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居民“疍族”考

2004-04-29 21:13孟庆梓
华夏文化 2004年4期
关键词:船头生活

孟庆梓

“疍族”又称蛋民,是我国水上居民的旧称,主要分布在两广和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大约自先秦时代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越族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民族群体,便是蛋族。关于“疍族”先祖的具体由来问题,在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但大致说来,却可以认为是古越人的后代。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疍族”一词者,始于魏晋,谓之“蛮疍”。隋唐时称“蛋人”,宋、元时称“疍族”。后来由于同化于汉族的程度越来越深而逐渐失去了少数民族特色,因此自明代初年起,“疍族”已不再依附于少数民族,而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解放后则一律改称为“水上居民”,并不列在少数民族群体之中。

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性民族群体,“疍族”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就是“浮家江海”,“以舟为居”,数百年来一直过着水上的“游牧”生活。其之所以被称为“蛋”族,是因最初汉人见蛋民使用一种特殊形式船只,船首尾皆尖高,船身平阔,其形似蛋,故称“疍船”(见《太平寰宇记》),又因其生活在船上,以船为家,故又称“疍家”、“疍户”或“疍民”。

疍民一般均在江海沿岸聚居,由于长期生存于水上环境之中,且又很少和陆上居民往来,因而使他们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独特简朴的水上生活方式

蛋民的经济生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水上活动展开的。一般而言,蛋民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造船、制盐、捕鱼、采珠和运输等等,间或也有少量的妇女从事竹类编织活动。《广州杂录》云:“蛋户以舟为宅,捕鱼为业,或编篷濒水而居,又曰‘龙户,”。可见置民主要是靠捕鱼、采珠为生。疍民捕鱼又有“讨小海”与“讨大海之分,前者在内港捕鱼,如寻捕贝类、 蟳、虾、淡水鳗、鲫、螺等,后者出海捕鱼,如捕取鲂鱼、鲨鱼、带鱼之类,且尸定要年轻力壮的男子始能胜任。古时疍民出海主要依靠木船和钩、网、周缣等粗陋工具,若遇狂风巨浪,每遭不测,因此他们往往抱有消极的人生观,喜欢喝酒,不事积蓄。

疍民往往以船为家,每只小船体长一般不过五六米,宽约一米二。因每只小船—般只住一家人,所以又称之为?连家船”。连家船的结构甚为精致,上面有拱型的蛋篷,用以遮蔽阳光和风雨。船侧有长桨一双,作为小船在水上划行的工具。底部的船舱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水舱用以装载鱼货,后面,的空舱用来放置衣食杂物。甲板之上、蛋篷之下,小船的中。部则是蛋民日常起居的唯一室内空间。有时船舱外侧还会派上用场,一侧挂着灯笼,养着几只叽叽直叫的小鸡,一侧挂着无底的篾兜,为的是便于拉撒。船头是比较神圣的地方,春节的时候要在船头张贴吉利、的字幅。以便祈求为新一年的生活带来福气。船尾则是放置炉灶的地方,主要用来煮饭和取暖。

关于疍民的日常生活情景,清人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曾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说蛋家的妇女一边操舵一边煮鱼,整天背着孩子,还要帮助丈夫起网摇橹、削竹搓绳,顾不上哭闹着要吃奶的孩子。疍民们不穿鞋袜,光着脚踏波涉水,或者只穿木屐。男人不管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天,只有一件短袄和一条裤子,妇女三年才有机会换十条布裙。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置民世代生活的艰辛和简朴。也许正是由于他们在长期的水上漂泊中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风险,从而养成了他们淳朴豪爽、顽强、刻苦的性格。另一方面,长期的体力劳动也造就了蛋民独有的健壮体格,一般水上人臂粗、臀大、腰板宽、腰杆硬,且两足内曲,这些特点的形成均与他们终日在船上活动有关。此外,长期的水上生活还练就了蛋民的一身好水性广蛋人俱善没水,旧时绣面文身,以象蛟龙。行水中三四十里,不遭特害,称为龙户”(见《粤中见闻》)。而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水性,又往往使他们成为政府水军的招募对象。明清两代时,便有不少疍民被招募为水师兵丁的记述。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亦曾招募了大量“渔民疍户”组成水勇,乘快艇出击沿海的英国侵略军。

丰富多彩的独有文化习俗

疍族之信仰风俗与古越族保持着较多的相同之处,史载“疍家之称为龙户者,以某入水辄绣面文身,以象蚊龙之子”,可见其具有与古越族相同的断发文身习俗。疍族的图腾信仰为蛇。汉张衡说:“水人弄蛇”。明邝露《赤雅》卷上进乙步明确记载:蜑(疍)人神宫,画蛇以祭。”就地域范围而论,也有不少疍民拜蛇的记载。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载:“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日游天大帝,龛中皆蛇也”。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载:“广西梧州三角嘴亦有蛇庙,蜑人信奉甚虔。”与两广的崇蛇信仰相比,福建蛋民的崇蛇信仰更为普遍,《海上纪略》云:“凡(福建)海船中,必有一蛇,名日水龙,自船成之日即有之。”

在服饰习惯方面,蛋民所穿衣服,皆用粗布,一般以蓝、黑色居多,妇女衣襟袖领上常镶有一寸余宽的黑色布条,头发则梳成田螺状的发髻,髻尾朝天,这些都是他们为了与水上活动相适应而长期形成的特有习俗。

疍民的婚俗可以算是别有风味。“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这种氏族社会的遗风,既有传统古典的一面,又有自由恋爱的味道,很是有趣。在娶亲的这一天,新娘穿上红衣绿裙,在娘家的船上用托盆盛载着猪头、鸡、鸡蛋、糯米饭、糖以及针线、胭脂水粉等。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新娘便开始“叹”歌,即一首接一首地唱起世代相传的婚礼歌。新娘的唱词大都是从长辈的女性亲属那里学来的,也有些是在对歌过程中随感而发的即兴之作。婚礼歌的主要内容一般是眷恋父母的不舍之情,感谢亲朋的答谢之意,以及憧憬新婚后的幸福生活等等。迎亲、接亲和成亲的整个过程均在船上进行,婚宴之日,众多的亲朋好友各自泛舟齐聚男家,把十几只小艇并泊在一起,船头相对,用红布在船上搭起遮篷,欢声笑语,非常热闹。

此外,蛋族水上民歌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嫁娶、喜丧、渔汛、过滩均可入曲。常见的有贺年歌、婚礼歌、行船歌、下水歌、咸水歌、丧葬歌、高堂歌等等。这些民歌大都节奏明快,曲调激昂,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丰富的民歌内容既记载了蛋族的世代风俗,也丰富着他们单调的文化生活。

除以上风俗外,蛋民们还有一些传统的迷信与禁忌:如不准妇女跨过船头,怕妇女跨船头后对捕鱼不利:禁忌别人在自己面前说不吉利的话或做不吉利的事;一年之中的首次捕鱼,最忌讳别人船只从自己的船头前横驶过去,他们叫做“拦头截腰”,为大不吉;晒网的时候,不喜欢别人从网底下钻过去;不喜欢客人揭舱板、看舱底;船上有人去世了,邻近湾泊的两艘船艇一定要簪花挂红等。

新中国成立前,水上居民——蛋族深受民族歧视和阶级压迫,封建时代甚至与娟优隶皂并列为贱民。他们不得读书应试,不得与陆上汉族通婚,甚至上岸不准穿鞋,同时还担负着沉重的课税。官府除了向他们征收渔捐船税之外,还要交纳名目繁多的种种附加税,滥征妄取,不一而足。在我国历史上,数百年间,蛋家一直过着悲惨的生活,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蛋人“衣皆鹑结,得掬米,妻子共之……冬夏身无一缕……”。新中国成立后,蛋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昔日漂泊无依,生活贫困,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蛋民,一跃而成为国家的主人。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国家和政府的引导帮助下,许多蛋民陆续搬迁到岸上居住,其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习俗也逐渐与陆上人家融合、同化。如今,置民们不仅都有了自己的陆上家园,有些还凭借自己的传统本领优势发展成为海洋产业的主力,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猜你喜欢
船头生活
背起妈妈船头的纤
致湖面清洁工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坐船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