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彬
在物质财富极度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都要有个针线筐。针线筐为缝缝补补而存在,里面有五颜六色的布头,衣服磨出洞,找块颜色相近的补上就可以继续打发一年半载,尽管补丁和衣物的原色总难匹配。
皮肤扩张术发明前,整形医生很像善于缝补的老太太。人身上哪里出了“洞”,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找块补丁给补上。没有备用的“布头”,他们就玩“拆东墙补西墙”的把戏,从人体正常部位的皮肤上切下一块皮,贴到出“洞”的部位。病虽然治好了,但切皮的部位留下疤痕,补的地方看上去永远像一块补丁。皮肤扩张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整形医生只会拆东墙补西墙的历史。
什么是皮肤扩张呢?芸芸众生中,生儿育女的女性体会最深。在孕育生命之前,她们形体优美,风姿婀娜;但随着新生命的出现、长大,她们的腹部会越来越膨隆。虽然,分娩之后的锻炼保养仍能再现杨柳细腰,但松弛的肚皮,总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怜香惜玉的男人们于是幻想,怀孕的女人仍有魔鬼身材该多好,但那是不可能的,为了新生命,女人的肚皮总要被慢慢扩开,肚子最终要挺起来。
皮肤扩张术的灵感即来于此。皮肤扩张靠的是扩张器。它是一种硅胶制成的可反复向里面注水并胀大的装置,一端是硅胶囊,另一端是注射壶,中间是一段长短不一的细硅胶管。这三者合在一起,很像尿路三大件即肾、输尿管和膀胱之组合,工作原理也极其相似———一个地方的水,通过管道的输送,到另一个地方贮存。肾和注射壶是来水的地方,膀胱和硅胶囊是贮水之所,不同之处在于,肾能造水,而且是细水长流,注射壶的水由医生扎针注入,而且来水不定时。
为了造皮,医生首先要为扩张器选择合适的地方定居。方案一般有两个。一个是靠近将来需要修复的畸形部位。在这种情况下制造的新皮肤的质地、色泽都和要修复原部位的皮肤最为接近,补出来的补丁也比较好看。扩张器藏身的另一个部位是空旷隐蔽地带如腹部、背部。所以把它打发到这些人眼罕至之地,是因为在取走它制造的皮肤之后,缝合的切口能够隐蔽,即便取走面积较大的皮肤也不会严重损害病人的优美形象。
皮肤扩张的整个治疗过程可概括为“埋、注、转”三个字。“埋”的特点是小切口做大文章。通过小的皮肤切口,一点点掘下去,直到在局部皮下形成个大洞,其功夫不亚于当年地道战中挖地道的老乡。当然,只会挖洞还不行,扩张器是斤斤计较的主,拧了管,折了囊,放歪了壶,它都不会听使唤;还不能扎它一针,否则它漏给你看;还要让“地穴”固若金汤,否则,它也要半道上蹦出来;总之,要将它藏的严严实实,还要睡的舒舒服服,这样,它才能驯服地为你造皮。
“注”即注水,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难最累最漫长的阶段。医生要扎的准,注的稳,扩的好,不是件容易的事。成功的关键是病人的密切配合。病人稳定的情绪,是扎针百发百中的基本保障,面对龇牙咧嘴的病人,医生的手肯定要抖。另外,要想稳扎稳打,慢慢把皮肤扩起来,病人首先不能急于求成。十口气吹起来的气球,不要强求医生一口吹大。再次,病人还要学会察言观色,时刻注意扩张皮肤的颜色,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通知医生。
“转”的阶段最令人激动。扒出扩张器,把扩张皮肤转过去修补创面,那心情用一些年轻病人的话说,就像要伸手揭去新娘的盖头。然而,强烈的愿望,也往往使得一些病人手术后转喜为悲。原因有四:一,造的皮不够用,没能完全修复畸形;二,为了转移皮肤,身体的其他部位多了一些切口疤痕;三,新造的皮肤部分甚至全部紫黑坏死;四,即使没有上述情况,术后的形态还是不尽如人意。
因此,皮肤扩张术虽好,但也只是相对过去的缝缝补补而言。它制造的皮肤是有限的,对美的创造也是有限的,要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它,而且,整个治疗过程要多次手术,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病人痛苦相对增加,费用增大,即使最后成功,也是历尽磨难而后生。但好事多磨,如果你有足够的金钱和勇气,倒也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