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光 李 彬
近年来,有的农民在从事水稻和其他水田劳动中,忽视了劳动保护,致使稻田性皮炎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稻田性皮炎已成为我国农村不可忽视的一大职业性病害。
稻田性皮炎是由于受到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共有两种类型:1.浸渍糜烂性皮炎。由于插秧时手脚长期浸泡在稻田泥水中,污水、泥沙和腐败有机物质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以及稻田中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有害化学物质对皮肤的损害,破坏皮肤表层细胞而引起接触性皮炎。主要症状是瘙痒、头痛,当发生继发性感染时,还可出现头昏、发热等全身症状。2.尾蚴性皮炎。尾蚴性皮炎俗称“鸭怪”、“鸭屎风”,禽畜粪便排出后,藏匿其中的寄生虫卵在水田孵化成毛蚴,毛蚴又发育成尾蚴。人一旦下入河水和稻田,尾蚴便会钻入人的皮肤而引起炎症。常在手脚浸入疫水中半小时后即产生发痒、刺痛。同时浸水部位可见芝麻大小的红色皮疹,数小时后变成绿豆大小的疱疹,中间有出血点,严重者会融合成斑片或出血性损害,抓破后易感染化脓,痊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
稻田性皮炎虽然令患者痛苦不堪,但只要预防得当,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方法是:1.加强防疫。下水田前10分钟,将趾、指缝间涂擦些动植物油或矿物油脂,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酸软膏、松香软膏等,药效可维持48小时;也可穿长筒软质胶靴,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疫水。水田劳动收工后,应将手足洗干净并扑擦适量滑石粉或氧化锌粉等,也可把手放在白矾盐水(白矾30克,食盐15克,溶于小盆水中)中浸泡片刻。为了有效阻止和减少传播源,对病畜、病禽的粪便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禽畜新鲜粪便进入水和稻田中。2.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可推广干湿轮番作业方法,实行水、旱地交替劳动作业,避免在水田中过久连续工作。在安排劳动时间上,为了防止水温过高,可采用上午早上工,下午晚收工,延长中午休息时间的办法。3.化学药物防治。为了减小病源传播,可采用化学药物来灭杀尾蚴。方法是:每亩地取氨水15~25公斤(或碳酸氢铵15公斤)洒在稻田中,也可使用草木灰50公斤/亩来灭杀尾蚴;还可用除草剂五氯酚钠0.5公斤/亩,其药效可达2~5日。4.药物治疗。稻田性皮炎发生后,若病情较轻,局部可涂擦复方炉甘石洗剂或止痒剂。如果皮肤被抓破后感染,应依据感染程度外涂龙胆紫或内服抗生素和抗过敏药物。还可采用抗菌药物软膏(如四环素软膏、红霉素软膏和新霉素软膏等)局部涂敷,每日3~4次,即可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