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
牌坊是一种集建筑与雕刻艺术于一体的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石、砖等材料建制,开雕、题刻、镂空,多见于书院、寺庙、陵墓、宗祠、衙署、园林、街道等。牌坊的建造,一般是皇帝御批,再则是经当地官府逐级呈报,直至朝廷批准后,方可建造。
梁思成言:“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之装饰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成型者也。”明清两朝牌坊建筑达到极盛。据考证,中国牌坊曾受到印度建筑的影响,而日本的乌居和蒙古的牌楼则显然受到中国牌坊的影响。
中国书院牌坊是一种书院教育标志性建筑小品,是由古代的坊门演化而来的。它在中国书院教育史上延用了近五百年历史,形成了书院建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福建建阳的考亭书院牌坊,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为四柱三间五牌楼结构,高约10米,面阔约8.6米,葫芦形圆顶,牌匾书“考亭书院”,传为宋理宗亲书,坊柱间雕刻着雄狮、麒麟、凤、仙鹤等瑞兽祥禽及仙居道士等,人物形象造型古朴,具有闽北风格。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称马头牌坊,是东林书院的标志。天启六年(1626年)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明代原石坊上题“观海来游”、“洛闽中枢”等字样。清康熙年间在原址上改建木坊。乾隆五年(1740年)恢复原状石坊,坊额上改题为“东林旧迹”和“后学津梁”字样,由当时邑人秦爱莲书写。
此坊三间四柱五楼,通高7.24米,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图案。从坊顶部的火焰珠、鸱吻、脊板到虎头牌、上下花坊、花窗、盾目、雀替等构件无不精雕细刻。通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是件完美的石构建筑珍品。此牌坊是江南书院牌坊建筑的代表。
庐山白鹿洞书院牌坊(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初为木构建筑,后改成石制,即现在的石牌坊,它是白鹿洞书院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棂星即古代传说中的“文星”,以它命名,寓意此处文星璀璨,人才辈出。
牌坊由花岗石构成,六柱五间双层,以石梁连接上下层。中梁刻以缠枝牡丹,护柱前后为抱鼓,上饰波浪纹。左右梁柱间装饰以灰砖砌成的方形镂孔。中柱上方也以薄砖砌成镂孔花纹。全坊宽11.37米,最高5.3米,造型坚固稳定,线条粗犷简练。上下额坊横贯于各柱之间,其中嵌有造型不同的镂空花坊板,而各坊之中只有明间上额坊有浮雕花卉图案装饰,除此之外皆为素面,显得朴素典雅。这座石坊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两梢间面阔接近明间,两次间之阔明显小于梢间。
河北保定莲池书院牌坊,又称“莲漪夏滟坊”。保定为清代京畿首府,直隶总督驻节于此,莲池书院就坐落在城中心的古莲花池中。古莲花池与颐和园、豫园、拙政园齐名,为我国四大历史名园之一。元初属私家园林,称雪香园,明代为官府园林,号称“小鉴公署”。
雍正十一年,直隶总督李卫建莲池书院于古莲池,置讲堂、圣殿、魁阁、斋舍等建筑。乾隆十年,扩建为弘历的行宫,设岛、叠山、移花、植木,形成山水、楼台、亭榭、堂轩,书院与行宫合二为一。弘历三次莅院,赐“绪式濂溪”匾悬于万卷楼,并以理学规范莲池讲学。莲池书院不仅名扬中原,而且声播东瀛,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生徒,如民国大总统冯国璋、清未状元刘春霖、民国教育总长付增湘等。
牌坊正面为“古莲花池”四个大字,为民初大总统徐世昌手书,背面“莲漪夏滟”为明代官府园林遗墨。
安徽歙县华屏山古紫阳书院牌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属于徽商集资,在原文公祠的旧址上重建,以纪念朱熹。书院内还专设朱子殿、尊道堂等建筑。
该牌坊是一座二栋一间冲天式石坊,石柱立在矩形石座上,前后青石夹板护撑,额坊穿柱,下用雀替。青石坊匾上“古紫阳书院”五个楷书大字,十分醒目。柱头穿出定枋之上成冲天式,石枋上雀替于石柱外侧,定枋上正中置石雕葫芦宝瓶。整个牌坊结构简单清爽、格调典雅、端庄高致,与书院的风格正相协调。
江西奉新县会埠乡招边村潦河边上,有一座造型罕见的四方济美牌坊,它建于公元1599年。自北宋以来,奉新华林胡仲尧等四位先贤,乐善好施,造福桑梓,此牌坊为表彰四人的善行义举而立,是江西省惟一的书院四方牌坊。
牌坊高12.5米,宽4.4米,四面四柱,每面都是门楼式,有三层,全由石榫咬合。石柱、横梁上刻有花卉、禽兽等形态各异的吉祥物。
其中南面第二间横梁上,八匹快马千里送喜报的石刻,讲述的是宋雍熙二年,奉新华林书院有三位学子,同榜并登进士第,朝廷派人送喜报到华林的情景。
牌坊上石刻人物虽历经400多年的风雨,那流畅的线条、苍劲的笔力,依然清晰可辨。坊内四方各层青石板上均有题记,记录了华林胡氏捐廪赈饥民、架桥修路、创办华林书院、创建孔子庙等事。
湖南岳麓书院牌坊,为明代建筑,左右各一,南北相望,四柱三层,全部为麻石垒成,上有龙雕等饰物,内侧题额分别为“贤关”、“圣域”,外侧题额分别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系对孔子的赞许。朴实、自然、含蓄,是湖湘风格的书院建筑的代表。
江西铅山鹅湖书院牌坊,始建于明代正德辛未(1511年),由提学副使李梦阳上书朝廷,第一次正式在鹅湖书院建立一座崇尚理学教育的简易石牌坊。现在所见保存完好的这座石牌坊为明代重新选址所建,清道光二十七年维修,并书额为“斯文宗主,继往开来”。
明末清初,烽火波及到鹅湖书院的建筑物,书院大部分建筑被毁,牌坊也遭损坏。顺治时,清廷为了赢得汉族人心,对全国各有名望的书院进行修缮,恢复正常的教学。鹅湖书院被列为首批拨款重修的书院之一。顺治四年开始,到同治六年,鹅湖书院先后十二次较大规模地修缮与扩大。仅康熙时就有过三次修缮,最大的一次是五十六年(1717年)知县施德涵奉旨集乡贤绅士捐资,增拨库银56万两辟旧址重建扩展书院面积。玄烨亲书“穷理居敬”为书楼横匾,“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为楹联,为书院扩整后开学揭匾。
道光二十七年,又拨库银38万两重修。并着重修复了书院的院墙门、楼和石牌坊。
这座百年世纪坊全部用青石为建材,镂雕并举,屹立在书院整体建筑南北中轴线上,头门进入的第二进。整座牌坊高大宏伟、朴实壮观,坊高7.49米,长6.4米,宽2.3米,为四柱三间五楼式的门楼式石牌坊。
四柱底座为三层长青石砌成的须弥座柱础,柱础上支撑着四根方柱,四方柱南北向上用八个青石抱鼓石紧撑,寓意每个学子学有所成,各自都有自己特长。正间顶端南北向各图案,东柱上北镂琴,南镂书,西柱上北雕棋,南刻画。中间正厅东西二柱上南北两面均为鼎、瓶。
东一楼、二楼和西一楼、二楼楼面均为青石平板制成,各用一朵青石斗拱支撑。楼面各有一大二小倒立状雕刻的青鲤鱼三尾。正厅间为青石坊额,北额为“斯文宗主”四字,南额为“继往开来”四字。
正厅中间一块为石质细嫩的砚台石,两面镂雕,北面为“龙门”,门首四柱,二三柱为盘龙绕柱,一四柱为龙腾飞舞夺珠,门首波涛翻滚,鲤鱼跳跃,祥云覆罩;南面镌刻为大雁塔。“龙门”“雁塔”周边为镂空万字花格图案。(大雁塔在西安市慈恩寺,唐代新进士在曲江宴会以后,常题名于雁塔,称为雁塔题名。)
顶楼由四朵拱支撑,楼面为长方形青石楼板,四角镶嵌着四尾栩栩如生的莲花小鲤鱼,楼顶正面为钱芯宝葫芦石雕,南北面分别为彩带束缚的“朱笔”和“香囊”,寓意为书院乃“书香”之地,葫芦两边各立一条活泼生动的鲤鱼。
整座牌坊共有大小鲤鱼18尾,形象各异,尾尾逼真,形容书院士子读书百人,各有特长,将来都能鲤鱼跳龙门,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牌坊上下间架结构均衡有致,立柱和上下横梁雕龙在柔美飘逸的祥云间舒卷出没,采用了透雕、圆雕、浅浮雕、高浮雕等多种手法。花鸟、鲤鱼、寿字、蝙蝠、朱笔、香襄、宝鼎、檐瓶、龙门、雁塔、琴、棋、书、画争奇斗艳,是已不多见的清代书院石刻建筑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