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健
中新网2月24日转载了南京《现代快报》一则题为《“情人节”惹祸?南京各妇科门诊迎来堕胎高峰》的报道。最初看到这则新闻标题时,着实被它的“新闻性”给冲击了一把。又是“情人节”又是“堕胎”的,想不往下看都难。可读着读着就发现味儿不对了,文章唆唆写了一大通,可就叫你找不到“情人节”跟“堕胎”之间有什么关系。再一想,报道的转载日期是2月24日,而情人节是2月14日,也就是说二者的时间差充其量也就10天左右。即便情人节那天真发生了什么“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事件”,10来天的时间就能让“南京各妇科门诊迎来堕胎高峰”?人们常念叨“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可再快也没快到这份儿上吧?
其实,作者写这篇文章无非是想说春节期间(又是寒假),有些打工者或者学生过于放松,只图一时欢娱,又没有意识到要采取措施或者根本就不懂采取保护措施,节后只好到医院来打胎的事儿,但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却把“情人节”给强拉硬扯进来。若是“情人节”能张嘴为自己辩护,怕是得告这篇文章的作者一个诽谤诬陷罪哩!“情人节”当然不能开口说话,说白了,吃亏的还是咱看新闻的人。满怀着对新闻内容的希望,花费了时间和精力,结果得来的却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货色,别的不说,单是这受欺骗、被愚弄的感觉,就让人气儿不打一处来。
媒体经济说白了就是“注意力经济”。媒体卖信息吸引受众眼球赚广告费养活自己,受众付出注意力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满足自己,二者各取所需,和平共处,不是挺好的吗?搞些自以为聪明的小伎俩骗取受众的注意力不但打破了二者之间良好的关系,还会让人对媒体信息失去信心——“狼来了”喊了几遍几十遍却又连根儿狼毛都没见着,以后谁还会再搭理你啊?
客观地说,文章里还是提到了一些有关“情人节”的内容,原文摘抄如下:有关专家担心,刚过去10天的情人节,可能还会在一段时间后引发又一轮堕胎高峰。“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引发又一轮堕胎高峰”说的是以后的事,有“不可能”的一面,但标题给你的感觉却是“情人节”已经惹祸了。看,还是在玩自以为聪明的文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