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0”和“1”之间

2004-04-29 00:44:03田欣欣
新闻爱好者 2004年4期
关键词:摄影受众数字化

田欣欣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出现,数字化的概念逐渐走向大众。“0”和“1”这两个神奇的数字,被其独有的数字编码技术所支撑,将各种信息资源载入数字化的洪流,从而将传统转化为现代。

随着大众传媒数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本泾渭分明的各种媒体出现交汇和融合。信息渠道和传播领域被大大拓宽,已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格局。同样汇入此大趋势的新闻摄影,从传统模拟到现代数字,我们将由其技术优势所带来的在其本质特征、内涵特性、地位功能、运营方式、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效果等诸方面的同步进展和未来预测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不难看出其发展的巨大潜力。

众所周知,新闻摄影指用摄影手段报道“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显然,“正在发生”为其报道的本质特征。可以这样说,新闻事件从媒体到受众时间的长短,是衡量其传播时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时效性其实也是其新闻性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新闻价值的第一内涵。与传统模拟方式相比较,数字新闻摄影的突出优势也在于此。用数字相机拍摄图片,省却了传统方式的冲洗、制作过程。再配合掌上电脑和网络传输,速度为传统传真技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无疑,其时效性被大大增强。如果结合传统媒体所建立的新闻站点,信息从采集、制作到上网发布甚至以分、秒计,即可以名副其实地实现对“正在发生事件”的现场报道。2001年9月11日美国恐怖事件中,全球电子网络系统高速、不间断地连续传输着从现场不同时间、地点、方位和角度拍摄的图片。广大受众对于事件最新进展及时把握的程度和速度,是传统模拟方式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的。

另外,对于众多媒体关注的重大事件,重视报道的独家和独特,也是体现其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数字技术的新闻媒体,在迅速抢到独家新闻并随时切换最佳新闻点,同时又要争取以独特的拍摄视角和报道方式取胜方面,亦可最大限度地占足优势。

报道的“真实性”为新闻摄影的第一生命。有人甚至形容此为“可怕的真实”。由于快捷和刷新频率的随心所欲,在“0”和“1”之间传送的数字图片和影像具有现场可考证性。对于事件现场真实的氛围,真实的人物、事物和空间,甚至渐进的事件过程的报道,能够更容易做到客观、准确、全面和随时跟踪。如果作为新媒体的网络新闻,可不受版面、数量与播出时间的限制,信息含量大,实时更新频率高,现场气氛强烈,传播效果更直观、有效,其可信度自然也被大大加强。

利用数字“0”和“1”,从此迈入信息高速公路的新闻摄影,与多媒体技术及电脑网络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催生了传统媒体难以匹敌的图片传播新模式,建立了图片媒介新格局。从而使新闻摄影——这一以视觉形象传播为主要报道方式的传播形式的地位与作用,得到全面、整体的提升与发展。这是网络传播技术和现代化综合传媒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上新闻,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可在媒体与受众之间实现交互。这种网络对等传播方式,提供的是个体间自由、平等、有筛选且可实现对话的信息交流平台。这样,一张新闻摄影图片,当它在网上发表时,其传播所至的实际效果、范围和价值,相对于传统媒体,会得到大幅度、多元、立体化的提升。这是由网络打破线性结构而呈现网状链接所带来的。

网上图片借助多媒体优势,可将文本、声音甚至动画与之结合在一起,对受众进行视、听、画结合的强烈的综合感官冲击。其结果,全方位加强了静止的图片给人的单一视觉感受,让受众有整体的情感体验。

数字压缩和存储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资源极限,使拥有无限信息空间的网络媒体,为新闻摄影图片提供了一个无限增长的信息资源库,带来了无限的频道资源。众多传统的报刊网站可通过网络传输和终端仿真实现对摄影图片的资源共享,从而做到优势互补。受众亦可有筛选地对所关注的新闻图片进行多元阅读和比较阅读。

新闻摄影图片被数字化后投入新媒体的同时,即意味着受众的阅读范围被大大扩大。鉴于网络的大众化和包容性,摄影图片的受众范围在网上会更普及、更群众化。这样,使本身就被称为人类通用语汇的重要视觉资料,迅速被扩展至社会各阶层。同时无形中还将广大受众相隔的空间与时间大大浓缩,更可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现今,大量思想内涵深、新闻存量大、视觉冲击力强的摄影图片,借助数字新技术,通过网络被广泛、迅速、客观、有效地传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网络强大的包容性,在不同群体的媒介平台上,新闻受众同时又可根据自己的鉴别标准对个人所关注的图片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和把握。

新闻图片的拍摄,不同于其他门类的摄影,事件发生的现场可能条件非常恶劣,也许对象稍纵即逝。从技术和艺术的角度 ,要较好地把握光线和视点有时非常困难。因此,为突出新闻事件的典型性、哲理性和本质特征,或者为增强其表现力和提高审美教育功能,在后期对图片做适度加工也是很有必要的。经数字化处理后进入电脑的图片,在明室运用软件对之所做的操作,相比传统暗室中原始的图片后期处理方法,更简便、快捷。可以这样讲,只要技术允许,电脑对所需图片的后期处理是随心所欲的。当然,这应是在绝对忠实于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所为。

当前,计算机文化以及技术的发展与培育日新月异。相关硬件设备的互接和软件环境的兼容也变得非常容易。这就为进入数字化环境的各种新闻信息传播形态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比如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数字印刷设备、视频采集卡、影视编辑机等,我们即可将报刊新闻摄影图片、电视新闻、电影新闻剪辑,甚至包括电台广播新闻片断等各种传统的媒体信息,经数字化后合理融合,尔后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媒介平台上,进行有效的传播。

勿庸讳言,数字化后的新闻摄影市场尚待进一步培育。但走向数字,已是当今新闻摄影无可回避的选择。

猜你喜欢
摄影受众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