角度来说,对理论界、实业界的影响不算很大。对于这一时期的研究,我们主要可以从下面的作品中有所了解:沃尔特·斯戈特的《芝加哥的象征:工业、企业、教育、文化之城》(1960)、牛顿·马各里斯的《组织文化与自我实现过程》(1965)、爱尔顿·E·塞娜、左治·F·法丽斯和D·安瑟尼·巴特菲尔德的《信任、文化及组织行为》(1971)、约翰·D·迈克尼尔的《企业文化:分类研究》(1979)、哈沃德·希瓦茨和斯坦利·M·戴维斯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支持》(1979)、阿尔弗雷德·M·吉格的《多边贸易环境下的企业文化》(1979)。

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发表和被广为接受的阶段

这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企业文化的研究处于热潮之中,以1981年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企业的挑战》、1981年出版的《日本管理的艺术》、1982年出版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活的规矩和礼仪》和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美国一流企业的经验》为开端,很快风靡整个企业管理领域,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关于企业文化的作品,如R·H·坎姆贝尔的《苏格兰金融企业的源泉:成功文化》(1980)、爱德加·H·沙因的《企业文化:动态研究》(1983)、安·M·罗宾森的《邮局的企业文化:历史、现状和未来》(1983)、威吉·塞斯的《企业文化:概念分析及其管理学意义》(1984)、罗伯特·F·爱伦和夏洛特·克拉夫特的《企业自然的思维和行为:创造理想的企业文化的途径》(1982)、爱德加·H·沙因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企业文化变革的方式》(1983)、科瑞格·R·黑科曼和迈克尔·A·希尔沃的《创造卓越:新时代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变革的方式》(1984)、斯坦利·M·戴维斯的《管理企业文化》(1984)、劳伦斯·M·米勒的《美国精神: 望新企业文化》(1984)、昆汀·格莱姆的《领导风格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实证研究》(1984)、F·奈特利亚·泼拿瑟勒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氛围:高官层的作用》(1984)、琼尼·马丁和凯仑·希尔的《企业文化与企业中的叛逆文化:难以共生的共生》(1983)、约翰·J·马休的《企业文化与沟通过程》(1983)、弗郎西斯·D·凯希迪的《企业文化与社会化过程》(1983)。这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企业文化:企业生活的规矩和礼仪》。在这个阶段中,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其完整的理论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很快被理论界和实业界所接受,主要表现在大量的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和著作的发表。这个阶段论述和研究的主要是在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和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关系、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成长、企业文化的管理和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认识和描述等方面。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国内基本上都有中译本。

企业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在这个阶段中,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文化理论,作品像泉水般不断涌现,如爱德加·H·沙因的《企业文化与领导艺术:动态研究》(1985)、爱仑·威廉、保尔·道布森和迈克·沃特斯的《变革企业文化:创造新型企业的途径》(1989)、南希·马丁的《企业文化变革中沟通的作用》(1988)、布兰·S·帕森斯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总体分析》(1988)、弗茹尼卡·L·布劳恩的《员工眼中的企业伦理、企业文化和上下级沟通》(1988)、帕崔西亚·H·卡拉瑟诺思的《作为企业文化象征的企业价值观和员工满意度之间的关系》(1988)、约翰·B·露奇的《企业购并、兼并过程中的企业沟通和企业文化》(1988)、迈克尔·P·詹米森的《企业文化:概念与识别方法》(1985)、戴布拉·J·格莱哈姆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企业文化》(1985),戴维·M·维拉努的《组织文化:公共关系中价值观的体现方式》(1986)、R·戴姆·谢曼的《企业价值观、对员工的尊重,对顾客的贴近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1986)、林恩·M·奥斯沃尔德的《企业文化之间的不同:对管理的意义》(1985)、帕崔西亚·K·嘉波的《企业文化变革中的企业文化分析》(1987)、沃雷斯·E·沃科尔的《变革企业文化:美国通用会计公司的战略、结构和职业精神》(1986)。这一时期的研究的特点是更细化,更具体化。除了原有的主题如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的体现、某些具体的企业的企业文化等还继续研究以外,还有了一个突出的主题,就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企业文化的变革,而且研究得相当深入具体。这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沙因的《企业文化与领导艺术:动态研究》和威廉等人的《变革企业文化:创造新型企业的途径》。沙因的作品国内有中译本,而威廉等人的作品国内没有中译本,所以我们这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本书以爱比国家建筑业协会、豹牌汽车公司、东芝英国公司、约翰逊马休集团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化学国际公司(BP和施乐英国公司等企业的具体实践为背景论述了企业文化变革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论述了企业文化的实质和人们对于企业文化变革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结合企业的实践论述了企业文化变革的思想;第三部分重点论述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作用;第四部分不加解释、不加评判地描述了爱比国家建筑业协会、豹牌汽车公司、东芝英国公司等企业文化变革的具体过程。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些供读者思考的在未来的企业中可能碰到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研究为企业指明道路的阶段

经过对企业文化的专门而广泛的研究,企业文化的研究人员把握了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和新经济运行的规律对企业的挑战和对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有了非常明确的思路。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美国应该在保持美国精神的基础上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且非常明确地把握了美国精神的根基就是创新精神;第二,新的经济运行规律要求企业建立和保持应时而动的企业文化。就企业文化的研究而言,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很多,其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1992年出版的约翰·科特和詹姆士·L·赫斯科特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1997年出版的杰克林·谢理顿的《企业文化,团队文化:克服团队成功的障碍》、1998年出版的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1999年出版的爱德加·H·沙因的《企业文化的永恒法则:关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谬误》以及2000年出版的伯歌·C·纽豪热、佩·本德和科哥·L·斯特姆斯堡的《网络文化: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此外比较有影响的还有2003出版的玛丽·戴维斯(Mary Davis)的《企业文化:转变领导方式的驱动力》、娜迪娅·K·布什和道诺德·K·怀特的《沟通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科尼斯·李帕提都和戴维·西西勒的《美国企业的成长:历史、政治、文化》、李查德·迪的《变革企业文化:在造纸厂实施安全战略》、露尔·H·琼森的《超越道德底线:让伦理观念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成分》、娜迪亚·K·布什和唐纳德·K怀特的《沟通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查尔斯·H·特纳的《争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1990)、卡尔·尤利奇、R·S·乔德瑞和凯山·S·瑞纳的《管理企业文化:使印度获得世界竞争力的多元化》(2000)、保尔·泰姆波罗尔的《个性魅力:张扬企业的形象、品牌和文化,赢得世界的认同》(1998)、保尔·希勒斯和保尔·莫莉斯的《企业价值观:道德争论》(1992)、科林·格利的《企业与文化》(1998)、弗古尼亚·S·侯勒普的《氛围与文化:企业沟通的实证研究》(1995)、苏·玖斯的《培育学习型的文化:促使员工创造优质产品、积极创新、保证企业长足发展》(1996)、琼恩·C·马丁和安德鲁·哥达德的《兼并与收购过程中的企业文化:理认框架》(1997)、查勒·温德利的《企业文化:沟通研究》(1992)、詹尼弗·L·万恩的《对企业文化变化的评价》(1992)、贝慈·布莱克斯利的《新技术对企业文化的影响:通讯业中的典型研究》(1991)。在这一时期,企业文化研究的永恒主题还继续存在,只是由于一些事件的发生,有些主题的研究加强了,如由于2001年和2002年美国一系列大公司的欺诈行为,关于企业道德和企业诚信的研究增多了,由于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关于安全文化的研究增多了;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主题,如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网络文化、速度文化、多元文化、创新文化、无界线沟通、集思广益决策、公正的过程等。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中《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和《谁动了我的奶酪?》在国内都有中译本,所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沙因和纽豪热等人的作品。在沙因的《企业文化的永恒法则:关于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谬误》中作者以电子设备公司等为例阐述了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并且阐述了关于企业文化的黄金法则。他在书的一开始就表示了他的愤怒,愤怒的原因不是因为企业文化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业界对企业文化的概念都已经形成了共识,而且认同企业文化的功能特别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他愤怒的原因是很多人把企业文化当成了一种时髦,由于把企业文化当成一种时髦,所以常常把企业文化简单化。沙因说,企业文化远比许多人认为的复杂得多,也远比许多人认为的难以改变的多。企业文化有不同的形成阶段,也有多种呈现的角度。如果没有对自己企业文化的深刻的准确的认识,任何完善和变革企业文化的企图都会遭受失败,并且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危害。接下来他以具体的例子展示了如何进行变革以及变革的结果如何等。在每一个案例分析中,沙因都坚持他的三条黄金法则;第一,要想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必须先认清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要进行任何企业文化的变革都要先进行现有企业文化的调查;第二,进行企业文化的调查不是从文化本身开始,而是要从真正的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开始,这样可以先确认管理者的作用、决策的过程、沟通的方式以及矛盾和冲突的管理,进而探测到企业的信念和价值观;第三,要运用更能探测到企业文化的真实状况的信息收集工具。根据事先设定的问卷及标准的方案,人们会发现一些问题,也会漏掉一些问题,因此,既然企业文化是一种共享的东西,就可以运用有良好的电子设备支持的、即时的、公开的讨论的方法进行企业义化的探测。在书的最后,沙因提出了一些未论述的供读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在《网络文化: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中作者纽豪热等人以3M公司、美国石油公司、美国航空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器公司、通用汽车公司、豪尔玛卡片公司、索尼公司和耐克公司等为背景,系统地阐述了网络经济对企业文化的本质要求,较全面的说明了建立网络文化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作者在书中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旧的规则已经在变化,但新的规则还不太明朗……有很多人在研究网络经济时代的设计、营销和服务等,但对于网络经济时代的内部政策和企业文化等,人们还研究甚少……”。本书主要论述了如何建立适应网络经济时代要求的能够保障企业经营战略顺利实现的企业文化。作者在第一章中概括论述了网络经济时代传统的公司所面临的文化问题。在第二到第十章中论述了网络经济时代每一个公司都会面临的文化上的九大挑战。最后,在书的结论篇中,作者就如何在网络经济时代建立以高速度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文化提出了十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西方企业文化的研究不仅反映在关于企业文化的专著上,还反映在报刊和关于企业管理的书中,而且其中的思想和论述也同样深刻、同样具有影响力。有时,即使不冠以企业文化的头衔,也同样展示作者关于企业文化的思想和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实践状况。2003年1月《哈佛商业评论》中的文章“公平的过程: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以Elco电梯公司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为例详细而透彻地论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不仅需要公正的结果,更需要公正的过程的道理。2002年8月《哈佛商业评论》中的文章“激励创新”论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不同于传统方式下的激励创新的观点和方法。2003年1月《哈佛商业评论》中的文章“信任的敌人”以具体的调查为依托论述了信任不仅是企业结盟更是企业内部合作的基础以及如何避免不信任感的具体方法。2002年7月《哈佛商业评论》中的文章“使企业的价值观真正起作用”第一段就写道:“如果你公司的价值观中列有:沟通、尊重、正直、卓越等字眼,你应该感到忐忑不安,因为这正是安然公司在2000年的年报中所陈述的安然公司的价值观。”接下来作者陈述了企业的价值观应该是有真实意义的,而不是空洞的,并且以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各个公司的价值观应该是具体的有自己的特点的自己能够信守的价值观。除了《哈佛商业评论》以外,《商业周刊》和《福布斯》等也常有关于企业文化的文章出现。

除了报刊文章以外,我们在企业管理类的书籍中也能学到关于企业文化的多种智慧,它们不仅出现在对企业文化的专门的论述中,也出现在对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企业沟通、决策机制等的论述中。在1989年出版的《创新型企业》中,作者盖罗斯·摩根在第2部分第24章中列举了扼杀创新的十三种思维和行为,非常鞭辟入里,在第2部分第27章中描述了6种从严格的等级式组织结构到完全的网络式结构的演化过程,清晰而且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组织结构与企业运行效率及员工创新精神的关系。在2001年出版的《战略管理》一书中作者查尔斯·希尔和盖罗斯·琼斯在第5章中列举了GE等国际大企业实施6个西格玛质量管理战略的过程,展示了这些企业重视质量、重视客户利益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在第15章中说,为了保持竞争优势Intel在研发部门实施了项目组的组织结构,以便保持研发的效率和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Intel的概念是只要它的项目组能够保证公司在硅片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就会永远比别人做得好。企业文化的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反映出不同的特征,这种研究总体上是与客观现实和具体的企业实践相辅相成的。第一个阶段基本上是企业管理理论的正常的发展。第二阶段基本上是在日本管理力式的冲击下而对企业文化的暴风雨般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第二个阶段的余温,却是更理性、更广泛,更深入的对真正的美国价值观、美国企业运行方式的研究。第四阶段是对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文化的研究,并从主流上找到了在新经济时代能够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那种企业文化,即“灵活适应型的文化”或称为“创新型的文化”、“应时而动的文化”、“及时调整的文化”等。

猜你喜欢
文化研究企业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