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宦迹访闻

2004-04-29 00:44夏剑钦
寻根 2004年5期
关键词:淮扬魏源东台

夏剑钦

今年是魏源诞生210周年。为搜寻其散佚的诗文联语等著作,并补充和丰富《魏源全集》一书的插图,我们曾沿着魏源当年的仕宦行踪,走访了南京、扬州、高邮、兴化、东台等地,所获不少,感慨良多。

南京“小卷阿”

活跃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学术界的魏源,是中国现代化的前驱,然而他在八股取士的科场上,却是很不遂意。29岁中举后,屡试不第,长期在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和两江总督陶澍的幕府中过着幕僚生活,直至52岁才补行殿试,中了进士,以知州分发江苏叙用,先后任东台、兴化县令和高邮知州共5年。任期虽短,但他兴修水利、抗洪救灾和改革盐政等所建树的政绩却至今令人记念。

南京是魏源幕僚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嘉庆二十五年,魏源将母亲妻子一家从邵阳迁到江苏后,一直住在其父魏邦彦的住所。道光五年,魏源入幕南京后,才购得乌龙潭湖干草堂“以为别业”,直至道光十一年其父逝世后,才扩建湖干草堂,题名为“小卷阿”,举家迁居南京(今南京市城西龙蟠里20号“小卷阿”魏源故居)。在这里,他曾应聘入贺长龄幕,并受托代为编辑了一部本朝人的文选《皇朝经世文编》,影响和开创了晚清一代重视实学、经世致用的学风;在这里,他还协助江苏巡抚陶澍和布政使贺长龄办理过漕粮海运的事务,试行过票盐制方面的改革。

今天,这座原有三进屋子、占地500多平方米的院落,已成了大杂院,门楣上还有些石雕,院子门前竖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的石碑,这里就是魏源当年以文会友、著书立说的小卷阿。在魏源故居已住了40多年的薛世霆老人说,昔日门楣上还有魏源亲笔题写的“小卷阿”三字,“文革”时被铲去了。我们到小卷阿时,龙蟠里正在拓宽马路,魏源故居要拆掉临街的第一进房屋,其后两间则加以修缮,就地保护。前院中有魏源种下的腊梅树,要不是马路规划时,稍微弯了一点,这株腊梅就保不住了。

老人还告诉我们,小卷阿故居还是魏源的曾孙女魏昭和魏韬姐妹俩生前的住处,姐姐魏昭较早地在“文革”期间去世,妹妹魏韬直到1992年才病故。魏韬一生恪守祖训,保护魏源故居和祖传珍贵遗物,终生未婚,将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先辈遗物全部捐赠给了南京博物院。我们在博物院见到了她捐献的图章、字画以及魏源重订的《书古微》部分手稿。

扬州园

魏源在南京陶澍幕府时,曾协助主持盐政改革,创行淮北票盐,使清廷税收大增;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实践盐制,与人合伙经营票盐发了财。此时他已第五次会试不中,遂绝意科场,在扬州新城钞关门内仓巷(今新仓巷街37号),买下一座新宅,名叫“园”,携家定居扬州,专门从事幕政与著述。

我们到扬州时,市文物管理办公室的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不仅详细告诉我们古迹的情况,还为我们找出了关于魏源故居的档案,替我们复印了《江苏省文物古迹调查表》关于园魏源故居的部分资料,包括仓巷37号园的平面图、抱厦剖面示意图和园原状示意图。

园是魏源一生养亲、居住、读书写作和继续从事幕政活动的重要场所。从这里,他曾匆匆奔赴京口(今镇江)与奉旨流放伊犁的挚友林则徐会晤,四目相对,热泪盈眶,迸发出“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的悲歌;在这里,他奋笔疾书,完成了《圣武记》、《海国图志》两部著作,并自办刻印工场,刊印了《圣武记》、《海国图志》和《古微堂集》等著作;在这里,他多次接待过来此小住的龚自珍、何绍等同道名流。

据《江都县志》卷十三《名迹考》载:“园,邵阳魏明府源寓庐,在钞关门内仓巷,有古微堂、秋实轩、古藤书屋诸胜。道光间,合肥龚舍人自珍到扬州,馆园中。龚无靴,假于魏,魏足大而龚小。一日客至,剧谈大笑,龚跳踞案头,舞蹈乐甚,洎送客,靴竟不知所之,后觅得于帐顶。当双靴飞去,龚不觉,客亦未见。名士风流,至今传为佳话。”

如今的园虽已破败不堪,但仍依稀可见当年的轮廓。这是一个园林式住宅,南为花园,北为住宅,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现存院墙大门、照壁(砖刻门楼已毁)。南部花园遭毁,金鱼池在“文革”中被覆土作过防空洞。还残存石桌、石凳、太湖石、黄石及古井等,其余建筑则大部分被改建或重建。另存原建筑5间,位于园北面,基本保存原木架结构,室内残存浅刻竹石格扇,被用作居民住房。

兴化人眼中的淮扬名宦

魏源仕宦五年,第一年任东台县令,却因母亲逝世需丁忧离任而受到经济上的沉重打击。原来东台县的漕赋,历任没有完额,如果没有中央或督抚的清查,也就是一笔糊涂账,可不了了之。偏偏魏源任上遇到清查,于是倒霉的责任全都落到魏源头上,结果被迫赔补了四千金。东台半载兢兢业业,不仅没有半文薪俸,反而贴了四千两银子的老本,使“万分告匮”的家境又进一步滑向了“指日悬磬”的绝境。据魏韬回忆文章说,她听父兄讲过,其二伯父魏恒在广东揭阳、前山为官时,还在还魏源欠下的这笔冤枉债。魏源丁忧守制三年后,于道光二十九年六月任兴化县令。这虽又是一趟苦差,但小试牛刀给魏源留下了“淮扬保障”、“淮扬名宦”的美名。我们那次走访中仍然听到不少关于魏源“青天老爷”的故事。

高邮、宝应、兴化、江都和东台一带称为里下河地区。这里地势低洼,最易雨涝成灾。若将里下河地区比作一口大锅,兴化县则是这口大锅的锅底。这几县人民全靠高邮城西京杭大运河的百里大堤,拦着高邮湖和洪泽湖的洪水,使不泄入运河,冲进这口大锅。清代长堤上设有五个大坝,遇上水情紧急,河官就下令开坝,把洪水分泄入“锅”,以防长堤决口,以保自己的乌纱帽,至于百姓新谷已登,“虽黄穗连云弗顾也”。

魏源上任正值夏雨连绵,湖水猛涨,河官催促着要启坝,情势异常紧迫。魏源来不及到县衙门,就直奔大堤察看水势,组织百姓筑护河堤,并阻止河官启坝。他担心自己位卑力单不能胜河督,又亲赴总督陆建瀛处,击鼓撞钟,把陆建瀛请出去坐镇救灾。魏源自己则在风雨中奔走呼号,指挥七县农民挑土护堤。随着风雨加剧,情况万分危急,河督死活要启坝。眼看万亩良田稻谷将淹没,魏源便顶着风雨,扑倒在河堤上痛哭,要以身贷民命,要启坝就先让水把他冲走。“自辰至未,屡为巨涛所漂,士民从者十余万”,如此壮观的人堤抗洪场面,一直坚持到傍晚风雨停息。魏源浑身泥水,双眼被暴雨和风浪激打得赤肿如桃,见者无不感泣。连总督陆建瀛也扶着这位56岁的老人感叹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魏源回衙时,从县衙到兴化码头,前来迎接的士绅百姓已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拿着香火,放着鞭炮,送来一块大匾,上书“淮扬保障”四个大字,悬挂在县署正中。这一年秋后,兴化、东台等县获得了特大丰收,士民都称其稻为“魏公稻”,称运河西堤曰“魏公堤”。

魏源在兴化的名宦事迹在县志中有很多记载,如《兴化县续志》卷首便刊有魏源像,其像赞曰:“才非百里,学贯九丘。帷下驻,琴韵长留。身居中土,神往瀛洲。潜心著述,远采穷搜。时方浑噩,公已研求。卓彼先觉,如有隐忧。牛刀初试,砥柱中流。淮扬保障,千载寡俦。”在兴化市博物馆,则可见到馆中专辟的“淮扬名宦魏源”专栏,画像旁有一大段文字称颂这位“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的名宦业绩,其结语为:“魏源在任兴化期间,兴水利,施善政,育人才,百姓称颂。卒后,士民公请附祀于兴化之范文正公祠堂。”

虽然魏源后来在高邮知州任上,因太平军入扬州事,被清统兵大员琦善、杨以增(杨是兴化抗洪时魏源得罪的河督)以不绕道递送情报为名诬奏而革职,但他“淮扬保障,千载寡俦”和与范仲淹同祠附祀的崇高评价与地位,却至今存留在兴化、高邮、东台一带的百姓之中。

猜你喜欢
淮扬魏源东台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东台鱼汤面
淮扬狮子头
精工细作 淮扬雅味
董郎孝道古今传 有爱东台何羡仙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淮扬佳肴大烧马鞍桥
漫画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