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和宁波两地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

2004-04-29 00:44张政挺
市场周刊 2004年5期
关键词:宁波人温州人温州

张政挺

[摘要] 浙江是中国经济的先锋,宁波和温州又是浙江经济的先锋。文化作为非正规约束对一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通过对温州和宁波两地经济思想文化的梳理和经济发展历程的探究,可以了解两地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从比较中发现不足,提炼经验,以做两地互相借鉴之用,并为将经验向更大范围推广服务。

[关键词] 温州宁波思想文化经济

一个通俗的社会学常识:不同地域的人群总是具有彼此不同的生活习俗和行为方式。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不同地域的人文差异非常明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征,诸如苏州精致悠远的吴越文化氛围、温州进取嚣张的地域商业精神、厦门浓郁的海滨风光和闽南情调,不一而足。人的地域性差异昭示的是文化的地域性不同。这些地域的人文差异就好象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尽管形态不一,但孰优孰劣,却难分轩轾。从社会学的角度衡量,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不同人群间的文化异质倾向。

19世纪60年代末期,经济学家舒尔兹敏锐地觉察到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的技术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承接了舒尔兹的这一研究传统,把文化精神当做一种与正式典章制度并行的非正规约束来研究它对人的经济活动的导向和规约效应。正如斯诺所说:“非正规约束在制度的渐进的演进方式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是路线依赖性的来源。我们仍然有一个关于文化演进模式的长期方式。但是我们确实了解,文化信念具有极大的生存能力,且大多数文化变迁是渐进式的。”

非正规约束在制度渐进的演进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作为非正规约束对一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浙江经济的成功,文化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浙江人作为市场的弄潮儿,是在浙江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秉承浙江文化的功利和商业精神成长起来的。

纵观浙江,杭州、宁波和温州是浙江经济的三极,各有所长。鉴于杭州近年来致力于休闲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将仅对代表浙江经济发展趋势的宁波和温州经济进行比较分析。

一. 温州和宁波经济思想的发端

通常认为,温州人较早具有市场经济的文化底蕴,要追溯到1600多年前永嘉学派“事功”的思想。“瓯居海中”,地处东南一隅的温州,自古远离中原文化,唐末民谣“天高皇帝远”就流传于浙南温州一带。当宋朝中原地区产生了正统理学并日益兴盛时,温州却形成了与之针锋相对的永嘉学派。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提倡“事功利”的实用之说,认为"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主张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批判了抑制工商业的“厚本抑末”思想。这一主张对温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使得温州人铸就了“其货纤靡,其人善贾”的人文个性,在国内,温州人较早放弃了传统的小农经济而从事工商业,以分散个体的决策来使分散的稀缺资源得到更有效运用。

作为中国四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帮”,形成于明清时期,和浙东学术几乎同时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起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者间存在着很深的内在渊源。素以“经世致用”为其旨归、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的明清浙东学派,其走在时代前列的经济伦理观如“新四民”、“工商皆本”、“国家不可病商以滋弱”等主张,便无疑是在浙东大地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以商为业、以商为荣的社会存在中孕育萌生而成。浙东学术大师王阳明主张建设"街道市廛,俱有次第,商贾往来,渐将贸易"的"富庶之乡"。清黄宗羲更是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他对"崇本抑末"思想命题作了新的解释,认为凡"不切于民用"的皆为"末",批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这些观念,显然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这种具有启蒙意识的经济伦理观,又反过来指导、促进“宁波帮”与时俱进、发展壮大。

二.温州和宁波经济思想类同点

1.开拓进取,以商为荣

在历史上,宁波由于“航海梯山”、“襟江带海”的地理格局,因此“冒险犯难”的开拓精神曾经一度是宁波人的重要地域性格特点。宁波,西汉称“鄮”,《舆地志》云:邑中以其海中物产于山下贸易。贸字旁边加个邑,便成了“鄮”,因名鄮县。这也许是我国唯一与商贸直接相关的古地名。宁波濒临东海,拥有天然良港,扼南北水路之要冲,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经过千百年的曲折发展,至迟在明代,就已形成以商为业、以商为荣的社会风尚,利之所在,不惜冒险犯难。 “只要铜钱多,哪怕落油锅”,无疑是对宁波人重商心态的形象写照。

较之宁波,温州的区位条件并不好,资源禀赋差,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培育了温州人艰苦拼搏、开拓经营、务实求真的实干精神和闯劲,也为温州农民变为民营企业家提供了土壤,可以说,企业家是温州唯一的优势资源。温州人的“四千精神”(历尽千辛万苦,施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和赚钱的冲动,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家。温州的企业家们也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2.务实低调,自主独立

宁波人经商一贯有低调务实的作风,至今宁波人还保留着“闷身发大财,元宝滚滚来”,“钱财弗露日,露日要赤脚”等经营思想。浙东学派的重要特点是强调“经世致用”,这在某种意义上也造就了当代宁波人崇尚务实的行为作风。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多数温州人没有受惠于计划体制的好处,没有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可供依赖,不同程度地需要自谋出路,从而养成了一种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这种独立性、自主意识使得温州人较之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多的其他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强烈得多的创业倾向。早期的温州老板的创业精神被归纳为:可以当老板,也可以睡地板。

3.乡土凝聚力强,具排他性

乡土凝聚力是家园意识的直接象征,是居民对本土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乡土凝聚力是由宁波地域区划和共同的文化传统所造成,以后又通过近代宁波帮发展壮大过程中浓厚的乡土意识的传播被强化。宁波地域文化的凝聚力虽强,但是其表现过程中有时却走向狭隘地方意识,盲目的排他性的一面。宁波文化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小宁波”文化――留存着浓厚的地域自恋意识,没有真正树立起一种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文化。

温州人比宁波人更讲求地缘关系,这就决定了温州文化的不易融汇性。其突出表现在外出谋生的温州人,通常很难与当地社会和文化融为一体。他们多以集团形式出现,在当地营造出相对独立的“温州文化圈”。温州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不易融汇性,使温州人虽然可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却难以走出“温州文化圈”。

4.善于学习而拙于创新

宁波人既具有开明、开拓的一面,但也有保守、谨慎,缺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吃螃蟹”的气魄,宁波人善于学习而拙于创新,正体现了宁波人的保守心态。

温州曾做过一个《温州百姓心目中的温州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7.5%的受访者最讨厌温州老板们的“文化素质”。由于企业主文化程度低、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又普遍缺乏外地科研、学校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因而温州普遍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少,模仿成风。

三.温州和宁波经济思想不同点

1.企业组织形式存在差异

在温州民营企业中,2000余户独资私营企业、2万余家股份制企业以及2万余家公司制企业大都保留着家庭、家族色彩。温州民营企业规模小,管理简单,家族成员的自我约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合作、信任更多局限于家族成员之间的情况下,家族制往往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但是,家族企业以血缘、亲情关系为依托,对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具有排他性,从而无法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宁波的民营企业也不乏家族模式,但却不是普遍现象。宁波有历史悠久的向外迁播史,个人或者三五人出外“捞世界”是宁波人经商的传统。外出宁波人普遍采取个人或合伙的组织形式,以个人品质和商业道德维护企业的稳定。即使宁波本地企业,可能在初期规模较小时采用家族制,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会逐渐开始引进职业经理人,建立现代化正常的权力转移机制。

2.企业经营理念差别巨大

宁波历史上文化发达,一向有“崇文重教”的风格。良好的崇文重教传统,使得宁波人的文化素质较高,行为和操守规范,讲求信用。不论是做生意还是干其他事情,宁波文化中都有一种注重程序、讲求规范的习惯。宁波商人讲究利义并重。

古典温州模式重市场不重企业组织。在企业内部,温州人的合作一般局限于家族内部。亲戚朋友常常在“亲兄弟明算帐“的原则下,取长补短、分工合作,一起做生意和创业。同时,为了赚钱所要打交道的前后工序、各个环节及有关管理部门,都会将其看成是合作的对象。不过这种合作也是以功利色彩为背景的,目的在于“利”。相反,同样生产或经营同一品牌的,却鲜见合作,只见竞争。温州商人纵向上广泛合作,横向上残酷竞争,同室操戈,是典型的“重利轻义”心态。

3.主要从事行业模式不同

宁波有天然良港,自古就是我国的港口城市,“唐宋市舶,遥达海外”。宁波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古从事航运和贸易。发展至今,宁波已成东方大港,港口业,货物运输业已成为宁波的一大支柱产业。另外,宁波的商业贸易也很兴盛。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描述宁波:“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这句话即使放到现在也很恰当。

温州不具备宁波的港口条件,“地不利”逼迫温州人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温州人也向外,但与宁波人不同。“有钱赚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遍布全国,以至世界各个角落。2001年,154万在外温州人创造了56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温州本地的制鞋、服装、工业电器、汽车摩托车配件、打火机、眼镜以及灯具等行业均占全国产量的大部,温州以下的县市,大多有一种特色产业。整个温州就是一个巨大的加工制造厂。

清末晚期,浙东流行一句谚语――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反映宁波商帮涉足的地域之广与地位之重。这显然是得益于明清浙东学派所提倡的先进经济伦理观。事过境迁,温州人挟永嘉学派“事功”遗风,以后起之势迎头赶上,大有当年宁波帮的风范和势头。如果可以,在现在应该将这句谚语改为“无温不成市,无宁不成港”了。温州和宁波,既有共性,又有异质。两地应充分利用各自具备的和创造出的条件,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机,发展自身,引领浙江,带动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① 苏虹,《温州学 剖析“温州”之谜》,温州日报社,2002年12月2003年6月

② 张苗荧,《论温州文化的消极因素及其对温州经济进化影响》,华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6月

③ 肖乾,《论浙江现象和浙江经验》,福建论坛杂志社,2003年6月

④ 赵江滨,《试论宁波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三江论坛杂志编辑部,2004年1月

⑤戴光中,《明清浙东学术与宁波商帮发展》,宁波日报报业集团,2004年1月

⑥ 尚华艳,黄明知,李文军,《浙江经验和温州模式的可移植性研究》,华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5月

⑦七台河市赴浙江学习考察团,《浙江经验学习考察报告》,http://www.daokedao.com.cn/yanjiuwenzhoumoshi ,2003年

⑧ 龚烈沸,《宁波古今方志录要》,宁波出版社,2001年

⑨ 骆兆平,《书城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月

猜你喜欢
宁波人温州人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作品赏析(5)
Chinese Students’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English: from Phonology Perspective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难忘九二温州行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
宁波汤倌
鹿城温州