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峰
榆林工业发展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重要指导思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是坚持一个方针,走好六条路子。
坚持一个方针。即坚持“依托资源、科学开发、壮大产业、强市富民”十六字方针。
依托资源。榆林的最大优势是资源,发展工业最有利的条件也是资源。我市是国内外少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矿产资源富集区,四大资源储量大,品质优,组合配置条件好,再加上铝钒』:、高岭土、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以及羊子、红枣、洋芋、豆类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我市特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它转变为经济优势,是我市工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市矿产资源共有8大类40多种,其中煤炭总量大约8640亿吨,已探明储量1660亿吨,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3100亿立方米;石油探明储量1.7亿吨;岩盐探明储量50亿吨。预测榆林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高达6.53万亿元,资源开发的前景相当广阔。
科学开发。榆林地处西部大开发腹地,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要用创新的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来开发资源、发展工业,要以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走出一条具有榆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合理调整工业布局,逐步形成北煤炭、西油气、南加工、中轻纺,各具特色,主业突出,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区域结构,实现工业格局向资源开发型转化。一是建没北部煤炭一电力一高耗能工业区:二是建设西部石油一化学工业区;三是建设市区化工一轻纺综合工业区:四是建设南部农副产品加工一盐化工工业区。
第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确立以工业为主的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加快丁业向主导型经济转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市委、市政府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出台了《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决定》,对加快项目建设,实现资源转化,促进产业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第三,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使传统产业中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尽快向先进、适用、高效、节能转化,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
第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的各个领域和整个过程,实现决策和管理网络化、智能化、现代化,推动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五,以市场为导向,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小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向工业优势领域、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实现产业、产品的开发向市场经济转化。
第六,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养和开发人才资源,改善投资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使经济发展环境实现良性转化,形成促进工业发展的优势之一。
第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促使工业生产向清洁化、生态化转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壮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煤炭、汕气、化工、电力、建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工业对财政的贡献逐年增加。但总的来讲,我市工业还是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产业尚处于成长期,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强市怎么强?只有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壮大支柱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才能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达到工业强市的目的。在我市,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推进三个转化(即: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开发建设思路更加清晰,使基地建设从一次能源产品开发,向资源开发的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跃升,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布局规划为:府谷火电及载能工业基地,神木煤液化工业基地,榆横煤化工工业园区和鱼河米脂盐化工工业园区以及神府优质商品煤基地、扩大靖边石油、天然气产能建设等。通过资源转化,构建起煤电及载能工业、煤制油、煤化工和煤汕盐化工产品综合丌发、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所以,我们要以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为龙头,带动我市煤炭、汕气、化工、电力、建材、轻纺六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使我市工业形成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并举、各具特色的区域工业经济新格局,并把这六大产业做大、做强、做精,使我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市、工业大市。
强市富民。开发资源,壮大工业,带动相关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发展,是把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本质要求;转化优势,工业强市,发展经济,根本目的为了强市富民。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输出与转化和深加工的关系、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重大项目建设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使工业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协调地发展,最终达到强市富民的目的。
走好六条路子。即依托资源优势、走深度开发的路子;推动联合、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推动改革,走民营化发展的路子;强化管理,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一、依托资源优势,走深度开发的路子。榆林是世界罕见的资源富集区。资源优势是条件,经济优势是目标。
如何把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这是加快发展榆林经济需要研究与实践的新课题和系统工程。结合我市资源布局特点,首先要做好“钻、挖、烧、加、转”五篇文章。以定、靖为重点,加上周边的子洲、横山、榆林,发展油气钻采工业和盐化工业;以神府为重点,加上榆阳区北部、发展油气钻采和盐化工业;以府谷为重点,发展焦炭、电厂、硅铁、水泥、高岭土等高耗能工业;以清涧、佳县、吴堡等南部各县为重点,发展红枣、洋芋等农副产品和毛纺织深加工产业;以神府榆靖为重点,搞好煤电转化,煤、油、气联合转化,发展电力和精细化工综合利用工业。做大煤炭产业,做强电力工业,做精化工产业。
二、推动联合,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内蒙鄂尔多斯的经验与做法,结合榆林资源开发优势,通过推动联合,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对现有分散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一批主业突出,拥有名优产品,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组建煤炭生产、煤炭运销、原油开采与运销、盐化工、气化工、电力、轻纺、服装、建材、酒业等十个集团企业,重点打造两艘“航空母舰”,即:煤炭集团和石化集团,建立神府经济开发区和榆林西沙经济开发区两个高起点、高技术、高水平的“工业园区”。
三、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巾的含量,促进粗放经济向集约经营转变是发展榆林工业经济的唯一选择。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实施“企业上网”工程,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加大对全市轻纺、医药、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引进新机制、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产业升级换代,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手段装备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落实技改资金,积极争取“双高一优”和国债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盘子。以企业为主体,在全市重点工业企业中普遍建立技术创新机构。调研、储备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属于国家鼓励类的技术改造项目。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科技成果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化。
四、推进改革,走民营化的路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资产优化组合为目标,加快国退民进的改革步伐。要坚持“优势企业集团化、骨干企业公司化、中小企业民营化、市县区企业一体化”的改制思路。建立企业改革“——把手”工程,加强力量、强化措施、加大改制工作的力度,制定并出台企业改制的新办法、新规定和优惠政策,确保国企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非公行制经济发展环境、拓宽非公有制发展领域,促进榆林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提高,大跨越,大发展。
五、管理创新,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管理创新,首先要观念创新。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理念,向管理要效益的新观念。在管理组织和机制、管理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创新。其次是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各项专业管理制度,第三要广泛推行质量认证制度,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壮大名牌产品。第四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做大做强榆林企业,最缺乏的是人才。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人才,而不是资本。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新经济最重要而相对短缺的资源。我们要建立惜才、用才、育才和招才引智的激励机制,营造一个没有“天花板”的事业发展平台。第五要强化信用管理。“信以诚为本,诚以信为基,信以德为源”,诚信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兴业之本”。要加强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全面提高企业信誉,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第六要组建企业家协会。加快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家队伍形成和成长的机制,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路子。全市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的问题。发展榆林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路。实现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从掠夺性资源开发向集约性经营转变。坚持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对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实行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相结合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生产率、采收率,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推动清洁生产,着重发展附加值高、轻污染或无污染产业和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产业。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2Eql,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尽快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坚持资源外输与就地转化并重,开发与加工并举的原则,一手抓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一手抓加工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通过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优化工业布局,在全市构筑“北煤电、西油气、中轻纺、南加工”的工业布局,形成以能源化工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区域经济,努力实现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富市富县与富民协调发展,达到工业富市、富县、富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