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料”和新闻“线人”

2004-04-29 00:44:03胡春阳等
新闻爱好者 2004年4期
关键词:报料新闻线索

胡春阳等

报料的缘起和价值

所谓“报料”,是指非专职新闻人员有意识地追寻或偶然发现新闻线索并主动提供给媒体,媒体给予一定报酬的行为,提供线索的人被称为“报料人”或“线人”。这种现象早已有之,无论西方著名记者还是中国早期知名记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新闻资源,新中国的通讯员制度也可谓它的前身。在我国,报料最早兴盛于香港,称为“爆料”,前几年首先为广东效仿并很快为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成都、深圳等地的媒体推波助澜。央视的“焦点访谈”是较早受惠于报料的栏目,在其播出早期,担忧新闻源不足,公布了栏目电话和记者的传呼号,结果挖掘出大量有重大价值的新闻。

去年,报料成为风潮年,“北京最早掀起这股风气的是新闻晨报,上海则是新闻午报”。其之所以在当下如此流行,大致有如下理由:

一、它是新闻业市场化运作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传媒进行市场运作后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是都市报的红火,其制胜法宝是市民新闻观。随着人们生活的全面世俗化,人们对信息的要求是更多、更快、更好、更有亲和力。因此,媒体必然改变由记者包打天下的单向信息输出的做法,“报料”实际上是全面推进了市民新闻观,有助于进一步尊重受众需要,实现双向互动。

二、它是行业内激烈竞争的必然产物。在无序的价格竞争后,媒体之间的竞争转向了内容的比拼(暂不论质,起码是在数量上),新闻源的开发、新闻的时效性和贴近性对媒体至关重要。热线报料一般能最及时地反映媒介核心市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与心智认同。因此,社会新闻、民生新闻俨然成为媒体争夺的新阵地。

三、它是媒介繁荣与开放的表征,是媒介生存环境变化的体现。在一个信息流通不畅的社会里,在媒介还处于封闭的自循环状态里,人们的表达是十分有限的。只有一个更文明的社会才容许人们勇于并勤于表达,也只有媒体是开放的,自由表达才是现实。因此,报料是人民自由表达的表达。

四、社会文化与技术的发展为其繁荣提供了温床。随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迅速崛起,参与生活、表达意见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增长,学习新闻专业素质的能力增强。

现代通讯设施的普及为之提供了技术保障。上世纪80年代,人们通过电话与呼机传送或接收热线,效率不高。随着电话、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报料变得更加方便、快速,降低了精力与时间成本。因此,报料普遍。

因此,报料是读者来信、来访在新的社会与技术条件下的新形式。

报料风潮出现的特定理由决定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独特价值。

一、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媒体管理、人力等成本,记者的新闻源扩大,避免了随机寻找线索的低效率。记者获取新闻源的途径不外三种,一是参加各种会议获取公开发布的信息,二是靠记者深入实际去发现,三是他人提供的信息。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作为重要消息源的第三种长期以来受到忽视。

社会生活生生不息,单靠有限数量的记者去获取无限丰富的社会现象,是没有可能的,但无限增加记者数量在理论与现实上也不可能。因此,报料人尤其是职业报料人是拟制的记者,是新闻力量的补充。因其不在体制内,自然节省了媒体的各项成本。

更有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可遇不可求,报料人身份的多元化使之有在场的优势,即时报料可为记者赢得时间乃至先机。

二、有利于挖掘一些独家新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闻源趋同。同一个市场的不同媒体,新闻源很容易趋同,要显示个性赢得市场获得美誉必须要有独家新闻,而独家新闻的获得除了深入挖掘同源性信息以达同中求异外,就是报料人提供的个性化信息。

三、媒介舆论监督能力加强,公权与私权的维护更迅速有力。虽然人们报料的动机各有不同,但大多数人的初衷还是为了揭丑曝光,监督社会,解决问题,实现正义与良知。被称为中国第一“新闻报料人”的沈阳人记村早在1998年始,借助新闻监督力量在城乡间做新闻调查,使非法集资、诸多领域的假冒伪劣、教育、网络诈骗等问题充分曝光。

近年来,一些生产、生活资料、生产领域存在的大问题多数是由于报料经媒体曝光后得以解决。报料是民间声音,它所捅出的重大问题传播无边界,这种无边界使问题既难以被操纵掩盖,又容易引起人们的集体关注,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而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问题,业内人士的举报证据往往确凿可靠,使舆论监督能够直击痛处。

媒介作为社会公器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进行社会监督,但单靠媒介自身力量进行,不说是不可能,也是艰苦卓绝的。

报料人的种类

和通讯员相比较,报料人的身份很难确定,也不固定,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文化高的,也有文化低的,有些报料人是本地人,有些则可能是出差路过此地的外地人,有些报料人是职业的,而大多数则是非职业的。每张报纸的报料人群体稍有区别,当然这和不同报纸培养的不同读者群有关。那么,究竟是哪些人每天在为报社提供报料呢?大致来说,提供新闻报料的人有这样几种:

第一种是职业报料人。这部分人数量不大,但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有敏锐的新闻意识,他们了解各报纸版面的设置和出版流程,已经能够按照各个媒体的要求提供新闻线索。这类人以专门提供新闻线索获取报酬为谋生手段,他们活跃在新闻可能发生的各个地方,有一套自己的联络图,对几家报社的热线了如指掌。据测算,在郑州这个地方,报料人每月只要有6至10条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媒体并被采用,至少可获得报料费300至500元,如果其中的两条信息获得一等奖,那么收入便可达1000元。这部分报料人提供的新闻线索比较成熟,但并不一定是独家。目前,越来越多的报料人逐渐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他们日益成为新闻媒体的“千里眼”、“顺风耳”。

第二种是热心读者。他们比较注意收集新闻线索,提供给自己喜欢的媒体。但并不是为钱所使,他们中有的人是看不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看不惯有损城市形象、有损市民利益的行为而踊跃报料,他们渴望运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声音。这部分人往往文化层次相对来说较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部分人提供的“报料”往往是批评报道的主要来源。他们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第三种是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这类人往往在一些问题上遇到了难题,苦于自己无法解决,于是拨打热线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希望运用媒体的影响,解决自己的问题。《焦点访谈》的一大部分线索都是由此获得。一般来说,这部分“报料”一经采用,都是一些带有现象性的东西,所以说,传媒人如果对此下大工夫的话,肯定会挖掘出很多背后的东西。

第四种是偶尔发现新闻线索的人。这种人数量少,但提供的“报料”往往是突发新闻的主要来源,而且这种人最有可能发展成职业报料人。比如说,深圳一“摩的”拉客仔,在一次载客途中,因为偶然目睹了一场车祸,给报社记者在第一时间提供了新闻线索。文章见报后,他意想不到地获得了100元报料奖。谁想这一偶然的发现,竟使他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从此,他每天骑着摩托车大街小巷地寻找新闻线索,然后“卖”给多家新闻媒体。现在,他每月能挣到三四千元的丰厚收入。

不管是哪类“报料人”,他们提供的“报料”毫无疑问大大丰厚了媒体的新闻源。那么是不是说有了这些“报料”,媒体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显然不是,因为“报料人”在提供“报料”时,往往是凭自己对新闻的简单认识判断得来的,因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衡量新闻时考虑不周是经常的事,再加上一些个别人为了钱而报“假报料”的可能,诸多因素都提醒着传媒人在当今“报料人”活跃的年代,审慎地把关更显得尤为重要。

线人及报料现象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线人及报料现象将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促使媒体调整竞争策略,加强构筑立体版面的趋势。新闻线人是一种自由的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与体制内的记者不同,他们的报料完全取决于激励因素与个人情感的喜好,因而具有公共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换句话说,从有形的方面考虑,他把料报给哪一种媒体和哪一家媒体的几率都是相等的。同时,报料和新闻线人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新闻事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甚至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初步繁荣了。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线索和新闻材料已经供大于求,极大丰富了。短平快的新闻人人皆有。

如果说以往媒体的竞争在重视报道面与报道深度的同时还可以有侧重报道面或深度的区别时,那么,今后的媒体在报道面上的差异越来越小,而报道角度和立场观点将成为媒体竞争的核心因素。因而,只有在报道面广的前提下,在深入开掘和策划报道上下大工夫。通过统筹安排不同厚度和深度的新闻,以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新闻版面表现出来,才有资格参与下一轮的市场竞争。

促使媒体内部采编机制发生改变,编辑中心制逐步确立。我国媒体总体而言,还是记者为中心的采编制度。即由记者根据新闻线索,外出采写稿件,在成稿后交由编辑选择、修改,最后编发。这种采编制度的特点是“来稿加工”,虽然从表面上看,记者的采访也是经过事先准备和计划的,不是完全自发的行为,但是在新闻线索的选择和发现上,记者掌握着最重要的原始选择权,编辑虽然也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但这种选择是建立在初次选择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换言之,这种选择是在划好的较小范围内进行的选择,是一种二次选择权或次选择权,其作用显然不能与初次选择权相提并论。但随着国外先进新闻理论的传入以及我国新闻业的迅速发展,这种采编机制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记者作为单个竞争主体而言,由于其选取新闻的立场以及视野的局限,其选取新闻线索的标准与媒体的标准及受众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编辑相对于记者而言,立场介于媒体与记者之间,视野相对比较开阔,考虑问题能从整体版面入手,更善于统筹兼顾,因而更符合媒体发展的需求。

新闻线人和报料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采编制度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新闻线人与媒体本身的记者存在着工作上的重叠,这实际上构成了竞争和冲突,所以记者无权单独决定报料的新闻价值,而且编辑的本职工作就是选取稿件,确定版面,所以由编辑来判断报料的价值更为合理,同时,还可以由他来协调新闻线人与记者之间的关系,区分两者的活动范围。因此,新闻线人以及报料现象的出现,将会推动媒体内部逐渐树立以编辑为中心的采编体制。

促使媒体的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发生变化,依据职能进行再分配。新闻线人的出现,必将使原有的媒体人员构成出现调整和变化。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新闻采编人员队伍之外,忽然出现了一部分非专业的新闻采集者。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发现新闻线索和新闻材料并告知传媒或新闻工作者以获取经济报酬。应该说,他们的工作与职业记者的工作范围有部分重叠,尤其是各个媒体负责社会新闻的记者,不仅两者的工作范围有冲突,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媒体内记者受体制的约束和自身活动范围的限制,发现新闻的能力和速度不一定比新闻线人快;还有一种情况,某些新闻由于内容比较专业,一般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不能胜任。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很有可能就会对媒体内部的各部门进行调整。

以普通读者为目标受众的媒体,其调整的大致原则应是放两头、抓中间:即主要对最低层次的普通社会新闻以及高级专业新闻部门进行机构精简,将普通社会新闻留给接受过初级培训的新闻线人去做,社会新闻部只设极少数的编辑,由他们负责对新闻线索进行价值判断和筛选,并具体协调报社与新闻线人之间以及不同新闻线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专业新闻,则只留有极少数的专业记者或编辑,主要由他们负责平时收集专业发展的资料和相关领域专家权威的资料,并做好与专家权威之间的通联关系,通过聘请专家和权威作专访、写专稿或开设专栏等方式进行专业新闻的报道。

由于竞争的要求,对新闻从业者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线人的出现,对于记者而言,提出了更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因为新闻线人接受过简单的培训之后,完全有能力独立从事一般性的新闻稿件的采访和写作,即使还达不到编辑的要求,经过简单的修改和加工就可以传播。

记者们再也不能舒舒服服地当记录员了,他们必须从编辑确定的重要新闻线索和新闻材料中去进行深入挖掘和多角度思考,从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中寻求到特殊的规律。这种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跑新闻就能跑出来的。要想提高能力,唯有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力争对某一特定领域有独到和深刻的见解。

加强对线人的培养和管理

新闻线人市场,给新闻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波。第一,它拓展了新闻来源,为媒体提供了题材广泛、及时迅捷的报道线索,大大提高了记者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新闻栏目的经营成本。第二,本地迅捷的社会新闻的增多吸引了本地受众的兴趣,牢牢锁定了受众群。第三,高价进购、征集新闻线索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新京报》创刊伊始打起的万元线索奖招牌震动了京城大街小巷。第四,媒体、受众借此增强互动,提高媒体的公众影响力。《北京娱乐信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3大媒体组成热线联动,提出“任拨一条线,帮您解疑难”的口号,共同为群众服务。浙江教育频道推出的“小强热线”,根据观众报料帮忙寻找出走的小孩、为下岗职工卖披肩等,成了吸引百姓的“磁石”。很多线人选择一家媒体报料,就是对这家媒体的信任。第五,新闻线人本身也成为媒体报道的内容,拓宽了媒体报道的领域和形式。苏州电视台18新闻综合频道甚至把它做成了一个品牌栏目,推出《18新闻线人》,即根据线人提供的新闻线索由记者采制新闻,还设立《18“新闻线人”英雄榜》,播出线人自采的新闻图片、录像、稿件。在对线人奖励的同时,还对线索和稿件评分,每周公布积分,年终根据积分评出前3名大奖。

新闻线人作为松散的新闻源提供者,身份和目的迥异。根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新闻线人大致可分为以下5类:(见文后附表)

这5类线人各有自己的目的和特色。客串、兼职类提供的线索多是工作、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新鲜事、不平事,或是目击的事故和意外。举报类线人有的是自己碰到棘手的事情解决不了,想借助媒体的力量,有的是对某方面不满,出于正义揭发黑幕。如湖南女孩王玉被同学骗入广东传销团伙,誓死抗争被放回家后主动充当新闻线人,与记者、民警一同南下广东捅穿传销狼窝。而职业线人则以此为业,配备数码相机等专业工具,跟各媒体都打交道,会根据不同媒体的类型和风格提供不同的新闻线索。除一般社会新闻外,有的还研究国家、地方出台的新政策,提供深度报道线索,对于敏感话题,还会做一些先期调查工作。少数职业线人甚至还布起了自己的线人网。专业新闻线索提供公司则有自己的编辑、记者队伍,线索分类全面,以商业盈利为目的。但目前多是文摘性质的,搜集整理各大媒体资料,自己原创新闻线索并不多。

正是由于新闻线人身份和目的的复杂性,媒体在围绕这个新闻源的管理、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新闻线人,就好比是媒体放飞的风筝,在无边的天空四处探寻,再通过电磁波将鲜活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回媒体。风筝飞得高与低、输送信息的真与假、价值的大与小,在于牵线人的技巧。如何抓稳抓牢这错综复杂的新闻线,让风筝飞得更高,传回的信息更精彩,就需要我们加强对新闻线人的管理,用科学完善的新闻源管理制度牵好这放飞的风筝。

建立科学的信息源管理制度。媒体应建立起统一、完善的信息源管理制度,规范对新闻线人的管理。目前许多媒体“热线”繁多,各专版、专栏甚至记者个人都有热线,结果热线不“热”,线索不“精”,信息源松散,利用率参差不齐。线人只与编辑、记者单线“接头”,很多资源不能优化组合,综合利用。建立统一完善的信息源制度,一要统一热线号码,树立媒体整体品牌形象。统一接听报料,经过分析整理,分传各个部门,避免相互信息不通,造成部门之间信息“贫富”不均。二要建立固定线人档案资料库,累积其业绩,表现好的可统一发给联络员证,报假料屡次不改的可清除出出线人队伍,这样既可以保护线人也可以尽量避免假线索。三要定期核查,由专人负责监管。新闻线索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科学信息源制度的建立,可以防止个别人从中牟利。2003年初,京城某媒体热线记者孙振就因利用新闻线索向有关单位勒索现金18万元,被警方拘捕。四要依据完善的信息源,对资源进行整体综合利用。《南方都市报》成立了专门的报料中心,建立完善的信息处理平台,对报料进行综合处理,既减少记者无效劳动,同时又为报纸经营提供有力依据。报料电话经过记录、筛选传送给记者后,对线人资料存档获得新闻源初始数据,再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更多报纸发行和有效阅读的相关信息,如哪个区报料电话多,哪个区广告咨询多,各报纸之间对比情况如何,读者对哪些问题最为关注等,为报纸经营提供参考。可以说,每个新闻线人都是媒体受众的“温度表”,报料电话可以成为媒体了解自己采编、发行、经营情况的有力依据。

加强新闻线人的培养。一要多培养职业线人。目前仅靠一味提高奖金的办法并不可取,负面作用比较明显。可以依据线人资料库,建立积分或星级制度,按不同级别固定相应底薪,提供重大线索再另给奖励。鞍山《千山晚报》推行星级新闻线人奖励制度后,得到了读者的热情响应。二要多培养兼职线人。在容易出新闻的行业或部门,如公安、消防、交通、工商、质检、医院、海关、气象、商场、社区等部门,多建立联系人,让他们在法律和职权许可的范围内有意识地多提供新闻线索。三要通过培训提高线人素质。目前线人采集线索大多靠自我摸索,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不够到位,线索废弃率很高。一家媒体有时一天收到线人提供的线索300多条,被利用的仅仅六七条,利用率为50∶1。媒体可考虑针对新闻线人开设新闻常识培训班,增强其新闻敏感性、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获得较可靠、稳定的新闻线索,提高采纳比例,减少记者无效出工。还可以从中发现人才,培养其挖掘深度报道的线索,对素质出色、能报料、会写作的可吸收为通讯员,甚至聘为记者。四要把“线人”作为办好媒体的有生力量,尊重他们的劳动,关心他们的生存状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保护其权益和隐私。

规范新闻线人的职业道德。职业新闻线人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实际上已成为新闻业的编外人员。他们虽然只是新闻生产链上的一环,但却是起始的一环,对他们的管理应纳入到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加强其职业道德的规范。深圳职业线人刘军华发现一打工妹欲跳楼自杀时,没有先报警救人而是先打热线报料。这种行为没有引起人们深思却被大肆表扬。前不久,有人通过热线透露有“独家猛料”提供,作为条件要求媒体先付50万元。此事披露后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的线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误导媒体,提供虚假信息或者片面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目前,新闻线人市场尚未成熟、缺乏“游戏规则”,媒体不能一味攀比奖金数额,以免误导线人,损害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媒体管理部门一定要制定“游戏规则”,对其加以正确引导,规范其职业道德。

有学者说,新闻线人的出现是中国媒体通联制度的延伸。笔者认为,新闻线人不同于传统的通讯员。新闻线人的来源、身份复杂,主要目的是及时提供新闻线索,时效性及为媒体服务的目的第一,获取报酬的目的性较强。而通讯员多是本单位的宣传人员,并非单纯以提供线索为主,一般多自采稿件,时效性稍逊,也不以获得报酬为主要目的,主要还是为其单位的业务服务。因此,对新闻线人的管理,也不同于对通讯员的管理。它更多的是侧重于架设在社会与媒体之间的新闻源的管理。

新闻线人、新闻线业是新兴的事物,在我国方兴未艾。加强和规范对新闻线人的管理,充分利用新闻线人资源去延伸媒体的触觉,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当前媒体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研究并解决好这一课题,对提高媒体的公众影响力,增强其竞争后劲都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报料新闻线索
对网络报料,还得“论心”“论迹”
新民周刊(2020年22期)2020-06-24 12:52:44
报料糖
报社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策略探讨
传媒论坛(2019年19期)2019-03-20 17:49:41
暗处藏DV
当代工人(2016年16期)2016-11-04 08:27:00
暗处藏DV
新闻线索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新闻报道应引入刑事证据规则规避法律风险
新闻界(2015年12期)2015-12-15 06:10:03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
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